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它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像、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诗、悟诗、赏诗,在诗海中浸润他们的心灵,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
一、抓住“诗眼”,领悟诗意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一首诗中,往往一个字就是诗的精神,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句子就是一段人生历程,让人深思。教师應引导学生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引发想像、联想,进入古诗意境,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如《枫桥夜泊》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愁绪。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忧愁,与诗人一起沉浸在冷月霜晨中呢?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愁”字,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愁,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文思考诗人因什么而愁。这时,教师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与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忧国忧民的愁以及人生求索的愁。最后让学生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像表现出的深深的“愁”。这样,让学生层层感受诗人的“愁”,从中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抓住诗歌的“诗眼”,就能深入剖析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真正地把诗读懂。
二、由诗作画,交流创意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和画是一对十分密切的姐妹艺术。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这些画都是大家手笔,有着浓郁的国画韵味。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两句诗时,怎样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将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把蝴蝶画咸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还有的画一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表面上看,这些想像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表演古诗,入情入境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部分选进教材中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小儿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的心急不已,时时张望水面,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情溢于言表;有的似一位老者闭目养神,将钓鱼怡然自得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想像意境,读出诗情
学生学习古诗时,要领悟诗句的言外之意,体会诗人的情思,就必须依靠自己运用想像力再现和补充古诗意境。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品味,边读边想,把语言描绘的情景通过想像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画面,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把学生引入意境,就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教学《暮江吟》一诗中,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的形象比喻理解诗意后,教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讲解,同时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想像红日西沉、弯月牙悄然升起的一派于静、和谐的江边美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诗文,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人情入境地去感悟诗情、体会诗境。当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后,就产生了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
古诗教学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是古诗教学的目标。同时,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时,应当讲究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文字的浅显理解上,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一、抓住“诗眼”,领悟诗意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一首诗中,往往一个字就是诗的精神,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句子就是一段人生历程,让人深思。教师應引导学生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引发想像、联想,进入古诗意境,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如《枫桥夜泊》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愁绪。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忧愁,与诗人一起沉浸在冷月霜晨中呢?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愁”字,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愁,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文思考诗人因什么而愁。这时,教师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与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忧国忧民的愁以及人生求索的愁。最后让学生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像表现出的深深的“愁”。这样,让学生层层感受诗人的“愁”,从中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抓住诗歌的“诗眼”,就能深入剖析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真正地把诗读懂。
二、由诗作画,交流创意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和画是一对十分密切的姐妹艺术。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这些画都是大家手笔,有着浓郁的国画韵味。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两句诗时,怎样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将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把蝴蝶画咸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还有的画一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表面上看,这些想像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表演古诗,入情入境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部分选进教材中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小儿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的心急不已,时时张望水面,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情溢于言表;有的似一位老者闭目养神,将钓鱼怡然自得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想像意境,读出诗情
学生学习古诗时,要领悟诗句的言外之意,体会诗人的情思,就必须依靠自己运用想像力再现和补充古诗意境。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品味,边读边想,把语言描绘的情景通过想像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画面,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把学生引入意境,就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教学《暮江吟》一诗中,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的形象比喻理解诗意后,教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讲解,同时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想像红日西沉、弯月牙悄然升起的一派于静、和谐的江边美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诗文,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人情入境地去感悟诗情、体会诗境。当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后,就产生了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
古诗教学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是古诗教学的目标。同时,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时,应当讲究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文字的浅显理解上,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