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艺术设计是对物的设计,也是一种物的使用方式的设计。”[1] 细微处的体贴,更加能够凸显设计对需求的满足,呈现设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温暖和关怀。本文从发展、民主的观点来看待设计的与时俱进,冷静思考设计在新经济模式以及区域生活方式下所彰显的时代的特征。通过列举日常用品设计、服装设计、电子产品等的案例,阐释设计的巨大感性正能量,关注从重视微小设计开始体现的设计善意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 情感因素 生活方式 微小设计 善意 人文关怀
在当今社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物”的使用需求而存在,更成为一种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给予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设计在未来可能越来越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综合了的生活[2]。”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设计为人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却也因为过快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需要情感上的呵护,而这往往能从一些微小的设计上得到满足。在生活中,真正能抓住人的情绪,并能产生共鸣的,往往是身边一些看似可有可无、貌不惊人的微小设计,这也是用户在多种同类产品间进行选择时一个重要的标准。
无论设计如何发展,终将回归到“人”本身,从“人”开始,从“身边”开始,从微小设计开始。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设计师似乎能够将人们所需的可能皆变为现实。而我们身边的事物,有多少因为设计的力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人们着眼于更加耀眼而革命性的设计时,也许忽视了人们的所需所感,忽视了微小设计积少成多的真正力量。
离人们最近的各种生活用品最直接地体现了其与设计的互动。这些用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们难以得到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却最容易通过细微设计感染使用者。“无印良品”品牌可以说是这类设计中一个优秀的代表。无印良品以平实的设计还原了“为人”这一设计本身的价值,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感知与需求化为现实,为熟悉的事物赋予微妙的变化,将这种朴实自然的追求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富有禅意,使得每一件貌不惊人的产品值得人细细品味。
“无印良品”本意是“没有商标但优质”,她的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无印良品从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保持着“极简”的特点,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即现代主义的“无装饰的装饰”[3] 风格。走进无印良品旗舰店可以发现,店内的商品色调几乎都非常简朴,也没有特别出格的样式,但正是这种淳朴与自然的味道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阐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从悬挂式的CD机,带托盘的台灯到动物形的回形针以及各种细小文具,无印良品靠着简朴出位,将“为人的设计”进行的非常彻底,就连“笔”这样微不足道的产品也因此变得值得把玩。例如,无印良品文具系列中,有一款貌不惊人的双头荧光笔,乍看之下与一般荧光笔无异,但打开笔盖,可发现宽笔头中间被开了一个天窗,巧妙地解决了平时人们使用宽头荧光笔做记号时视线受阻的问题。此外,无印良品的商品多采用环保而简单的材质制成,没有夺目的色彩,然而用户恰恰是被这种质朴气质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平静所吸引。
“任何种类的美,只要超越直接的功利范畴,他就参与艺术,甚至当它在其中展现自身的对象或机构具有‘使用价值’是情形也是如此。具有功能性对象的美,只要同类本质价值联合,虽然不尽然同这些价值的理性化相结合,就可以通过唤醒感性快乐的情感而超越实用主义。”[4] 设计在追求伟大的变革的过程中,越加需要关注敏感的情绪。如果一个设计不能给用户带来喜怒哀乐等多样性的情感关怀,那么可以说这个设计并不完整,甚至并不成功。设计并非物质的专利,它同时为人的思维服务。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设计,往往能让我们从紧张中得到缓解,换来会心一笑。
大大小小的用品被不断加以改进,却始终有细小之处被遗漏,甚至连用户自己都会不小心忘记。然而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缺陷正是当下设计潜移默化改变人的生活的突破口。日本设计师坪井浩尚说:“缺点是创造价值的着力点。”他的设计“Stand Unbrella”曾惊艳四座,获得2007年红点设计大奖的肯定。“雨伞在一生的时间中,不被使用的时间比使用的时间要多,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个事实都视而不见”,当雨伞不用时总是找不到收纳的角落,收好了却容易碰倒,下雨天时出门总不知道应该把湿淋淋的伞放在哪里……坪井浩尚从这些缺陷出发,为雨伞设计了三只圆脚,往地面上轻轻一放,三点自然平衡,问题轻松解决。这看来似乎只是一个简单而微小的设计,然而就是这样的设计精准的解决了使用中的盲点。近期,美国设计师Amron设计了一种专为懒人准备的“冲洗牙刷”。其结构上做了变化,即牙刷柄上添加了集水腔的微小改良设计。牙刷柄的集水腔是个入水孔,水龙头对准它之后,利用水压连续喷水,达到让使用者漱口的效果,免去了漱口杯。