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极富灵动个性的文化类型,是高校师生员工精神的体现,是校风、学风的凝练,也是社会文化在校园内的展现。校园文化建设要放在完成高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要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10-01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将从此切入,潜析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培养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才的旗帜,它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我国教育方针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个目标在各个学校尚需具体化,比如,理工科院校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科学家;文科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医学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生、医学家;师范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教育家等。落实培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培养规格,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规定考核标准,以便师生明确目标,科学、规范地计划自身的教学和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成才。
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做好“三育人”工作
校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言行。学风则是指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涵。“三育人”的有机结合与实施过程,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一所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必须做好“三育人”工作,它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重要形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来赞誉教师,可见教师在青年学生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指学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各类科学知识的同时,要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要把育人的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最多的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师有责任不断探索如何把育人作用落实到自己所教授的业务课程中。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老师,无疑对学生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和感染,对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优良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校要体现管理育人。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因为有一套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坚强的后盾。例如,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原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注重群体化、单一模式的专业教育,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很多学校实行了弹性学分制,既符合教育发展的必然然规律,又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由选课、教师间能够自由交流的合作平台和学术环境,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再次,行政机关、教学辅助单位和后勤部门都要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学校对广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育引导和管理方面,还体现在服务、帮助的过程中。如后勤职工可以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用他们辛勤的工作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整洁明亮的教室、色香味美的食品,关心学生,热心为学生服务等,这些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又如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诸如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而且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它应具备特有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这就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利用各种契机,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热情和成才意识,不仅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锻炼了才干,接受了教育,而且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乐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团队精神等,是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
四、搞好校园舆论阵地建设,引导学生走健康成才的道路
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是引导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些宣传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面,还要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例如:对于网络条件下校园文化的走向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新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网络时代,既然学生喜欢网络,那么就可以开拓网上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建立科学的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10-01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将从此切入,潜析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培养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才的旗帜,它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我国教育方针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个目标在各个学校尚需具体化,比如,理工科院校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科学家;文科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医学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生、医学家;师范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教育家等。落实培养目标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培养规格,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规定考核标准,以便师生明确目标,科学、规范地计划自身的教学和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成才。
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做好“三育人”工作
校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言行。学风则是指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涵。“三育人”的有机结合与实施过程,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一所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必须做好“三育人”工作,它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重要形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来赞誉教师,可见教师在青年学生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指学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各类科学知识的同时,要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要把育人的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最多的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师有责任不断探索如何把育人作用落实到自己所教授的业务课程中。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老师,无疑对学生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和感染,对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优良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校要体现管理育人。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因为有一套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坚强的后盾。例如,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原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注重群体化、单一模式的专业教育,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很多学校实行了弹性学分制,既符合教育发展的必然然规律,又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由选课、教师间能够自由交流的合作平台和学术环境,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再次,行政机关、教学辅助单位和后勤部门都要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学校对广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育引导和管理方面,还体现在服务、帮助的过程中。如后勤职工可以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用他们辛勤的工作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整洁明亮的教室、色香味美的食品,关心学生,热心为学生服务等,这些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又如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诸如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而且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它应具备特有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这就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利用各种契机,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热情和成才意识,不仅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锻炼了才干,接受了教育,而且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乐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团队精神等,是形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
四、搞好校园舆论阵地建设,引导学生走健康成才的道路
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是引导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些宣传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面,还要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例如:对于网络条件下校园文化的走向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新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网络时代,既然学生喜欢网络,那么就可以开拓网上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建立科学的与网络时代相匹配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