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让课堂合作学习更有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取得的成绩如何,目前还无定论。但就目前流行的多种课堂合作学习方式来看,大多是形式的改革大于内容的改变,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讨论积极。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学生的成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甚至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升却降。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合作学习中学生越来越不公平地参与,也是导致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我所带的一个班,在七年级时语文平均成绩达79分,最高分95分,低的也有66分。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校推行合作学习,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从期末成绩来看,平均分降至67分,最高分有96分,低的却只有45分。究其原因,在开展合作学习的三学期里,我们的小组学习是相对固定的,就连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都是固定的。从成绩来看,担任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的同学成绩普遍有所提高,而那些不善表达、性格内敛的同学成绩都有所下降。其中考了45分的同学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有些被动的发言也是词不达意,老师的鼓励不够,没有给予他更多关注,他虽然也在学习小组中,但得到的学习机会远远少于别人。这成为他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单一,当小组合作学习风行一时时,老师都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忽视了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型,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讲较难理解的定理、公理时,就可以采用全员性的合作学习,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严密推理得到结果,这比五六个同学在一起讨论一节课,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要好很多。而有些课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六个问题,那么可以把六个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去完成,而后大家共享学习的成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时候就需要同伴间合作。如一位同学已经掌握了课堂内容,而另一位依然有些模糊,又无勇气问老师,就可以向同学请教。由于同学间能自由交流,少了师生间交流的压迫感,又因为学生的思维在同一水平上,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老师多用心、多指导,关注每一位同学,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轮流“坐庄”
  目前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老师都会依据成绩、兴趣爱好和纪律情况,把五六个人分成一组,组内的一号、二号等是相当固定的。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主动学习者的成绩越来越好,被动学习者的成绩越来越差,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相同的学习机会,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轮流“坐庄”。就是如果今天由一号当组长,二号当记录员,三号当发言人,明天就由二号当组长,三号当记录员,四号当发言人,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这样主动学习型的学生的机会相对减少,而被动型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就会相对增加,而且那些不愿意表达、不善于组织的同学就会在这种方式的“压迫”下主动学习,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他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预习课程,收集资料,归类问题。这样的做法让课堂教学更公平、更合理,全班的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三、学习任务要明确分配到个人
  从日常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老师常常把问题分配到小组中,很少落实到个人头上。这样做的不足就是有些人根本不思考、不准备、不主动完成任务,有依赖倾向。反正课堂上总有人会完成任务,他们就变成了观众、听众。本来的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成了跑龙套的,他们的思维在僵化,他们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当别人在发言时,他们看似在听,实际在愣神。别人在动手操作时,他们在看,根本就没有参与。从整个学习结果来看,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了,而且效果不错,但那只是少数人的功劳,个别人被排除在外,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这个别的同学就会成为班级的“多余人”,他们的成绩迅速下滑,越来越自卑,很难融入到小组这个学习集体中。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全班的成绩也会下降。
  总之,公平就是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干,无论是课下还是课上。只有人人参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研究,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目标。这样,课堂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合作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关键词: 移情 亲社会行为 关系  一、“
摘 要: 初三复习迎考阶段,学校的科学学科总复习中出来了两种现象:一是许多教师感到任务重、内容多(科学学科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内容),从而出现复习缺乏章法、思路不清、头绪纷乱,阶段复习目的不明确,对考点把握不到位,从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大搞题海战术,造成教师努力,学生无趣,效率低下。二是总复习中做过的题目难于中考真题,使学生望而生畏,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中考成绩。本文就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提
“青葵”意即青青的葵花,就是向日葵,记忆中它们一般都是向着太阳迎风而开,期间吸着雨水、沐着四季的甘露,恣意生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觉得用这来比作孩童很贴切,青葵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而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需要老师更多的爱心呵护。  2012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夏溪小学,站在阳光下参加开学典礼时,看到眼前队列整齐、天真无邪的低年级孩子们,很自然就想到了那青青的向日葵,于是心里就决定在这新的环境里,一
摘 要: 初中美术教材中选编的欣赏课作品很多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欣赏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欣赏课教学中的美术作品分析、鉴赏,能够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对初中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美术技能教育、美术史教育,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课 德育教育 有机渗透  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使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既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还是创新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使课堂教学成为新型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关键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