这种“超普设计”将使用者个体的感知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上,正视以上所提到的人的内在需求,更加关心普通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产品设计更加“以人为本“。设计本质即是如此,从细微处发现人们的细小需求,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设计最终是生活方式意义上的设计”(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作为设计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设计如何更好地贴近人性,并且从不同的美学角度、不同文化价值、体味反映生活方式的人文思想。“‘小’是一种更伟大的关怀”,学会从生活的思维及相关产品的表征中,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义,才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聪明的设计师在自然情境中研究其顾客,观察期着装方式,并分析其生活方式。”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功能上,历届世博会中的服装都体现了纺织服装彰显人性的设计哲学。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服务人员和礼宾人员的制服方面,注重功能与审美融和于一身。志愿者“小白菜”制装的特点是能够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来脱卸调节长短,面辅料经过防风、防水特殊处理。日本具有独特的美学主张,许多产品设计大多都具有以人为本的心理机能。例如木屐,被视为具有包容、顺应的机能,不分左右脚,如同和服属于包覆型服饰“一块布”的理念。著名Vera Wang婚纱,设计师王薇薇说到,“对一个女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举行婚礼,那是女人梦想的开始”,她往往在自己的设计中将女人重视婚姻的特有的情感放置于第一位。 消费者DIY,在这种参与制衣的过程中,体现了消费者的偏好。如无印良品设计的非常的人性化的一款雨衣,在消费者买回家后可以根据自己身高自行根据虚线剪裁下摆、袖口。国外很多网站上都有免费的DIY服装视频。例如,about.com网站上就有专门提供旧衬衣、包和配饰、牛仔服的DIY绿色服装设计教程和视频。这些民众参与DIY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表达个性、体验参与设计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对资源再利用的绿色心愿。
一个聪明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的两穿甚至多穿的变化,满足了人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从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多种穿法的服装以同样的价格,更多种的穿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莫雷诺·费拉利为C. P.Company的设计作品就具有很多功能:例如,一件雨衣、一件披风可以变成圆顶雪屋或者沙发,一件马甲变成背包,等等。多任务时装的出现,起初是因为西方经济大萧条和有限的服装消费力情况下,为了满足服装消费者对服装款式多种变化的一种心理需求。如图所示,阿富汗裔青年设计师Osman Yousefzada的“大萧条连衣裙”的三种穿法,这件裙子并不便宜,售价600英镑,早已是Browns百货公司长盛不衰的畅销产品。很多设计师对多任务时装的设计非常积极,愿意挑战设计多种穿法的单品。Osman就继“大萧条连衣裙”之后陆续推出了三种穿法、多种穿法的衣服,而著名的Donna Karen的“无限连衣裙”,号称有百万种穿法,可以说是多种穿法女王。还有DKNY经典的的DKNY Cozy也已经畅销了好几年。这些多任务时装以穿着方式的变化和创新为特点,使服装可根据穿着时间、地点的不同,并且不需要改变服装结构的情况下,让消费者自行变化款式、搭配不同的服装。
现实和理想的人文关怀选择往往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先进的制衣和试衣的完全智能、自动化显得非常便利。例如,韩国生产研发的全部过程不用人的参与的绣花机和缝纫机,完全实现自动化的招牌产品Head Turning Machine,国内外都已出现的智能试衣间的智能购物系统。一家外围由方便地控制透明度的高科技玻璃制成的PRADA美国专卖店,其试衣间里的“视频魔镜”、智能镜子都显示了为人的完美一体化服务。这些微小的设计从人们最细微的情感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改变着生活的环境。
此外,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越来越多的工作、交往、信息处理都依赖各种电子产品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界面中完成。但人与各种冷冰冰的机器、界面交互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感到寂寞与冷漠。不少设计师通过触觉、视觉等方式让人们感受身边时常被忽视的事物,带给人心灵上的安慰。例如,备受瞩目的Siri功能,是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能与用户进行智能对话,让每日必不离身的手机瞬间变得像个活生生的“人”,减少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立感。这些小设计也许与本质功能无关,却能为情绪带来波动,这是现代人生活中美好的调剂。
“当艺术家和劳动大众结合成亲密关系时,其结果就不仅是美学本质。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力量,而且也是一种精神力量。”[5] 无论怎样发展,设计终将回归到“人”本身。将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从“人”开始,从“身边”开始,从微小设计开始。因而,设计始终是离不开人这个中心的,要让人们直接感受到设计的善意的力量,往往要从微小的设计开始。
