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的运用,结束了一支粉笔一本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它以其图、文、声的三维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在瞬间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由于海量的课件资料泛滥成灾——有的课件长达五六十页,甚至七八十页之多。有的老师为省事,完全依赖课件,仿佛缺了课件,停了电就没法上课。整节课老师被课件牵着鼻子不断点击鼠标,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老师俨然成了解说家,学生成了津津有味的观众。课堂一片欢声笑语,教师也轻松自如,乐在其中。可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的课本比脸蛋还干净。如课文中无旁批,无自然段标注,学生甚至不知道学到了课文的哪一页。试问,这样热闹花哨的课堂,课堂效率在哪儿?学生的收获又有多少呢?
作为老师应当把学生引进文本,启发他们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手捧书本有滋有味地品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教学。老师如何简简单单教书,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握好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尺度呢?笔者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自己的几点做法浅述如下。
多媒体走进预习
让多媒体走进语文预习中,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网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文字材料、图片、音乐以及相关视频等。下载打印,或让学生直接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班级QQ、微信群分享。如写人的文章,指导学生查找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料介绍;写景的文章,引导学生收集课文景色所在的区域,当地的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提高了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生成自己信息的能力。因此,让多媒体走进预习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语文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受其年龄、生活经验、所处时代、知识缺乏等所限,许多时候导致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領悟语言的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离我们的时代久远、生活较陌生的领域等,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就更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从色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中,反复筛选出能突破重难点的内容,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课文是这样叙述的: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如果让学生“读”,“画”再让学生“悟”,学生既难理解,也觉得枯燥无味。如果使用多媒体制作,演示火车怎样推拉,化静为动,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从而读出作者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由于现在是“高峡出平湖”的平静景象。要想让学生体会“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含义就很难。笔者适时播放过去“滚滚长江”的画面,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乐曲。让滚滚的长江画面由远及近,音量由小到大,把山的雄伟壮观一一呈现……学生如身临其境,最后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水到渠成,重难点就迎刃而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诗歌含义,悟出作者情感,读出古诗韵味。
多媒体拓展与教学的关系
让多媒体回到“课后拓展中”,不仅可以拓宽语文教学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建设开放的语文知识课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迅速成长。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蒙娜丽莎》后,笔者让学生试听音乐家“贝多芬”的著名交响曲《田园》《命运》等曲子。有的说:“我从节奏明快,嘹亮的《田园》乐曲中,仿佛看见了青山绿水,田园花丛,蝴蝶飞舞,孩子玩耍,村民快乐劳动的场景”;让学生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之后,模仿课文《月光曲》《蒙娜丽莎》写出自己对艺术作品欣赏后的联想和想象,既提高了学生对高雅音乐,高雅绘画的欣赏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才能。
又如,在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后,笔者将全班五十八人,分成八个组编写诗歌总集。学生们各自通过多媒体将古诗词收集分类,配上与诗歌相符合的插图,孩子们将自创诗歌和自己的相片拍照打印,汇编成八本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的诗集。为了一决胜负,孩子们居然下载了具有诗情画意的音乐,在班级诗歌赛中,配乐朗诵自编诗歌……这样的课后拓展,不仅培养了学生掌握应用多媒体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努力拼搏的精神。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简简单单教书,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备课,把握好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尺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作为老师应当把学生引进文本,启发他们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手捧书本有滋有味地品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教学。老师如何简简单单教书,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握好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尺度呢?笔者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自己的几点做法浅述如下。
多媒体走进预习
让多媒体走进语文预习中,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网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文字材料、图片、音乐以及相关视频等。下载打印,或让学生直接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班级QQ、微信群分享。如写人的文章,指导学生查找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料介绍;写景的文章,引导学生收集课文景色所在的区域,当地的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提高了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生成自己信息的能力。因此,让多媒体走进预习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语文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受其年龄、生活经验、所处时代、知识缺乏等所限,许多时候导致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領悟语言的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离我们的时代久远、生活较陌生的领域等,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就更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从色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中,反复筛选出能突破重难点的内容,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课文是这样叙述的: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如果让学生“读”,“画”再让学生“悟”,学生既难理解,也觉得枯燥无味。如果使用多媒体制作,演示火车怎样推拉,化静为动,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重难点,进一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从而读出作者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由于现在是“高峡出平湖”的平静景象。要想让学生体会“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含义就很难。笔者适时播放过去“滚滚长江”的画面,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乐曲。让滚滚的长江画面由远及近,音量由小到大,把山的雄伟壮观一一呈现……学生如身临其境,最后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水到渠成,重难点就迎刃而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诗歌含义,悟出作者情感,读出古诗韵味。
多媒体拓展与教学的关系
让多媒体回到“课后拓展中”,不仅可以拓宽语文教学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建设开放的语文知识课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迅速成长。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蒙娜丽莎》后,笔者让学生试听音乐家“贝多芬”的著名交响曲《田园》《命运》等曲子。有的说:“我从节奏明快,嘹亮的《田园》乐曲中,仿佛看见了青山绿水,田园花丛,蝴蝶飞舞,孩子玩耍,村民快乐劳动的场景”;让学生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之后,模仿课文《月光曲》《蒙娜丽莎》写出自己对艺术作品欣赏后的联想和想象,既提高了学生对高雅音乐,高雅绘画的欣赏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才能。
又如,在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后,笔者将全班五十八人,分成八个组编写诗歌总集。学生们各自通过多媒体将古诗词收集分类,配上与诗歌相符合的插图,孩子们将自创诗歌和自己的相片拍照打印,汇编成八本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的诗集。为了一决胜负,孩子们居然下载了具有诗情画意的音乐,在班级诗歌赛中,配乐朗诵自编诗歌……这样的课后拓展,不仅培养了学生掌握应用多媒体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努力拼搏的精神。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简简单单教书,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备课,把握好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尺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