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绵:执着坚守追梦人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_h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进入2017年,太钢造出笔尖钢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网络,海内外对“笔尖钢太钢造”的热议,以及各路媒体对笔尖钢技术的争先报道,让向来安静、平和的王辉绵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名气也跟着一下子大了起来,一时间,他也成了“网红”。
  载誉而归不止步
  王辉绵,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26年在国内一流技术研发团队的工作经历,让他底气十足。然而,笔尖钢的研发却是个大难题,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笔尖钢研发成功,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代表团队向公众汇报了我们工作的成果,我是沾了团队的光。”面对各种“光环”,身为笔尖钢研发团队负责人的王辉绵显得格外冷静。
  1990年,王辉绵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来到太钢线材厂,成为一名基层技术员。1998年,公司组建不锈钢棒线材产品研发团队,王辉绵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脱颖而出,成为了团队负责人,并很快开发出高性能不锈钢线材系列品种,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做产品,必须不断创新,但创新并不容易。
  “创新,是一個不断试错的过程,别指望一蹴而就,得有耐心,有韧劲。”干了近20年产品研发的王辉绵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的认识。
  “我们对各个行业新材料新产品,有一种敏感性,就是能发现一些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引领这个行业的新材料的应用。”王辉绵说,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为了找到国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王辉绵他们必须摸索出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
  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地,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得更加均匀,就可以增强切削性。“我们也借鉴了一些炼其他钢的经验,把块状的加入,改成‘喂线’加入。”王辉绵至今回忆起来都兴奋不已。
  攻坚克难开新局
  2009年,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启动,对大桥用螺纹钢筋的各项指标要求十分严苛。王辉绵意识到,这是一个拓展不锈钢棒线材应用领域的难得机会。
  然而,建筑用不锈螺纹钢筋的制造难度极高,世界范围内能生产这类钢筋的企业寥寥无几。与以往的研发攻关一样,这一次王辉绵带领团队成员又一次默默地往返于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攻关。将近一年,产品终于试制成功。
  成功路上总是布满荆棘。过去,普通螺纹钢筋在施工中可采用焊接连接。然而,不锈螺纹钢筋为确保耐腐蚀性,必须用专用连接件连接。起初,王辉绵和团队成员跑遍全国,竟然没有一个能加工不锈钢连接件的厂家,不能连接就意味着产品不能实际应用。“当时特别沮丧,眼看辛苦就要白费了。王辉绵还安慰大家说,没关系,再试试。他干工作有耐心、有韧劲。”团队成员、营销部首席营销师曹娇婵回忆道。
  其实,王辉绵也真犯愁了,但他不甘心,到处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内的一家建筑研究院引起了他的注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辉绵独自扛着两根不锈螺纹钢筋样品踏上了通往那里的火车……在这家建筑研究院,王辉绵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了对方,经过反复沟通,对方答应与太钢合作,并成功创造出我国首套建筑用不锈螺纹钢筋连接方法。最终,太钢生产的不锈螺纹钢筋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产品质量稳定,服务到位,大桥管理局还特意给太钢发了感谢信。
  携手奋进创佳绩
  “他平时话不多,但非常执着。他属于那种外表安静、内心强大的人。”这是团队成员、不锈线材厂技术质量科科长闫士彩眼里的王辉绵。
  作为不锈钢棒线材产品研发团队负责人,王辉绵还非常注重发挥团队1+1>2的作用。笔尖钢的成功突破,团队的力量功不可没。
  早在2012年至2014年,王辉绵就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笔尖钢技术进一步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既是团队负责人,又是笔尖钢课题负责人,必须同时发挥好带头和统筹两个作用。”王辉绵说。
  笔尖钢研发突破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关键合金元素稳定控制,团队里冶炼专业的翟俊和郎炜昀在这一环节充当尖兵。轧制阶段,由擅长轧制技术的王辉绵本人和闫士彩联手攻关。产品研发需要大量数据支撑,数据分析高手车德会博士对各种试验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攻关期间,王辉绵不仅根据团队里每个人的特点分配好任务,还不断与上游原料厂家、内部生产工序、下游拔丝、制笔企业沟通协调,把控工作节奏与方向。在王辉绵的执着坚持与大家的协同努力下,前后历时5年,国产笔尖钢终于成功问世。
  不锈钢棒线材在公司的产品结构中是小类品种,在笔尖钢之前,很少像大类品种那样引人瞩目,但在王辉绵和他的团队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依然涌现出清洁球用钢、高端焊线用钢、不锈螺纹钢等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产品,为公司丰富品种结构、树立品牌形象立下汗马功劳。
  “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产品的研发成功源于公司搭建的创新平台和团队伙伴们的共同付出。”这些年,王辉绵常怀感恩之心。
  有人说王辉绵是工作狂,可他自己却不承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每天工作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长。王辉绵的妻子曾经嗔怪:除了自己出差要用的东西,家里的物件放在哪儿他都不知道。王辉绵也很少和家人提及自己的工作,以至于他的儿子很长时间都以为爸爸是搞秘密工作的。直到笔尖钢的研发成功,王辉绵成了名人,儿子才惊讶地对他说:“爸,你这么牛呐!”那一刻,王辉绵笑得很开心,那笑容是一位父亲被儿子崇拜的骄傲,更是一位科技工作者走过岁月、守得花开的幸福。
