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专业能够取得快速且良性发展,其核心力量就是教师队伍,而队伍建设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长久之计。我校拥有江苏省最强的物流品牌专业、最好的物流专业设备,而这一切的取得皆与我们拥有一支最强的优秀教师团队密不可分。
——江苏省南京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张利海
一支9人的队伍,把物流服务与管理从“外轮理货”时代的普通专业,打造成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在没有样本可参照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打造了“互联网 ”时代的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物流实训基地;伴随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他们又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深化专业内涵……这支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十多年如一日,用智慧、实力、耐心、爱心助推专业发展,帮助学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收获“更多成功,更多自信,更多幸福”。
从零开始,打造一流实训基地
该校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场地,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中仓储与配送实训、国际货代实训等,还是很多企业的定点培训基地。然而,早在2004年,为了创建实训基地,物流专业的教师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
“当时建设条件非常艰苦,那时物流行业刚刚兴起,我们将物流专业的教师全部派出去参观学习,却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兄弟院校,甚至企业都没有可借鉴的实训基地范本。”副校长楼晞说,“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摸索。那段时间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筹建实训基地。”
物流专业要建设的实训基地是一个在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场所,要求能够容纳更多的实习专业内容,还要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为此,团队成员开始分头到企业调研,了解真实的物流企业生产过程、岗位要求和对员工的能力要求等,回校后一起分析调研结果,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如何设置岗位、训练项目、设施设备等。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进行招投标工作了,来参加招标的企业非常多,但大多跟学校一样没有建设经验,包括现在的合作单位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当时初创的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学校参加招投标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实训基地的设想、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校目标非常一致,然而谈到如何建设实训基地时也很迷茫。
2005年,校企齐心协力终于建成了第一个实训基地,这也是物流专业实训基地的“1.0版本”,更是江苏省头一个实训基地,省内高校、中职学校和企业来参观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实训基地让学生们可在校内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教师教学也不再是纸上谈兵。2008年,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将技能训练等项目系列化,形成了包含36个实训任务的实践操作体系,打造出物流专业实训基地的“2.0版本”。2009年,实训基地进行了再次升级改造,一个集多功能、全开放、服务性为一体的实训基地“3.0版本”正式完成。这期间,教学团队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
其实,物流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第一专业都不是物流专业,如陆超部长的第一专业是机械制造自动化和计算机、李云松老师是英语专业、张蔚文老师是商贸经营、余雷老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王红琴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非“科班”的背景加上没有样本,他们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上少了束缚,多了创造力,使实训基地更加出类拔萃。
赛场内外,用汗水铸就金牌
除了实训基地建设,物流专业教学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楼晞说:“在全国技能大赛‘四促进、四覆盖’目标指导下,学校要求物流专业教学团队要么自己参加技能比赛,要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因为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和比赛规则与企业生产实际、学校教学、学生技能训练是紧密结合的,而大赛每年又会根据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发展新的比赛项目。紧跟技能大赛的潮流,对教师自身业务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从2011年开始,教师团队在参加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每次都能拿回四五块金牌,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凝聚了教师们追求进步和默默付出的汗水。
2010年全国技能大赛第一次设置物流专业的物流中心作业比赛项目,物流专业派出3名学生组成参赛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带队教师李云松因此被选调为国赛集训队教练组组长。
李云松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也是教学团队中唯一参加过所有比赛项目并且每次都能获得金牌或银牌的人,亲身参与加潜心研究,让他对技能竞赛的各个项目都轻车熟路。然而,辉煌的成绩背后却满含着他对家人的深深愧疚。据陆超介绍,李云松的妻子张蔚雯也是物流专业教学团队的一员,夫妻俩在儿子升学的关键时期都因指导学生比赛而没能陪伴其左右,这让他们非常内疚。
其实,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有“拼命三郎”的精神。如陆超在参加2015年全国技能大赛前夕,因为腿部静脉曲张非常严重,走路都很吃力,但还是坚持训练和参加比赛,并且取得叉车项目的金牌;团队中的一些女教师,常常为了照顾学生,而不得不委屈自己的孩子。
韩永恒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生,王红琴说:“他很另类,刚进学校时一只耳朵上还戴着耳钉,我发现后把他叫到教室外边,非常严肃地让他把耳钉摘掉,他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摘掉了耳钉。”这件事之后,王红琴常常对他格外关注:韩永恒目标感很强也很用功,但性格非常敏感,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情绪起伏很大,在参加2010年南京市技能大赛叉车项目比赛时,他由于紧张,一开始就出现失误,这让他很沮丧,导致后边的比赛失误不断,成绩自然不理想。为了让他学会控制情绪,王红琴不论是在训练中还是课堂内外有意锻炼他,并不断挖掘他的优点。在他备赛2012年全国技能大赛期间,王红琴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去训练场地跟他谈心,鼓励并帮助他克服性格缺陷,最后他在叉车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物流专业,像韩永恒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赛场上取得的好成绩就是对教师们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教学革新,全力实现育人目标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包括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质量评价。物流专业部教师常年与企业保持良好联系,主动了解物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为依据,及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
