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拯救经典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之后,“设计酒店”真正成为全球主流。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如今“设计”这个概念更加多元化、现代化,设计酒店更加注重以设计打造舒适、奢华的体验感,而不会过分前卫,同时一些老牌酒店也在现代设计的助力下获得新生。
  巴黎:时尚之都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经济一片繁荣景象,酒店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概念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有远见的业内人士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设计”上。
  1998年12月,在纽约第49街和莱克星顿大街的交界处,一家全新的酒店——W Hotel开业,并迅速成为时尚圈谈论的焦点。两年后,W Hotel已拥有12家分店,分布于美国的洛杉矶、芝加哥、西雅图……乃至地球另一端的首尔。
  事实上,喜达屋集团负责这个项目的领导人Barry Sternlicht最初只是想重新包装威斯汀酒店的品牌,没想到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时尚设计酒店品牌,引领了好一阵子的潮流,并影响了全球的酒店行业。时任喜达屋集团设计总监的D.B.KIM说:“我们当初最主要的目标是把精品店式的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级的层面——其体验感就像穿上完美的套装一样,更加放松、舒适、性感,而且让人充满好奇心。”
  
  随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设计方案出炉,D.B.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趋势”的重要性。当代历史中,酒店的设计从来都包括时尚,就像奢侈品牌总是与那些时尚偶像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一样。D.B.认为,设计团队若无前瞻性,就意味着落后,而“趋势”总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于是,充满前卫感的纽约W Hotel诞生了,即使17年后的今天,其设计也丝毫不感觉过时。
  2012年,W Paris-Opéra的开业称得上是一个时尚事件。David Rockwell事务所将一座上百年的古老建筑的内部改造得焕然一新。这家酒店遵循了W Hotel“摩登”的品牌原则,但更加注重与巴黎的气质相融合,给人以足够的新奇感。
  酒店内部填满了当代艺术品,我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还以为自己错进了一间画廊。房间的设计也非常特别,WOW套房里,天花板、墙面全部以古典的石膏花纹做装饰,细节做得十足;墙上挂着当代艺术作品,家具来自几个现代设计品牌,包括卧室正中间摆放的那张圆形的床。房间中还有不少亮粉、明黄的鲜艳摆件,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墨镜架,上面的各式墨镜是近两年时尚界迅速蹿红的法国新锐设计师Thierry Lasry的作品,可以随意试戴。梳妆台上还放着这位设计师特别为该酒店设计的两款墨镜,客人离开的时候可以免费带走,其中,男款是对经典的奥斯曼建筑风格的致敬,女款的金色和琥珀材质则体现了酒店优雅的主题。
  管家告诉我,这个房间是Thierry Lasry亲自精心布置的,书籍、艺术品和摆件都由他亲自挑选、摆放。在给客人的欢迎信上,Thierry Lasry写到:“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酒店所在的巴黎心脏位置的这个区域,以及它那不可思议的能量!”
  伦敦:融合的艺术
  
  同样是一百多年的老建筑、老酒店,Brown’s Hotel London的设计思路与W Paris-Opéra不同,它选择将传统和现代元素混搭在一起。
  Brown’ s Hotel坐落在伦敦金融区的中心,所在街区还是伦敦著名的画廊区。酒店由11座联排别墅(townhouse)组成,常有名人、政要、作家出没于此,比如刚刚提出辞职的英国总理卡梅伦。
  
  这间酒店可讲的故事太多,贝尔在这里打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话,吉卜林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丛林之书》,这里的下午茶曾经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下午茶文化……酒店最显著的标志是戴着大礼帽、身穿长呢子外套的门童,据说Brown’ s Hotel是英国第一家让门童如此着装的,后来这种装扮几乎成为伦敦所有高级酒店的必备。令我好奇的是,一家将近180岁的酒店是如何保持活力的?
  2005年,Brown’ s Hotel进行了全面装修,保留红木镶板和底楼,其他部分全都换成现代设计,比如在大堂可以看到极其简约的设计风格——几何形状的金属灯、抽象派画作、完全没有曲线的家具。
  
  我住的“雅典套房”在二层,一打开门,我就被惊呆了,虽然已经住过上百家五星级酒店,这个房间还是出乎我的想象。首先就是房间的面积之大,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酒店套房,在伦敦市中心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行李员告诉我:站在酒店大门外面数,二层正对大门的7扇窗子全是属于我的!同时整个空间又非常精致,原木地板,奶油色地毯,舒适的雪橇床,现代化的布光,现代简约风格的电器,配上壁炉、几件古董家具以及墙上年代久远的艺术品,现代与古典的对比强烈,但又融合得异常完美。靠在躺椅上,真有一种不想出门的感觉。这是我心目中酒店设计的最高境界。
  Brown’ s Hotel重新开业以来,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酒店里的艺术品和家具摆设一直在改变,尝试用不同的风格满足人们不断改变的趣味和好奇心。酒店还会定期组织艺术之旅,邀请知名画廊的主人带领艺术爱好者参观酒店周围的几家知名画廊。   迪拜:并非只为“新奇”买单
  
