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认识论抑或宇宙论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
  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P228)。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难主要在于:其一,“似乎很难确定柏拉图对语言究竟持怎样的意见”;其二,很难为柏拉图所主张的词源论(etymology)辩护,因为,“人们几乎很难容忍”这些近乎荒谬的词源论。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第二点要比第一点“更为困难”[1](P228-229)。
  事实上,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两个困难,正是当今西方学界的大部分《克拉提洛斯》研究一直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克拉提洛斯》问题”。最重要的是,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区分柏拉图的严肃的意思(what is intended seriously)与玩笑。笔者认为,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个原则可以作为解读《克拉提洛斯》的基本原则,可惜的是,施莱尔马赫这篇卓有见识的“引论”最终没有能够揭示《克拉提洛斯》的本意,这与施氏本人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由于施莱尔马赫最早提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解读原则,因此,就整个《克拉提洛斯》研究史而言,施莱尔马赫的“引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成就。如今人们能够看到的古代世界的专门研究,仅有公元5世纪普罗克洛斯(Proclus)的注疏。1但是严格而言,普罗克洛斯的《克拉提洛斯》注疏其实并非意在探究柏拉图的本意,而是新柏拉图主义哲人“六经注我”式的一家之言。因为,虽然与如今西方学界的大部分学者不同,普罗克洛斯十分重视施莱尔马赫所说的“几乎很难让人容忍”的词源论,不过,普罗克洛斯的基本意图却是利用柏拉图关于诸神的词源解释成立自家的神学理论,而非解释柏拉图的本意。2另一方面,就现代世界而言,在为数不多的《克拉提洛斯》研究者中,很少有人致力于探求——遑论能够发现——《克拉提洛斯》的真正意图。大部分关于《克拉提洛斯》的现代研究其实并未越出普罗克洛斯的局限,因为,这些研究均以某些现代哲学的范畴或问题为解释框架,并未在最大限度上以柏拉图本人的文本为依据;因此,如果说普罗克洛斯的注疏是新柏拉图主义哲人以其神学理论为前提的“六经注我”之论,现代的大部分《克拉提洛斯》研究就其根本而言也是如此,两者的区别只不过在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学理论在这里转变为语言哲学、语言学等现代哲学问题范畴。3
  其实,现代《克拉提洛斯》研究之所以成就寥寥,原因很大程度上恰恰在于研究者们没有足够重视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解释原则——区分柏拉图的本意与玩笑。德语学界历来以近代以来兴起的认识论或观念论研究为重,因此,不仅在《克拉提洛斯》研究方面,甚至在整个柏拉图哲学研究方面,在解读方法与问题意识上都以认识论哲学为主。4同时,虽然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英语学界的柏拉图研究成果迭出,但就其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近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影响。况且,由于《克拉提洛斯》从表面上看似乎意在讨论语词问题,因此,受到语言哲学深刻影响的英语学界更容易在这部对话的研究上看走眼。例如,在古代哲学研究方面颇有声名的阿克利尔(J.L.Ackrill)就是如此。[2](P33-52)概而言之,如今西方学界的《克拉提洛斯》解释绝大部分采取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框架,笔者将这类解释统称为“语言-认识论解释法(the language-epistemological way of interpreting)”。这种解释法关心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的语义学(semantic)问题、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可是,问题恰恰在于,“语言-认识论解释法”不仅本身存在重大缺陷,而且很可能恰恰与柏拉图本人的意图完全相反。在这里,我们暂且撇开很多重要的思想史问题5,仅就这种解释方法的明显缺陷择要言之。