其他文献
“参加了养蜂技术培训后,我养的蜂越来越好了。”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东下河村养蜂户韩天生说,2016年他养了12箱蜂,产了200多斤蜂蜜,收入3000多元。  2016年2月,晋城市慈善总会联合晋城市农委、晋城市扶貧办公室等多家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募集善款的方式建立了100万元的蜂产业慈善扶贫基金,开展养蜂扶贫项目。晋城市慈善总会第一批对77个村320个贫困户进行了技术培训,每户扶持10个蜂箱,共发
期刊
山西省农科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科技项目优势,帮扶对口娄烦县整合资源,安排了200万元的科技示范推广项目6项,重点示范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谷子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建立高标准示范田1000多亩,免费提供作物专用肥40吨,优良作物品种2000多公斤,实现了优良品种和专用肥全覆盖,并选派了8名优秀科技人员驻村帮扶,选派2名科技人员担任帮扶村第一书记,采用集中授课和田
期刊
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有着一个叫南小张的典型农业村、贫困村。2015年8月,上级派了个省农科院的后生来当驻村“第一书记”后,各种质疑、猜测成了村里最热门的话题。  然而,一年多后,南小张村悄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收入“破零”,贫困户唱响翻身道情,村容村貌建设日新月异,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干群兴村拧成了一股绳……  省农科院的这个后生叫杨峰。由他一手导演的这场“振兴村庄”和“重拾人心”的乡
期刊
5月24日,记者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为加快推进全省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发展,尽快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示范,山西省科技厅围绕新材料领域开始组织实施2017年科技重大专项征集工作,专项锁定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5个方向。  新型金属材料方面:面向航空航天、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等产业发展急需的特殊钢、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和
期刊
近日,我国首部出版发行的包装史著作《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在湖南工业大学首发。  业内专家介绍,千百年来,由于包装自身的演变,传统包装实物或荡然无存,或被历史淹没。相关史料的形式多样,包括文献、实物、图像,乃至口碑传说等,难知其详。因此,對于包装艺术而言,可借鉴的前期研究成果少,更缺乏相关的包装设计理论的支持。这种现状不仅造成了对某些艺术问题阐释的难度,也导致了传统包装艺术理论体系无模式可循。《中
期刊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3月16日下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201会议室一角,提前到会的魏复盛、姚建铨两位院士正在用心地交流,丝毫没有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聆听。他们没有寒暄,直入主题,交流着彼此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和想法。一位环境监测专家,一位信息遥感专家,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把环境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互联互通起来,更好、更精准、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  突然,魏复盛院士停顿了下来,他可能是看到
期刊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我们正在使用的计算机(为了便于区分,下面我都称之为经典计算机)的操作严格遵守着逻辑法则。但是微小的量子物体,比如电子、或光子等,可以打破这些规则。  基于这些打破经典的量子规则,量子计算机的想法就此孕育而生,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处理信息,使它们的运算速度在某些方面相比經典计算机要呈指数增加。  举个例子,量子计算机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信息安全机制。现在你查看的邮件和银行数据都是由安
期刊
“我曾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一个很少有外国人到的地方去游历。一个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用英文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是潘建伟在国外留学期间的亲身经历。他感慨,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
期刊
近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爆发的“蠕虫”式勒索软件感染事件,显示了当前推进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的紧迫性。  这次全球网络安全威胁与以往相比有三个重大变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技术方面,政府研发的“网络攻击武器”泄漏,被“嫁接”到了传统的“蠕虫”病毒上。这个勒索病毒几年前就有了,连勒索的标的都一样——要求支付比特币。但是这次能够迅速席卷全球,關键是其使用被泄漏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攻击工具“永恒之
期刊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线粒体在发挥作用时,温度会比細胞内其他结构高6℃~10℃,有些线粒体甚至可达到50℃。新研究意味着,之前大量基于线粒体与正常体温一致的实验研究或将被推翻。  人体细胞能在有氧环境下消耗食物产生能量,这个被称为“有氧呼吸”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对其进行温度测量成为长期以来难以攻克的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