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农思想看朱元璋明初施政方略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q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农思想影响着封建社会的每一个人,通过对朱元璋小农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明初历史以及该思想对政治、经济等治国方略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明朝;朱元璋;小农思想
  明太祖出身微寒,世代为农,在小农思想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经历,从维护本朝统治需要出发,在其施政方略中继承与发展了小农思想。
  一、小富即安
  1重农恤民。设司农司管农事。下令“各处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业主已还,有司于附近荒田拨补。”承认由农民战争造成的农民对土地占有的既成事实,解决农民开荒顾虑。对大量无主荒地,以免税三年甚至不起科为条件,鼓励农民开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推行屯田。明初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民屯,将农民从狭乡转移到宽乡,屯垦的移民成为了拥有自己田地的自耕农,对恢复社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使明朝军队基本给养可以自给,为与北元作战奠定了基础。商屯,作为军屯的补充形式,是为了解决边防地区军粮不足问题。
  兴修水利。明政府多次大规模的组织人民于各地兴修水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水利不治,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闸,周围二百余里”;四年,修复“广西兴安县灵渠”,“溉田万顷”;二十七年,遣国子监监生分行天下,督修水利。
  2发展商业。朱元璋认为,农民致力于田亩,商贾以通有无,手工业者专于艺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重农不轻商的觀点,是对重农轻商小农思想的发展。
  明政府在编制匠籍的同时,实施轮班制度,将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对规定时间内不服役的允许以银代役。洪武十一年,“命工部凡在京工匠赴工者,月给薪米盐蔬,休工者停给,停气营生勿拘。时在京工匠凡五千余人,皆便之”。
  在商业方面,清理宋元以来的繁琐征课,规定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整理税收机构,在京师设宣课司,地方设通科司。洪武元年,“命在京兵马指挥使,并管市司,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姓名,时其物价。在外府州各城门兵马,一体兼领市司”。
  铸造货币,便利通商。官府铸造钱币,在应天置宝源局,各行省设宝泉局。洪武七年,设宝钞提举司,仿宋交会法和元交钞制,造“大明通行宝钞”,与铜钱一并通行使用。禁止民间以金银实物等交易。凡商税课程,许钱钞兼收,三分收钱,七分收钞。
  二、缺乏自律
  1拒谏。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指出分封制弊端,“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恐怕数世之后,“尾大不掉”,造成割据的形势;并以汉初“七国之叛”和西晋“八王之乱”为借鉴,警告朱元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朱元璋“怒日:‘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即至,丞相乘帝喜以奏,下刑部狱,死狱中”。这种随意性使谏臣不敢言,更为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2蠲免与加税。朱元璋随意的恩蠲有一种是针对太祖凤阳故乡、战时出力贡献多的地区特别优待。如处州粮复旧,视宋制犹亩加五合,惟青田不加,太祖日:“使伯温乡里世世美谈也”。对一些地区的惩罚性举措更为随意。
  三、宗派亲族
  1打击富家豪族、控制官吏。对于“身处富贵者”,朱元璋认定是“不知贫贱之艰难”的,应予以无情的打击。他学西汉迁豪强于京师的做法,把各地富户迁到应天、临濠等地,解决豪强欺凌弱小问题。洪武初,徙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二十四年再徙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与南京。
  目睹过元代官吏腐败后,他有一种仇官情结,严格控制大小官吏,以解决封建政治的最大弊端——贪污腐化。故明初吏治极苛,惩贪极严,大案、要案屡发,杀人过滥,手段残酷。设锦衣卫,采用特务手段侦探下属的私下言论,著名的是高见贤、夏煜、杨宪和凌说。“四人以伺察搏击为事”,“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知识,无不奏闻”。
  2分封诸王。针对明初北元的威胁、统治地区仍有较强的离心力问题,为防止权臣宿将威胁皇权,朱元璋认为只有他的子孙才是明朝统治最可靠的屏藩,他广建宗藩让封国与郡县相问,使地方政府处于朱家人的严密监视之下。在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在险要地区分封燕、宁、辽、谷、代、晋、庆、秦、肃九国,“此九国者,皆塞王也”,“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内地藩王,如周、楚、齐、潭、鲁、蜀诸王,也有“护卫精卒万六千余人,牧马数千匹,亦皆部兵耀武,并列内郡”。
  结语
  朱元璋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较深刻的体会,对官僚豪富的贪暴刻薄有一定的认识。朱元璋作为一个封建君主,存在大杀功臣、牵连无辜的问题,但他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复苏,为明王朝延续二百余年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还是一味采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法,将会使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降低,从而使语文课堂的课堂效率下降。而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入歌曲或音乐对学生进行授课,由于合适的音乐能够在课堂营造出与古诗词相同的意境,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本文就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教学的方式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语文教学  引言  在
