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人文色彩。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本文探讨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育思想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 渗透人文意识于教育思想
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名称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把政治课只是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对待,而且相对于语文,数学和外语来说,由于政治所占分数不多,所以更不被重视,初一初二的课程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初三时也只是让学习死记硬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训练答题技巧,教学方法陈旧,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塑人功能,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课堂上充斥着大道理,使学生望而生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不到指路灯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在教育思想上渗透人文意识,使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个性,变得生动富而有情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应有作用。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师要树立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始终渗透人文意识。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爱护、尊重、关心、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不因学习成绩好而偏袒,不因学习成绩差而歧视,侮辱学生人格,打骂、体罚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让学生感觉到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2 体现人文性于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从生理上来说处于青春初期,向成年人过渡,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日益增多的各种关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正在逐步增强。正是思想品德的的形成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树立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基本善恶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健康成长。人的思想品德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完善个性和健全人格。追求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人文熏陶。为学生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 发掘人文内涵于教学内容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尽量做到了图文并茂和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思想品德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要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思想品德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教学内容中内蕴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与数理化等科学自然课程相比,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蕴含着更多的人文教育内容。思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学生要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努力开拓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热爱生命》一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之生命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针对见诸于身边和电视报纸上的一系列大学生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自杀和杀人事件,教育学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独特的、宝贵的,要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近师长》时,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教师为教育自己付出的心血,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知识是老师传授的,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笑对生活》一课时,在身边和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上,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人物事例,如张海迪,奥斯托络夫斯基等作为榜样,学着扮演心理咨询师角色,学会当遇到情绪冲动或者低落时,如何进行心理疗法:(1)说理开导法;(2)转移法,转移注意力,如踢球,打沙袋,跳舞,唱歌,甚至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都是宣泄方式;(3)以情激情法:喜可胜忧、恐可胜喜、思可胜恐、怒可胜思、悲可胜怒;(4)暗示法:利用语言,手势、表情、等信号产生影响作用,教育学生坦然的对待人生挫折,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学习理念,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逆境和各种困难,学会进行合理情绪宣泄,能够以积极进取的饱满精神状态,笑对人生。
4 贯穿人文关怀于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如学到八年级第六单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可结合当前南方的严重旱情,是因为水电站开发过多,破坏了地球环境资源,让学生联系地方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探究性学习,又如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合作诚信》一课时结合教室环境布置大家合作的体会来体会合作的意义。学会合作,让学生自己合作研究方案,设计制作,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的为大家搜集资料,有的字写得好的就写字,有的有绘画天赋的就画,有个子高的就贴,发挥了班级中每个人的特长,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可以举办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展现风采的舞台,课前下发各组的预习案,问题设置为①合作的价值有哪些?②如何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③竞争可以分为几类?④竞争的积极作用?⑤竞争的消极作用?⑥如何正确的参与竞争?⑦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⑧如何理解合作与分工的关系?⑨为什么说发展离不开合作?
让每组成员在本组学习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上述9个问题,把本组讨论的最终答案写在练习本上,上课时展示,本来问题是抽象而枯燥无味的,但结合到了班级的实际,所以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谁在合作中起了那些作用,谁是组织领导者等,很快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合作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理解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九条龙不治水,”就是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会合作的互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合作,与诚信同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课属于必修的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以巨大的教育热情,不拘一格地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对权威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怀疑,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达到改造他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使学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育思想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 渗透人文意识于教育思想
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名称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把政治课只是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来对待,而且相对于语文,数学和外语来说,由于政治所占分数不多,所以更不被重视,初一初二的课程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初三时也只是让学习死记硬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训练答题技巧,教学方法陈旧,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塑人功能,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课堂上充斥着大道理,使学生望而生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不到指路灯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在教育思想上渗透人文意识,使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个性,变得生动富而有情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应有作用。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师要树立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始终渗透人文意识。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爱护、尊重、关心、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不因学习成绩好而偏袒,不因学习成绩差而歧视,侮辱学生人格,打骂、体罚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让学生感觉到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2 体现人文性于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从生理上来说处于青春初期,向成年人过渡,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日益增多的各种关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正在逐步增强。正是思想品德的的形成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树立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基本善恶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健康成长。人的思想品德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完善个性和健全人格。追求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人文熏陶。为学生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 发掘人文内涵于教学内容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尽量做到了图文并茂和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思想品德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要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思想品德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教学内容中内蕴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与数理化等科学自然课程相比,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蕴含着更多的人文教育内容。思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学生要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努力开拓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热爱生命》一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之生命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针对见诸于身边和电视报纸上的一系列大学生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自杀和杀人事件,教育学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独特的、宝贵的,要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近师长》时,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教师为教育自己付出的心血,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知识是老师传授的,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学会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笑对生活》一课时,在身边和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上,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人物事例,如张海迪,奥斯托络夫斯基等作为榜样,学着扮演心理咨询师角色,学会当遇到情绪冲动或者低落时,如何进行心理疗法:(1)说理开导法;(2)转移法,转移注意力,如踢球,打沙袋,跳舞,唱歌,甚至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都是宣泄方式;(3)以情激情法:喜可胜忧、恐可胜喜、思可胜恐、怒可胜思、悲可胜怒;(4)暗示法:利用语言,手势、表情、等信号产生影响作用,教育学生坦然的对待人生挫折,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学习理念,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逆境和各种困难,学会进行合理情绪宣泄,能够以积极进取的饱满精神状态,笑对人生。
4 贯穿人文关怀于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如学到八年级第六单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可结合当前南方的严重旱情,是因为水电站开发过多,破坏了地球环境资源,让学生联系地方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探究性学习,又如在学习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合作诚信》一课时结合教室环境布置大家合作的体会来体会合作的意义。学会合作,让学生自己合作研究方案,设计制作,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的为大家搜集资料,有的字写得好的就写字,有的有绘画天赋的就画,有个子高的就贴,发挥了班级中每个人的特长,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可以举办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展现风采的舞台,课前下发各组的预习案,问题设置为①合作的价值有哪些?②如何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③竞争可以分为几类?④竞争的积极作用?⑤竞争的消极作用?⑥如何正确的参与竞争?⑦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⑧如何理解合作与分工的关系?⑨为什么说发展离不开合作?
让每组成员在本组学习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上述9个问题,把本组讨论的最终答案写在练习本上,上课时展示,本来问题是抽象而枯燥无味的,但结合到了班级的实际,所以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谁在合作中起了那些作用,谁是组织领导者等,很快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合作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理解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九条龙不治水,”就是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会合作的互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合作,与诚信同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课属于必修的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以巨大的教育热情,不拘一格地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对权威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怀疑,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达到改造他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使学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