几年前,教学团队在企业调研时经常听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领导的反映:很多学生在企业里情绪化严重,不仅很难遵守岗位工作要求,与同事沟通也存在障碍,而且对于批评会有逆反心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回校后,经过几番研讨,物流专业部决定开设《情绪控制》课程,以课程结合社团活动等形式专门教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段时间后,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见少了很多,物流专业部还将这一门课程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校。
“由于物流专业实训是流水作业,每次实训只能容纳2~3人,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在35人左右,这样一节课下来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真正上手,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旁边看。”陆超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和实验,最后决定采用两组交叉训练的办法,由两位实训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实训,既缩短了学生等待的时间,也保证了技能训练的效果。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革新,教师团队还在平时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完成高水平示范基地、江苏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等项目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发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师技能研发、企业岗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证以及技能大赛等多功能需求。
南京烟草专卖局的烟草配送中心有200多名配送人员,员工文化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员工甚至从来没有使用过电脑。为了高质量完成这批配送人员的物流员考证培训,教学团队全部上阵,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分成基础好的班和基础弱的班,对基础较弱的员工从认识键盘开始培训,逐个扫盲,直到所有人都掌握了技能鉴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中艰辛自不必说。此外,还组织开展全省物流单证技能指导教师培训、全省物流技能大赛职工组参赛选手全员培训、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物流专业教师培训等,培训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今年,物流专业部与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开放大学进行课题研究、实训基地共享共建、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平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学校计划暑假对该教师团队进行深度培训。”张利海说,“已建成的‘智慧教室’与由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于教学外包服务和物流终身学习思想提出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基于物流职业资历架构和新一代数字化资源,探索和开创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全新的教学模式——长风模式,搭建的资源库和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专业的所有资源,可直接用于教师教学研究和学习。”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南京商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与时俱进,这支成立于2003年的优秀教学团队,经过多年锤炼不断成长,不仅缔造了“品牌专业”,而且正带领着物流专业朝着“互联网 ”的时代模式快速前进。
——江苏省南京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张利海
一支9人的队伍,把物流服务与管理从“外轮理货”时代的普通专业,打造成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在没有样本可参照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打造了“互联网 ”时代的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物流实训基地;伴随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他们又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深化专业内涵……这支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十多年如一日,用智慧、实力、耐心、爱心助推专业发展,帮助学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收获“更多成功,更多自信,更多幸福”。
从零开始,打造一流实训基地
该校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场地,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中仓储与配送实训、国际货代实训等,还是很多企业的定点培训基地。然而,早在2004年,为了创建实训基地,物流专业的教师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
“当时建设条件非常艰苦,那时物流行业刚刚兴起,我们将物流专业的教师全部派出去参观学习,却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兄弟院校,甚至企业都没有可借鉴的实训基地范本。”副校长楼晞说,“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摸索。那段时间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筹建实训基地。”
物流专业要建设的实训基地是一个在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场所,要求能够容纳更多的实习专业内容,还要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为此,团队成员开始分头到企业调研,了解真实的物流企业生产过程、岗位要求和对员工的能力要求等,回校后一起分析调研结果,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如何设置岗位、训练项目、设施设备等。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进行招投标工作了,来参加招标的企业非常多,但大多跟学校一样没有建设经验,包括现在的合作单位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当时初创的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学校参加招投标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实训基地的设想、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校目标非常一致,然而谈到如何建设实训基地时也很迷茫。
2005年,校企齐心协力终于建成了第一个实训基地,这也是物流专业实训基地的“1.0版本”,更是江苏省头一个实训基地,省内高校、中职学校和企业来参观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实训基地让学生们可在校内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教师教学也不再是纸上谈兵。2008年,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将技能训练等项目系列化,形成了包含36个实训任务的实践操作体系,打造出物流专业实训基地的“2.0版本”。2009年,实训基地进行了再次升级改造,一个集多功能、全开放、服务性为一体的实训基地“3.0版本”正式完成。这期间,教学团队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