期刊
【摘要】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民间绝活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包装设计上现代元素的不断增多和演变的日益加快,传统艺术正从包装设计领域逐渐消失,因此如何将传统艺术设计与现代元素有机的融为一体、找到二者结合的平衡点,是所有设计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将以现代商品包装为例,简单阐述传统艺术在色彩、造型和象征意义在包装上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传统艺术;包装设计;应用  
期刊
【摘要】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是遏制和预防高校职务犯罪,构建健康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为此,必须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层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和严格执行的运行机制。本文从落实责任为措施,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制度为核心,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重点,落实廉洁教育;履行职责,强化监督为抓手,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从严治党,维
期刊
【摘要】最近几年,在对待政治问题方面,台湾青年对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并且用远离和逃避的态度去对待政治问题。导致台湾青年有政治冷漠现象是有原因的。如果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台湾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还将会持续。  【关键词】台湾青年;政治冷漠;政治参与;影响因素  一、理论内涵及问题提出  公民用冷淡的态度对待政治活动,用冷漠的政治态度对待政治问题和公民对政治参与持有疏远和逃避的态度,这样的行为就是政治冷
期刊
【摘要】存在主义是发展于二十世纪的一种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思潮,这种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具有非常浓厚的人道主义意味。六六的小说《蜗居》深入现实,直击生活,对当下奋斗在都市里的男女青年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暴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本文将以存在主义学说为基础,对《蜗居》的人物、剧情以及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荒诞  一、引言  二十世纪的西方兴起了一种以“
期刊
【摘要】宗教学刚刚起步的时候,宗教溯源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由于时间间隔太久,以历史或者考古学的角度来解释宗教起源几乎只能是构想,无法验证。因此,弗洛伊德另辟蹊径,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前宗教时期的宗教现象,他认为远古时期图腾与禁忌的产生和原始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本文大致阐释了他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对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和禁忌产生原因的思考。  【关键词】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图腾崇拜  前宗教的
期刊
【摘要】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告诫全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该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为基础,简单介绍了他的内容,阐述了自己对其的心得体会。  
期刊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司法改革新形势下,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治队伍,法官素质是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法官素质的具体内容及构成要素,指出法官素质在维护司法公正、廉洁,提升习法权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法官素质的要求,以度法官素质的实际情况变迁,最后提出法官队伍素质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司法改革;法官;法官素质  近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
期刊
【摘要】所谓合同法就是指当事人依照法律享有缔结合同、选择合作人合作内容以度变更解除合同的自由,可以说合同自由原则是贯穿合同法的灵魂。而接下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近代合同法中合同自由原则的地位。  【关键词】近代合同法;合同自由原则;地位  一、简述合同自由原则在近代合同法上的确立和地位  1简述《法国民法典》对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民法典则是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该部法律明确规
期刊
【摘要】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变成了当代青年生活中十分关键的一项。新媒体容易、简便的信息变成青年人信息的重要来源,扩充了青年人人际交往的渠道。同时,新媒体的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也影响这青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念,部分青年人沉溺其中无法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此,要重点强化新媒体的监督管理控制,更要加强当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当代青年;影响  伴着信息时代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变成了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