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要做一颗好种子

来源 :小学生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gege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古以来饱受饥饿的威胁。1960年,袁隆平偶然看到一株奇特的水稻,每支稻穗结了160多粒壮谷,比当时的常规稻多结三分之一的谷粒。他从这株水稻开始了艰辛的探索,立志培育高产种子。艰苦的科研条件,天灾人祸造成的重重困难,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进行育种实验。在攻关的前10年,他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经过十余年艰辛的实践,袁隆平于1973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后,水稻亩产量平均增长20%,中华大地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探索创新,推进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他针对三系法存在的缺点,向两系法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有好心人劝他说,你已成了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坦然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两系法的研究遇到了许多挫折。1989年夏季,南方出现罕见的低温天气,两系法研究陷入困境,许多人感到悲观失望。袁隆平不怕失败,他仔细研究了长江流域有记录以来的所有气象资料,在平原、丘陵、山区设立多个实验点,指导团队反复探索。经过又一个十年攻关,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于1995年基本成功。
  袁隆平又开始研究中国超级稻,2000年实现了亩产700千克的目标,2004年实现了亩产800千克的目标,走在世界的前列。2005年,已经75岁的袁隆平开始培育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大面积示范田平均亩产量达到900千克。
  从三系到两系,从杂交水稻到超级稻,袁隆平创造了人类反饥饿的绿色神话。
  
  点评:
  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如今,杂交水稻技术已被推广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文献
2003年10月15日,令亿万中国人激动和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即将发射升空,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火箭即将点火。“10、9、8、7、6……”倒计时开始,指挥大厅里,大家的呼吸似乎都在那一刻凝固,连电视机前观看飞船发射的观众,也激动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次飞行的主角杨利伟,坐在飞船内平静地目视前方,等待着点火时刻的到来。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
唐骏曾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他是微软公司唯一一位3次被授予微软公司的最高奖项——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和杰出管理奖的员工。他还曾多次获得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中华十大英才管理人物、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最有价值职业经理人等殊荣。从微软(中国)总裁到盛大公司总裁,再转会新华都,唐骏不仅地位显赫,身价也一路飙升。10亿元的转会费,使唐骏当之无愧地一跃成为“打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