(王玉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关键词] 情感因素 生活方式 微小设计 善意 人文关怀
在当今社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物”的使用需求而存在,更成为一种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给予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设计在未来可能越来越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综合了的生活[2]。”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设计为人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却也因为过快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需要情感上的呵护,而这往往能从一些微小的设计上得到满足。在生活中,真正能抓住人的情绪,并能产生共鸣的,往往是身边一些看似可有可无、貌不惊人的微小设计,这也是用户在多种同类产品间进行选择时一个重要的标准。
无论设计如何发展,终将回归到“人”本身,从“人”开始,从“身边”开始,从微小设计开始。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设计师似乎能够将人们所需的可能皆变为现实。而我们身边的事物,有多少因为设计的力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人们着眼于更加耀眼而革命性的设计时,也许忽视了人们的所需所感,忽视了微小设计积少成多的真正力量。
离人们最近的各种生活用品最直接地体现了其与设计的互动。这些用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们难以得到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却最容易通过细微设计感染使用者。“无印良品”品牌可以说是这类设计中一个优秀的代表。无印良品以平实的设计还原了“为人”这一设计本身的价值,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感知与需求化为现实,为熟悉的事物赋予微妙的变化,将这种朴实自然的追求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富有禅意,使得每一件貌不惊人的产品值得人细细品味。
“无印良品”本意是“没有商标但优质”,她的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无印良品从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保持着“极简”的特点,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即现代主义的“无装饰的装饰”[3] 风格。走进无印良品旗舰店可以发现,店内的商品色调几乎都非常简朴,也没有特别出格的样式,但正是这种淳朴与自然的味道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阐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从悬挂式的CD机,带托盘的台灯到动物形的回形针以及各种细小文具,无印良品靠着简朴出位,将“为人的设计”进行的非常彻底,就连“笔”这样微不足道的产品也因此变得值得把玩。例如,无印良品文具系列中,有一款貌不惊人的双头荧光笔,乍看之下与一般荧光笔无异,但打开笔盖,可发现宽笔头中间被开了一个天窗,巧妙地解决了平时人们使用宽头荧光笔做记号时视线受阻的问题。此外,无印良品的商品多采用环保而简单的材质制成,没有夺目的色彩,然而用户恰恰是被这种质朴气质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平静所吸引。
“任何种类的美,只要超越直接的功利范畴,他就参与艺术,甚至当它在其中展现自身的对象或机构具有‘使用价值’是情形也是如此。具有功能性对象的美,只要同类本质价值联合,虽然不尽然同这些价值的理性化相结合,就可以通过唤醒感性快乐的情感而超越实用主义。”[4] 设计在追求伟大的变革的过程中,越加需要关注敏感的情绪。如果一个设计不能给用户带来喜怒哀乐等多样性的情感关怀,那么可以说这个设计并不完整,甚至并不成功。设计并非物质的专利,它同时为人的思维服务。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设计,往往能让我们从紧张中得到缓解,换来会心一笑。
大大小小的用品被不断加以改进,却始终有细小之处被遗漏,甚至连用户自己都会不小心忘记。然而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缺陷正是当下设计潜移默化改变人的生活的突破口。日本设计师坪井浩尚说:“缺点是创造价值的着力点。”他的设计“Stand Unbrella”曾惊艳四座,获得2007年红点设计大奖的肯定。“雨伞在一生的时间中,不被使用的时间比使用的时间要多,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个事实都视而不见”,当雨伞不用时总是找不到收纳的角落,收好了却容易碰倒,下雨天时出门总不知道应该把湿淋淋的伞放在哪里……坪井浩尚从这些缺陷出发,为雨伞设计了三只圆脚,往地面上轻轻一放,三点自然平衡,问题轻松解决。这看来似乎只是一个简单而微小的设计,然而就是这样的设计精准的解决了使用中的盲点。近期,美国设计师Amron设计了一种专为懒人准备的“冲洗牙刷”。其结构上做了变化,即牙刷柄上添加了集水腔的微小改良设计。牙刷柄的集水腔是个入水孔,水龙头对准它之后,利用水压连续喷水,达到让使用者漱口的效果,免去了漱口杯。这种“超普设计”将使用者个体的感知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上,正视以上所提到的人的内在需求,更加关心普通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产品设计更加“以人为本“。