  奇妙的“设计进化”也发生在世界上的一些新兴城市,比如迪拜。借助自然优势和阿拉伯人的经商头脑,十余年来,迪拜发展势头迅猛,各种新奇古怪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不断从设计图纸变为现实,以年为单位快速刷新着人们对于奢华和梦幻的认知: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帆船酒店,填海造陆、结合当代设计的棕榈群岛……
  迅速完成财富积累之后,迪拜一直在为众多新奇的设计与艺术买单,以新奇大胆的建筑和奢华梦幻的生活方式吸引全球数百万游客。与多数奢华、壮观的迪拜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迪拜皇家幻境度假酒店用现代设计思路去设计传统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将充满古阿拉伯皇宫元素的建筑和东方风情的庭院,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简约方式呈现出来。
  我在傍晚时分到达酒店,大门两边烧起了两只巨大的火把。酒店主楼的宏伟建筑如同皇宫,是迪拜极富魅力的地标性建筑,有着阿拉伯式的神秘感。
  酒店内部可以看到很多阿拉伯式的拱顶,但去掉了大部分细节,只保留形状,走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感觉像是行走在未来的建筑里。中性的现代色调,随处可见的本地元素,与一片片绿荫融为一体。结构繁复的纹饰随处可见,几何图案、藤蔓图案和装饰书法纹样为主导的抽象纹饰,重复、对称且均衡、规则,填补了阿拉伯艺术不喜空白的习惯,也暗合了宗教寓意——伊斯兰教认为,无物的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应该用密集的纹样填满,以阻止魔鬼的活动。
  酒店庭院的设计融合了阿拉伯传统特色和现代理念,在西方园林的纯粹写实与东方园林“曲折有致,前后呼应”“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布景方式之间另外开辟出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天园”艺术模式:重视水景和绿化,源自宗教,归于现实,凸显出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庭院中一侧池水映明,一侧海水浩瀚,草坪上有喷灌设备,据说用于供养园林中植物、草地的开支相当巨大。
  酒店还拥有绵延数公里的私人海滩,就在热闹非凡的迪拜码头旁边,躺在沙滩上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天际线。
  曼谷:时代的印刻
  
