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取得的成绩如何,目前还无定论。但就目前流行的多种课堂合作学习方式来看,大多是形式的改革大于内容的改变,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讨论积极。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学生的成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甚至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升却降。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合作学习中学生越来越不公平地参与,也是导致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我所带的一个班,在七年级时语文平均成绩达79分,最高分95分,低的也有66分。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校推行合作学习,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从期末成绩来看,平均分降至67分,最高分有96分,低的却只有45分。究其原因,在开展合作学习的三学期里,我们的小组学习是相对固定的,就连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都是固定的。从成绩来看,担任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的同学成绩普遍有所提高,而那些不善表达、性格内敛的同学成绩都有所下降。其中考了45分的同学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有些被动的发言也是词不达意,老师的鼓励不够,没有给予他更多关注,他虽然也在学习小组中,但得到的学习机会远远少于别人。这成为他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单一,当小组合作学习风行一时时,老师都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忽视了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型,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讲较难理解的定理、公理时,就可以采用全员性的合作学习,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严密推理得到结果,这比五六个同学在一起讨论一节课,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要好很多。而有些课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六个问题,那么可以把六个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去完成,而后大家共享学习的成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时候就需要同伴间合作。如一位同学已经掌握了课堂内容,而另一位依然有些模糊,又无勇气问老师,就可以向同学请教。由于同学间能自由交流,少了师生间交流的压迫感,又因为学生的思维在同一水平上,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老师多用心、多指导,关注每一位同学,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轮流“坐庄”
目前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老师都会依据成绩、兴趣爱好和纪律情况,把五六个人分成一组,组内的一号、二号等是相当固定的。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主动学习者的成绩越来越好,被动学习者的成绩越来越差,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相同的学习机会,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轮流“坐庄”。就是如果今天由一号当组长,二号当记录员,三号当发言人,明天就由二号当组长,三号当记录员,四号当发言人,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这样主动学习型的学生的机会相对减少,而被动型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就会相对增加,而且那些不愿意表达、不善于组织的同学就会在这种方式的“压迫”下主动学习,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他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预习课程,收集资料,归类问题。这样的做法让课堂教学更公平、更合理,全班的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三、学习任务要明确分配到个人
从日常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老师常常把问题分配到小组中,很少落实到个人头上。这样做的不足就是有些人根本不思考、不准备、不主动完成任务,有依赖倾向。反正课堂上总有人会完成任务,他们就变成了观众、听众。本来的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成了跑龙套的,他们的思维在僵化,他们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当别人在发言时,他们看似在听,实际在愣神。别人在动手操作时,他们在看,根本就没有参与。从整个学习结果来看,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了,而且效果不错,但那只是少数人的功劳,个别人被排除在外,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这个别的同学就会成为班级的“多余人”,他们的成绩迅速下滑,越来越自卑,很难融入到小组这个学习集体中。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全班的成绩也会下降。
总之,公平就是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干,无论是课下还是课上。只有人人参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研究,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目标。这样,课堂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合作学习。
我所带的一个班,在七年级时语文平均成绩达79分,最高分95分,低的也有66分。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校推行合作学习,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从期末成绩来看,平均分降至67分,最高分有96分,低的却只有45分。究其原因,在开展合作学习的三学期里,我们的小组学习是相对固定的,就连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都是固定的。从成绩来看,担任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的同学成绩普遍有所提高,而那些不善表达、性格内敛的同学成绩都有所下降。其中考了45分的同学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有些被动的发言也是词不达意,老师的鼓励不够,没有给予他更多关注,他虽然也在学习小组中,但得到的学习机会远远少于别人。这成为他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单一,当小组合作学习风行一时时,老师都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忽视了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型,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讲较难理解的定理、公理时,就可以采用全员性的合作学习,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严密推理得到结果,这比五六个同学在一起讨论一节课,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要好很多。而有些课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六个问题,那么可以把六个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去完成,而后大家共享学习的成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时候就需要同伴间合作。如一位同学已经掌握了课堂内容,而另一位依然有些模糊,又无勇气问老师,就可以向同学请教。由于同学间能自由交流,少了师生间交流的压迫感,又因为学生的思维在同一水平上,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老师多用心、多指导,关注每一位同学,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轮流“坐庄”
目前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老师都会依据成绩、兴趣爱好和纪律情况,把五六个人分成一组,组内的一号、二号等是相当固定的。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主动学习者的成绩越来越好,被动学习者的成绩越来越差,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相同的学习机会,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轮流“坐庄”。就是如果今天由一号当组长,二号当记录员,三号当发言人,明天就由二号当组长,三号当记录员,四号当发言人,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这样主动学习型的学生的机会相对减少,而被动型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就会相对增加,而且那些不愿意表达、不善于组织的同学就会在这种方式的“压迫”下主动学习,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他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预习课程,收集资料,归类问题。这样的做法让课堂教学更公平、更合理,全班的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三、学习任务要明确分配到个人
从日常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老师常常把问题分配到小组中,很少落实到个人头上。这样做的不足就是有些人根本不思考、不准备、不主动完成任务,有依赖倾向。反正课堂上总有人会完成任务,他们就变成了观众、听众。本来的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成了跑龙套的,他们的思维在僵化,他们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当别人在发言时,他们看似在听,实际在愣神。别人在动手操作时,他们在看,根本就没有参与。从整个学习结果来看,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了,而且效果不错,但那只是少数人的功劳,个别人被排除在外,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这个别的同学就会成为班级的“多余人”,他们的成绩迅速下滑,越来越自卑,很难融入到小组这个学习集体中。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全班的成绩也会下降。
总之,公平就是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干,无论是课下还是课上。只有人人参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研究,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目标。这样,课堂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