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新课改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探索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归纳如下。
数学科,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特别是女生就更强烈一些,随着学习的深入,成绩越来越差,思想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但是,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学习有一种不可遏止的热情,意志坚强,自学能力强。
经过认真研究差生的心理状态,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入手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看到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一、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读书时“不求甚解”,跑马观花,数学语言贫乏,不会说或不是说错就是说不清楚;也有部分學生认为“不值得一看”,总是认为课本内容简单,根本就不看;看书时求快,只看粗黑体字,概念、定义、公式,对公式死记硬背,不清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读书不思,读书时不动脑筋。
2、作业时,“避难就易”,这是学生的一种普遍惰性,只做容易的、简单的,而且学生边做作业,还边对答案。
总之,这些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学得累,学得苦,学得死。
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新课改正是强调了后者。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自己才能行动起来,教师的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育他们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为未来而学,将个人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机水平。
其次: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一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习兴趣;第二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提倡“讲练格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磨练顽强的学习意志。对学生进行挫折、磨难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受到挫折不灰心,顽强的坚持学习。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首先在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1)培养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心,是一种不默认现有一切的心理品质,只有敢于并善于质疑,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其次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再次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学生开始读书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入境,对勤于思考的学生大力表扬,对提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无所适从,无路可走的困境引到能进步的地方,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生疑、释疑、进步。还要培养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质疑问题,一是进行变式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二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要保护学生的质疑心理,就是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争论:培养学生争论就是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互动的小组学习情景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讨论和解答问题,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因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课堂争论是让学生调动积极性、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开始时学生往往争论不起来,教师就应该有意设置“导火”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不能当评判员,不能抑制学生思维,必要时还可以激化争论,使学生自觉卷入。教师就是要善于设置这种情景引导学生。这需要教师课前备课充分,课堂灵活处置,随机应对。
(3)培养学生克难:教学中,越是难学的章节,难懂的概念,就越要鼓励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少讲或不讲“我已经讲过的”之类的话,防止给学生心理压力,而要多引导学生如何去“攻关”。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里感受,在迫切要求教师昰释难解疑时,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给学生疏通思维障碍,指点迷津,矫正错误。教师点拨要有的放矢,在教学重点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习题难作处、思维障碍处等关键部位着力点拨,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4)培养学生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运用知识本身的吸引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问题,通过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动口、动脑,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计算,先练先做,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这样目的明确,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求知欲望。
(5)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每节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检查、批改。老师批改不只是看学生的对与错,要着重学生的水平和对作业的态度;这样老师从纯粹的烦琐的低效工作中解脱出来,学生还能比以前的收获更大。养成做后反思的好习惯。一是反思题意;二是反思错误,要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解题过程;三是反思方法,解完题后再思考,要求学生做完后自己仔细评点,凡是可以一题多解要一题多解;。四是反思变化,解一题会一类。
(6)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精炼。“精讲”: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精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例题、习题,指导各层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积极地训练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通过有讲有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养成勤于思考和探讨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提问,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都要高度重视,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尤其是中差生,应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二是要表扬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微小的进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科,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特别是女生就更强烈一些,随着学习的深入,成绩越来越差,思想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但是,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学习有一种不可遏止的热情,意志坚强,自学能力强。
经过认真研究差生的心理状态,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入手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看到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一、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读书时“不求甚解”,跑马观花,数学语言贫乏,不会说或不是说错就是说不清楚;也有部分學生认为“不值得一看”,总是认为课本内容简单,根本就不看;看书时求快,只看粗黑体字,概念、定义、公式,对公式死记硬背,不清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读书不思,读书时不动脑筋。
2、作业时,“避难就易”,这是学生的一种普遍惰性,只做容易的、简单的,而且学生边做作业,还边对答案。
总之,这些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学得累,学得苦,学得死。
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新课改正是强调了后者。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自己才能行动起来,教师的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育他们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为未来而学,将个人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机水平。
其次: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一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习兴趣;第二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提倡“讲练格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磨练顽强的学习意志。对学生进行挫折、磨难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受到挫折不灰心,顽强的坚持学习。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首先在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1)培养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心,是一种不默认现有一切的心理品质,只有敢于并善于质疑,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其次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再次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学生开始读书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入境,对勤于思考的学生大力表扬,对提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无所适从,无路可走的困境引到能进步的地方,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生疑、释疑、进步。还要培养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质疑问题,一是进行变式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二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要保护学生的质疑心理,就是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争论:培养学生争论就是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互动的小组学习情景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讨论和解答问题,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因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课堂争论是让学生调动积极性、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开始时学生往往争论不起来,教师就应该有意设置“导火”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不能当评判员,不能抑制学生思维,必要时还可以激化争论,使学生自觉卷入。教师就是要善于设置这种情景引导学生。这需要教师课前备课充分,课堂灵活处置,随机应对。
(3)培养学生克难:教学中,越是难学的章节,难懂的概念,就越要鼓励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少讲或不讲“我已经讲过的”之类的话,防止给学生心理压力,而要多引导学生如何去“攻关”。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里感受,在迫切要求教师昰释难解疑时,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给学生疏通思维障碍,指点迷津,矫正错误。教师点拨要有的放矢,在教学重点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习题难作处、思维障碍处等关键部位着力点拨,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4)培养学生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运用知识本身的吸引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问题,通过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动口、动脑,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计算,先练先做,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这样目的明确,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求知欲望。
(5)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每节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检查、批改。老师批改不只是看学生的对与错,要着重学生的水平和对作业的态度;这样老师从纯粹的烦琐的低效工作中解脱出来,学生还能比以前的收获更大。养成做后反思的好习惯。一是反思题意;二是反思错误,要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解题过程;三是反思方法,解完题后再思考,要求学生做完后自己仔细评点,凡是可以一题多解要一题多解;。四是反思变化,解一题会一类。
(6)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精炼。“精讲”: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精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例题、习题,指导各层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积极地训练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通过有讲有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养成勤于思考和探讨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提问,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都要高度重视,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尤其是中差生,应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二是要表扬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微小的进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