  今天的曼谷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土壤,其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皇室文化、东西方融合的文化……激发着设计师们的灵感。当代设计在这里任性地疯狂生长着,建筑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时代,也是时代在设计师们身上的印刻。
  摩登、复古、时尚……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Hotel Indigo Bangkok Wireless Road。它坐落在曼谷闹市区内少见的一大片绿地之中,被葱翠茂密的造景花园所环绕,令人忘却喧嚣,尽享舒适与惬意。
  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而激起了人们更强烈的怀旧情怀。这家酒店的特色恰是游走在现代与复古之间。酒店所在区域的传统生活气息十足,而酒店的建筑充满科技感,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室内设计也采用了以现代材料展现复古情怀的手法,力求用现代工艺复刻20世纪60年代的经典情怀。
  复古元素在酒店中随处可见。酒店大堂摆放着一辆黄色的人力三轮车,是泰国殖民时代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电梯厅对面的墙壁上摆满了老式收音机,足有好几百个。房间里也充满各种设计新奇的家当:茶几仿照意大利孟菲斯学派(Memphis)的样式——以过去不常用的材质、装饰、色彩等元素,将fun(趣味)带入设计当中;金属包裹的行李箱被改造成冰箱柜;地毯将本地传统的花纹以现代、简约的方式呈现出来;面盆、花洒等浴室所有的洁具都是用黄铜做成的,设计感十足。酒店里的艺术品随处可见,绘画、摄影、雕塑……数量及质量丝毫不亚于一个小型画廊,同时还在不断更新。这家年轻的酒店一直在尝试突破,将更多本土当代艺术融入到设计之中,我在转角的墙上看到本地街头艺术家的涂鸦作品,这或许是最具当代气息的设计了吧。
其他文献
随着“丝绸之路”的影响不断升温,“古道”这一概念也引发许多人的兴趣。几千年来,在陆地,在海上,人类通过这些交通枢纽相互交融,也相互争斗。数量繁多的古道,犹如被历史编织出的隐形经脉,覆盖在今日的世界版图上,吸引着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旅行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他们执着前行,在或荒凉偏僻、或险象环生的道路上与古时光相遇,仿佛是在历史的暗夜里撕开了一条裂隙,捕捉到点点文明的幽光。
看似在取悦,其实在征服  1927年,乔治六世敞开了梅菲尔酒店的大门,从此,这座屹立在伦敦中心的酒店便成为优雅、奢华、时尚、灵动的标志。  单看外表,很难相信这是一座有着87年历史的“老店”,它的设计是那么新颖时尚,不太“英伦”,而是充满浓浓的美式经典风。1950-1970年,英国的时尚产业开始影响世界,它睥睨一切世俗庸常,渴望打破约束和旧序,这令走在时尚前沿的好莱坞明星兴奋不已,他们纷纷来到伦敦
博物馆,时尚圈,古代遗址……世界上有些地方,天生具备某种隐秘气质,撩拨着人们的好奇心。 那些幸运的『闯入者』,替我们掀开大幕一角,呈现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妙世界。  其实每一场旅程,都有光鲜『台前』与隐秘『幕后』两张面孔。我们与前者亲密接触,而往往与后者擦身而过——错过的或许是熙攘博物馆里不起眼的一扇门,或许是炙热旅行地的某段拐角街巷。多一点探究之心,就可能发现表面风光背后的万千细节与故事。这是旅
于逸尧  香港著名音乐人,作品包括《再见二丁目》、《假如让我说下去》、《回家》等,也为多位明星监制音乐专辑,以及创作舞台剧。2007年开始兼职写作饮食专栏,著有《文以载食》等图书。  广府人有句俗语:“唔怕生坏命,最怕改坏名”,意思是人不怕生来的命运坎坷,最怕是起了一个不对劲、不讨好的名字。这个说法本身有一个问题,就是无论相信命运主导一切,或者相信姓名影响人的运气,都会被人说成是鼓吹守旧和迷信的思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地球的一大神奇之处,就在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同一时间却感受着截然不同的季节。七八月的北半球暑热难耐,而南半球除了气候凉爽干燥,有茂盛的雨林、清凉的海滩、酷爽的雪山、雪场、热闹的节庆……现在还有各种签证利好,怕热星人,一起反转地球,去南半球避暑、“过冬”吧!签证新声音  阿根廷:  可以加入旅行清单了  阿根廷签证,被中国的旅行达人们评为最难办的签证之一。如今,这种情
阿玛德·穆德尔  Ahmad Mudhher  28岁 普通上班族  "十年前,我目睹了通信中心发生的那次爆炸。当时是凌晨三点,我感到非常恐惧,我看见好多碎石,人们带着财物,或是背着已死去的孩子四散而去。我和他们一样不知所措。回到家,我告诉家人:通信中心完了。他们非常担心,告诉我不要出门。爆炸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就像是一场梦,梦中恐惧一次次侵袭着我。对我来说,好像那是一年前,而非十年前发生的事情。"
摘要:在梳理“概念转变”的机制及条件基础上,以《化学反应原理》“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探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基于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概念转变;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20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
器材至上之罪  有一个半开玩笑的说法叫“摄影穷三代”,这话未免夸大其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人的摄影观:照片的好坏是建立在相机好坏的基础上的。其实,对于旅行摄影来说,相机好坏并非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相机前期的控制和适当的数码后期制作,哪怕是普通相机也能创造精品。摄影大师们哪怕是用手机,也能拍出精彩的旅行照片。  TIPS:如何让入门级相机“超频”发挥?入门级相机的高感光度画质通常不尽如人意,但在低感
打开本期杂志的《守望者的莆田》报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两个不太常见的汉字,它们都来自闽南方言。“厝”音cuo,在当地指代房屋;比如“新厝”就是新房,“旧厝”则指旧的房子。“埕”读cheng,说的是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我们的报道介绍了一座名为“马兰客”的大宅院,这是莆田知名建筑,占地两亩有余,前面有宽阔的埕院(本文作者的外婆,也就是宅院最初修建者的女儿,坐在“埕”中向作者讲述了这座“红砖厝”的
我有时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异乡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发现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一看。就是心里那种真正想看的饥渴愿望,才使得人们到处地去旅行的。  在我出生后不久,我父亲就常在外面旅行。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小时候几乎不认得他。他有时忽然回家,带回一些我们很想与之交朋友的外地仆人。由于我们常年被关在家里,任何异域风味的事物对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  有一天我被召唤到楼上父亲的屋里去。他问我喜不喜欢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