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试点工作。由此,农业保险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农业保险;模式;三农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在改变并完善。在蒙昧时代,人们畏惧自然,是自然界的奴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和影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萌发了主宰自然的思想。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无节制地利用自然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结果反而使得自然环境恶化,资源遭到破坏。我国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一个问题,即森林的破坏问题。当人们的温饱还未解决的时候,林区人民肯定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森林上。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火灾、乱砍滥伐是森林破坏的主因。其实,更加严重的是非科学的政府利用所造成的破坏,才构成我国林区资源破坏。在国家建设初期,林区的木材资源源源不断地送到需要它的地方,老一辈林业工人就是最好的证人。而当前我们之所以能采取大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山区、草原的退耕还林还草,正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粮食丰收有了一定基础的成果。
一、森林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即提出了“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伐必有时”,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林政和永续利用思想的萌芽。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其产生背景是因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破坏环境的苦果。
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较普通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一个较狭义的定义则是:人均收入和福利随时间是增加的。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后来我国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把环境保护也作为它竭力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因为现代发展早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和精神消费了,同时也把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资源的急剧衰退,资源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却又越来越有限了。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资源就越发地显得重要。因此,资源保护成为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林业的发展前提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意味着从个体和总体上确定森林忍受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控制人类活动,在森林可忍受干扰的限度内,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把森林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展开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这种经营要求确保任何资源的利用在都是可持续的,同时不损害未来的生物多样性或把同一土地用于发展其他资源。
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会给人们留下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而优美的环境会给人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丰富的林木资源则为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后代的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要学会负责,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还要对地球和后代负责,且森林资源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从而能够确保永续利用。
三、如何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强森林研究,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和知识,对森林进行综合经营,为探索经验,应建立示范网络。其次,要开展科学的预测,对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干扰反应的研究,确立早期预警信号。第三,要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提高林地生产力。减少火灾和病虫害给森林造成的损失;加快发展速生林,确保林业资源增加。第四,应建立有代表性的各种独特的森林类型的生态保护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必须重视林地生产力的提高,这也是森林科学经营的根本目的。同时又要注意提高森林的社会公益价值和林产品收益。经营是为了利用,森林当然重在保护,但一味地强调保护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利用的保护是消极的,只有积极开展分类经营,才能使森林的科学经营迈出其应走的步伐。第五,加强人才培养。不论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为前提。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企业创造超常效益和增值的基本源泉。面对我国森林资源供需的尖锐矛盾和日趋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摆脱林业的困境,其发展的道路是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依赖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创新的知识依赖型转变。因此,要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林业就必须转变观念,加强人才培养,把人力资源当作第一资源。第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这更需要广大林区人民的配合。所以要加大爱林、护林的宣传力度,因为任何一项脱离群众的工作,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森林不仅给人类物质文明以重大作用,而且深深影响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森林是所有生命的源泉,森林是所有文化的土壤。人们应行动起来,保护森林和森林文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模式;三农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在改变并完善。在蒙昧时代,人们畏惧自然,是自然界的奴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和影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萌发了主宰自然的思想。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无节制地利用自然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结果反而使得自然环境恶化,资源遭到破坏。我国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一个问题,即森林的破坏问题。当人们的温饱还未解决的时候,林区人民肯定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森林上。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火灾、乱砍滥伐是森林破坏的主因。其实,更加严重的是非科学的政府利用所造成的破坏,才构成我国林区资源破坏。在国家建设初期,林区的木材资源源源不断地送到需要它的地方,老一辈林业工人就是最好的证人。而当前我们之所以能采取大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山区、草原的退耕还林还草,正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粮食丰收有了一定基础的成果。
一、森林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即提出了“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伐必有时”,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林政和永续利用思想的萌芽。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其产生背景是因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破坏环境的苦果。
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较普通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一个较狭义的定义则是:人均收入和福利随时间是增加的。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后来我国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把环境保护也作为它竭力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因为现代发展早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和精神消费了,同时也把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资源的急剧衰退,资源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却又越来越有限了。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资源就越发地显得重要。因此,资源保护成为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林业的发展前提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意味着从个体和总体上确定森林忍受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控制人类活动,在森林可忍受干扰的限度内,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把森林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展开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这种经营要求确保任何资源的利用在都是可持续的,同时不损害未来的生物多样性或把同一土地用于发展其他资源。
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会给人们留下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而优美的环境会给人以潜移默化的作用,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丰富的林木资源则为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后代的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要学会负责,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还要对地球和后代负责,且森林资源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从而能够确保永续利用。
三、如何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强森林研究,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和知识,对森林进行综合经营,为探索经验,应建立示范网络。其次,要开展科学的预测,对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干扰反应的研究,确立早期预警信号。第三,要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提高林地生产力。减少火灾和病虫害给森林造成的损失;加快发展速生林,确保林业资源增加。第四,应建立有代表性的各种独特的森林类型的生态保护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必须重视林地生产力的提高,这也是森林科学经营的根本目的。同时又要注意提高森林的社会公益价值和林产品收益。经营是为了利用,森林当然重在保护,但一味地强调保护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利用的保护是消极的,只有积极开展分类经营,才能使森林的科学经营迈出其应走的步伐。第五,加强人才培养。不论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为前提。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企业创造超常效益和增值的基本源泉。面对我国森林资源供需的尖锐矛盾和日趋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摆脱林业的困境,其发展的道路是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依赖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创新的知识依赖型转变。因此,要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林业就必须转变观念,加强人才培养,把人力资源当作第一资源。第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这更需要广大林区人民的配合。所以要加大爱林、护林的宣传力度,因为任何一项脱离群众的工作,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森林不仅给人类物质文明以重大作用,而且深深影响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森林是所有生命的源泉,森林是所有文化的土壤。人们应行动起来,保护森林和森林文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