其实,物流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第一专业都不是物流专业,如陆超部长的第一专业是机械制造自动化和计算机、李云松老师是英语专业、张蔚文老师是商贸经营、余雷老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王红琴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非“科班”的背景加上没有样本,他们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上少了束缚,多了创造力,使实训基地更加出类拔萃。
赛场内外,用汗水铸就金牌
除了实训基地建设,物流专业教学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楼晞说:“在全国技能大赛‘四促进、四覆盖’目标指导下,学校要求物流专业教学团队要么自己参加技能比赛,要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因为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和比赛规则与企业生产实际、学校教学、学生技能训练是紧密结合的,而大赛每年又会根据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发展新的比赛项目。紧跟技能大赛的潮流,对教师自身业务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从2011年开始,教师团队在参加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每次都能拿回四五块金牌,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凝聚了教师们追求进步和默默付出的汗水。
2010年全国技能大赛第一次设置物流专业的物流中心作业比赛项目,物流专业派出3名学生组成参赛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带队教师李云松因此被选调为国赛集训队教练组组长。
李云松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也是教学团队中唯一参加过所有比赛项目并且每次都能获得金牌或银牌的人,亲身参与加潜心研究,让他对技能竞赛的各个项目都轻车熟路。然而,辉煌的成绩背后却满含着他对家人的深深愧疚。据陆超介绍,李云松的妻子张蔚雯也是物流专业教学团队的一员,夫妻俩在儿子升学的关键时期都因指导学生比赛而没能陪伴其左右,这让他们非常内疚。
其实,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有“拼命三郎”的精神。如陆超在参加2015年全国技能大赛前夕,因为腿部静脉曲张非常严重,走路都很吃力,但还是坚持训练和参加比赛,并且取得叉车项目的金牌;团队中的一些女教师,常常为了照顾学生,而不得不委屈自己的孩子。
韩永恒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生,王红琴说:“他很另类,刚进学校时一只耳朵上还戴着耳钉,我发现后把他叫到教室外边,非常严肃地让他把耳钉摘掉,他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摘掉了耳钉。”这件事之后,王红琴常常对他格外关注:韩永恒目标感很强也很用功,但性格非常敏感,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情绪起伏很大,在参加2010年南京市技能大赛叉车项目比赛时,他由于紧张,一开始就出现失误,这让他很沮丧,导致后边的比赛失误不断,成绩自然不理想。为了让他学会控制情绪,王红琴不论是在训练中还是课堂内外有意锻炼他,并不断挖掘他的优点。在他备赛2012年全国技能大赛期间,王红琴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去训练场地跟他谈心,鼓励并帮助他克服性格缺陷,最后他在叉车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物流专业,像韩永恒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赛场上取得的好成绩就是对教师们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教学革新,全力实现育人目标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包括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质量评价。物流专业部教师常年与企业保持良好联系,主动了解物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为依据,及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
几年前,教学团队在企业调研时经常听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领导的反映:很多学生在企业里情绪化严重,不仅很难遵守岗位工作要求,与同事沟通也存在障碍,而且对于批评会有逆反心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回校后,经过几番研讨,物流专业部决定开设《情绪控制》课程,以课程结合社团活动等形式专门教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段时间后,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见少了很多,物流专业部还将这一门课程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校。
“由于物流专业实训是流水作业,每次实训只能容纳2~3人,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在35人左右,这样一节课下来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真正上手,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旁边看。”陆超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和实验,最后决定采用两组交叉训练的办法,由两位实训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实训,既缩短了学生等待的时间,也保证了技能训练的效果。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革新,教师团队还在平时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完成高水平示范基地、江苏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等项目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发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师技能研发、企业岗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证以及技能大赛等多功能需求。
南京烟草专卖局的烟草配送中心有200多名配送人员,员工文化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员工甚至从来没有使用过电脑。为了高质量完成这批配送人员的物流员考证培训,教学团队全部上阵,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分成基础好的班和基础弱的班,对基础较弱的员工从认识键盘开始培训,逐个扫盲,直到所有人都掌握了技能鉴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中艰辛自不必说。此外,还组织开展全省物流单证技能指导教师培训、全省物流技能大赛职工组参赛选手全员培训、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物流专业教师培训等,培训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今年,物流专业部与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开放大学进行课题研究、实训基地共享共建、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平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学校计划暑假对该教师团队进行深度培训。”张利海说,“已建成的‘智慧教室’与由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于教学外包服务和物流终身学习思想提出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基于物流职业资历架构和新一代数字化资源,探索和开创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全新的教学模式——长风模式,搭建的资源库和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专业的所有资源,可直接用于教师教学研究和学习。”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南京商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与时俱进,这支成立于2003年的优秀教学团队,经过多年锤炼不断成长,不仅缔造了“品牌专业”,而且正带领着物流专业朝着“互联网 ”的时代模式快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