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调研发现,一些项目工程中,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资源进村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亟待破解。

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越低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且国家还在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然而,不少地方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国家投入是不少,效率却极低;更有甚者,政府投入越大,基层治理效能反而越低。问题出在哪里?
  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体系有问题。当前,几乎所有政府投资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从资金管理的角度上说,因为项目制有一套完整程序,可以“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避免资金撒漏。
  但笔者调研发现,不少县都形成了一个依附于政府项目的垄断市场。在这些县里,无论如何市场化运作,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形成一个稳定的分利秩序——比如,水利项目总是一个老板承包,交通项目又是另一个老板承包。这些承包商,要分给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和负责实施的乡村干部一定的利益,如管理费、承包费等,不一而足,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成本。
  笔者和村干部多番计算发现,和村庄自主实施相比,按照政府规定的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至少要提高20%,但质量比村庄自主实施的还要差!原因很简单,只要是村庄自主实施的,村干部都要想尽办法节约成本,村干部和村民都时刻在監督工程质量。
  地处宁波市郊的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有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2018年,该村主动开展村庄环境治理,请求镇党委政府允许其自主实施,保证资金不出任何问题。镇党委政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允许其自主实施。
  集士港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零散工程的监管办法,每一笔资金去向都有案可查;村庄环境整治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充分论证、充分公开;所有工程,都由6个项目实施点的“点长”(村民小组长)组成的理事会具体实施;所有项目都是群众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当然,还有财务透明。
  项目实施下来,村集体至少节约25%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干群之间通力合作干事业,无形中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群众满意、干部也有成就感。山下庄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两户“钉子户”,但不用村干部出面,群众在“点长”和村民代表的带领下,对“钉子户”进行教育,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提高治理能力,少点包办思维


  “最后一公里困境”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当务之急是,国家投入要少点“包办”思维,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
  一是基层治理是有价值观的,要避免“施舍式治理”。基层治理并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更不是简单的一个一个“项目”实施组合而成的总体。国家投资不是“赋予”,更不是“福利分配”,而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美好生活的实现,还是要靠群众自己的努力。因此,基层治理尤其要避免“老好人主义”,否则,就是助长“等靠要”心理,基层治理会变得不可持续。
  二是基层治理要讲究方法论。基层治理是一个需要讲究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过程。基层干部不应被设置成机械的政策执行者,而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治理者。过去多年的政策惯性是不信任基层干部,很多政策都在想方设法绕开基层干部,比如,各种涉农补贴,“直达”了农户,却同时疏远了基层干群关系;项目制基本上可以实现封闭运转,却也变得和基层干部群众没关系。这容易导致“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基层治理中比较合适的是,所有的政策落实和国家资源投入,都应归结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只要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被有效动员起来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就会被无限创造出来。
  三是保持基层治理体制的稳定性。“乡政村治”模式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的治理体制,有其深厚的经验基础。这意味着,基层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要让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非常遗憾的是,当前基层治理创新盛行技术治理潮流,以为用一些现代的治理技术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者轻易改变基本的治理单元,也以为这是一种创新。殊不知,基层治理的核心不是事务工作,而是群众工作。但凡是不利于密切干群关系的制度,都需要警惕;而凡是有利于动员群众参与的机制,都要积极支持。
  (摘自“新华网”客户端)
其他文献
一个人成功地失业需要多久?庞光的答案是:五年。庞光是我的朋友,五年前,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老家最大的国企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工资和福利固定,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一切按部就班,日子简直甜蜜得要爆炸。庞光以为,这样稳定的生活起码会持续一亿光年。但没多久,庞光就赶上了企业精简,他出现在裁员的名单中。庞光极不情愿地夹着简历迈进人才市场,可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过硬人脉,庞光已经是职场的不受欢迎人士。  多年
五年多来,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对办学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唯美”教育价值观的追求,以“唯美教育”办学理念引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受到“新华社”3次报道,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4位领导分别到校调研,形成了“4、5、6”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办学特色的探索,展现了成果的实际效益与推广。  2017年9月《唯美教育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获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
“恢复视力”的高科技眼镜  如果没有眼镜的帮助,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困难重重,而以色列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高科技眼镜则可以让盲人和视力受损者“恢复视力”,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款眼镜是一套基于摄像头的增强现实系统,通过一根细小的线缆与便携式电脑相连,使用声频反馈传递用户无法看到的视觉信息。微型照相机则通过磁铁跟镜框吸附在一起,可识别穿戴者指向的字和物体。在捕捉到文本或符号影像后,系统利
大体从1959年起,毛泽东便生出一个心结,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理论总结。1959年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他讲的一条理由就是腾出更多时间去研究理论问题。  事实上,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做理论创新的事情,但总感到做得不够理想,很想写出《实践论》那样的论著且越来越有一种不完全那么自信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他感慨自己,“人老了,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些什么东西来”;也埋怨自
公务员辞职现象自2015年以来引发社会关注。一些公职人员主动请辞,一些党政机关亦在制度设计上为公务员队伍“预留出口”,以期构建合理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  比如河北省委省政府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便有这么一段表述:“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离岗创业。鼓励党政机关优秀人才按照组织批准、个人自愿、双向选择原则,离岗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发展,不在兼职企业领取任何报酬和投
卸任后,奥巴马总统开始好好赚钱了。这位前总统一露面就身价不菲——到华尔街的投行搞了3次演讲,每次收费40万美元。不久前,奥巴马来到上海的全球中小企业峰会,给两千五百多位企业家进行主题演讲,会后和一些人握手合影。有媒体称,照一次相的价格是25万元人民币,也不清楚究竟是真是假。有报道说,不管照相的人花多少,奥巴马拿到的是一口价——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报酬是125万元人民币,折合不到20万美元。远渡重洋,价
在明朝的将军中,有一个最有本事的人,这个人其实是一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文人,一个进士,他就是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这个人太厉害了。我们可以看到,后金和大清的两位大汗和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皇太极及其手下的几十万八旗将士,几十年如一日,面对着一座孤城宁远,面对着一个文臣袁崇焕,那就叫完全没有办法。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范文程手下,却走不了三个回合——范文程三言两语就能让袁
01  1917年1月4日,一辆马车行至北京大学门口,骤然刹住,蔡元培健步走下车来。校工们分立两侧,齐刷刷地向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摘下礼帽,回敬以深深一躬。  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北大是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待遇,从不把校工们放眼里。  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就在前途无量时,他却辞官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受孙中山
豁达是那种彻悟,那种远眺的悠然,那种顽强,那种精神的自主和自由。而不是欲说还休的吞吐,麻木不仁的傻气,自吹自擂的醉态。  豁达是对私欲私利的恬淡。是海水深处的平静。是大河的稳重。是大山的岿然。是天空的無言。是悲天悯人的鸟瞰。  豁达不是目的,不是结局,而是准备。是帮手。淡化的目的是那浓重的进击。豁达的后面才是强力。  (摘自《广州日报》)
《历史从未走远》  王立群著 大象出版社 2017年1月出版  本書分为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个章节,收录王立群先生的读史札记八十余篇,历史跨度从先秦至宋,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贤人,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全书保留了王立群先生一贯的通俗幽默、娓娓道来的文风。王立群先生于讲史读史的十年节点上推出精选的心得集,既是对自己十年人生路、十年讲史路、十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路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