设计本质即是如此,从细微处发现人们的细小需求,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设计最终是生活方式意义上的设计”(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作为设计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设计如何更好地贴近人性,并且从不同的美学角度、不同文化价值、体味反映生活方式的人文思想。“‘小’是一种更伟大的关怀”,学会从生活的思维及相关产品的表征中,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义,才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聪明的设计师在自然情境中研究其顾客,观察期着装方式,并分析其生活方式。”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功能上,历届世博会中的服装都体现了纺织服装彰显人性的设计哲学。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服务人员和礼宾人员的制服方面,注重功能与审美融和于一身。志愿者“小白菜”制装的特点是能够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来脱卸调节长短,面辅料经过防风、防水特殊处理。日本具有独特的美学主张,许多产品设计大多都具有以人为本的心理机能。例如木屐,被视为具有包容、顺应的机能,不分左右脚,如同和服属于包覆型服饰“一块布”的理念。著名Vera Wang婚纱,设计师王薇薇说到,“对一个女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举行婚礼,那是女人梦想的开始”,她往往在自己的设计中将女人重视婚姻的特有的情感放置于第一位。 消费者DIY,在这种参与制衣的过程中,体现了消费者的偏好。如无印良品设计的非常的人性化的一款雨衣,在消费者买回家后可以根据自己身高自行根据虚线剪裁下摆、袖口。国外很多网站上都有免费的DIY服装视频。例如,about.com网站上就有专门提供旧衬衣、包和配饰、牛仔服的DIY绿色服装设计教程和视频。这些民众参与DIY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表达个性、体验参与设计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对资源再利用的绿色心愿。
一个聪明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的两穿甚至多穿的变化,满足了人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从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多种穿法的服装以同样的价格,更多种的穿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莫雷诺·费拉利为C. P.Company的设计作品就具有很多功能:例如,一件雨衣、一件披风可以变成圆顶雪屋或者沙发,一件马甲变成背包,等等。多任务时装的出现,起初是因为西方经济大萧条和有限的服装消费力情况下,为了满足服装消费者对服装款式多种变化的一种心理需求。如图所示,阿富汗裔青年设计师Osman Yousefzada的“大萧条连衣裙”的三种穿法,这件裙子并不便宜,售价600英镑,早已是Browns百货公司长盛不衰的畅销产品。很多设计师对多任务时装的设计非常积极,愿意挑战设计多种穿法的单品。Osman就继“大萧条连衣裙”之后陆续推出了三种穿法、多种穿法的衣服,而著名的Donna Karen的“无限连衣裙”,号称有百万种穿法,可以说是多种穿法女王。还有DKNY经典的的DKNY Cozy也已经畅销了好几年。这些多任务时装以穿着方式的变化和创新为特点,使服装可根据穿着时间、地点的不同,并且不需要改变服装结构的情况下,让消费者自行变化款式、搭配不同的服装。
现实和理想的人文关怀选择往往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先进的制衣和试衣的完全智能、自动化显得非常便利。例如,韩国生产研发的全部过程不用人的参与的绣花机和缝纫机,完全实现自动化的招牌产品Head Turning Machine,国内外都已出现的智能试衣间的智能购物系统。一家外围由方便地控制透明度的高科技玻璃制成的PRADA美国专卖店,其试衣间里的“视频魔镜”、智能镜子都显示了为人的完美一体化服务。这些微小的设计从人们最细微的情感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改变着生活的环境。
此外,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越来越多的工作、交往、信息处理都依赖各种电子产品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界面中完成。但人与各种冷冰冰的机器、界面交互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感到寂寞与冷漠。不少设计师通过触觉、视觉等方式让人们感受身边时常被忽视的事物,带给人心灵上的安慰。例如,备受瞩目的Siri功能,是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能与用户进行智能对话,让每日必不离身的手机瞬间变得像个活生生的“人”,减少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立感。这些小设计也许与本质功能无关,却能为情绪带来波动,这是现代人生活中美好的调剂。
“当艺术家和劳动大众结合成亲密关系时,其结果就不仅是美学本质。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力量,而且也是一种精神力量。”[5] 无论怎样发展,设计终将回归到“人”本身。将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从“人”开始,从“身边”开始,从微小设计开始。因而,设计始终是离不开人这个中心的,要让人们直接感受到设计的善意的力量,往往要从微小的设计开始。
(王玉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