  范登伯格在评论普罗克洛斯的注疏时说道,对于柏拉图而言,语言哲学完全是一种“陌生”的理论。[3](P1)因此,如果不假思索地认为《克拉提洛斯》意在讨论语言哲学问题,很可能并不符合柏拉图本人的意图。事实上,一旦人们这样做,立刻就会遇到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第一个困难——“似乎很难确定柏拉图对语言究竟持怎样的意见”,换言之,人们很难确定柏拉图到底赞同语言的自然论还是习俗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认识论解释法”往往只关心与语言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相关的文本内容,亦即《克拉提洛斯》的前五分之一与最后五分之一,在这两个部分中,苏格拉底看起来分别支持语言的自然论与习俗论,因此,如何确定柏拉图的所谓“语言哲学观点”就变得十分困难。虽然一些研究者尝试将苏格拉底的两种“理论”加以调和,想以此解决柏拉图在语言哲学上的“矛盾”,但是,这类研究往往颇为牵强,且不说它们与柏拉图思想的整体不相容,它们甚至经不住现代语言哲学自身的质疑。
  再者,“语言-认识论解释法”几乎完全无法合理地解释整个对话的词源论部分,关于这个部分,大多数研究只能以只言片语应付了事;例如,阿德莫罗(F. Ademollo)的《克拉提洛斯》注疏可谓新近关于这部对话的最详细的解释[4],可是,关于占据整个对话近五分之三篇幅的词源论部分,作者仅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加以处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不关心柏拉图设计词源论的意图,仅仅在这个部分随己意择取一些片段加以解释。事实上,作者的处理完全没有抓住词源论部分的关键。另外,部分重视词源论的研究者对这个部分中出现的词源解释有比较细致的分类研究,不过可惜的是,这些研究也很少涉及最重要的义理问题。1在这里,研究者们大都无法解决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个“更为困难”的难题——很难解释柏拉图所主张的近乎荒谬的词源论。
  二、《克拉提洛斯》的宇宙秩序
  上面的论述已经表明,当代的“语言-认识论解释法”在解释柏拉图的《克拉提洛斯》时显得相当无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对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解释原则引起足够重视。换言之,解释《克拉提洛斯》的关键正在于,切不可轻易断定在对话中哪些是“严肃的意思”,哪些是“玩笑”。具体而言,解释者们应该尤其注意两个问题:其一,不可轻易认为那些看似讨论“语言-认识论问题”的内容就是严肃的意思,因为只有在近代哲学的问题意识中,“语言-认识论问题”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在柏拉图那里,“语言-认识论问题”从根本上讲只具有从属地位;其二,不可轻易认为苏格拉底的词源论是不严肃的东西或荒谬的东西,因为柏拉图往往在一些看似并不严肃的内容当中揭示极其严肃的问题。因此,倘若仅仅把《克拉提洛斯》中看似涉及“语言-认识论问题”的部分看作严肃的“理论”,人们必然会与柏拉图本人的意图失之交臂。   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柏拉图的《克拉提洛斯》呢?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仅提出一个根本原则与两个关键问题。就根本原则而言,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原则仍需稍作推进,在解读《克拉提洛斯》甚至柏拉图的其他对话时,不仅应该区分严肃的意思与玩笑,甚至应该在柏拉图的玩笑中看到某种严肃的东西。换言之,在《克拉提洛斯》甚至整个柏拉图对话中,本质上并不存在完全作为玩笑而可以等闲视之的东西,即使在看似最荒谬的玩笑中,柏拉图也总是在揭示某些极为严肃的东西。同时,倘若要探究《克拉提洛斯》的意图,必须注意两个重要事实。
  在对话的第一部分中,苏格拉底并非意在反驳赫谟基内斯(Hermogenes)的语词“习俗论”,柏拉图安排赫谟基内斯作为这个部分的对话者,是为了让苏格拉底更好地引导甚至转换讨论的主题。2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苏格拉底与赫谟基内斯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辩难。事实上,到这个部分结束时,苏格拉底已经“借助赫谟基内斯的帮助”成功地将最初的语词问题转换为关于事物之“自然”(Physis)的问题,同时,苏格拉底也将设立语词的问题转换为立法者如何立法的问题。柏拉图在这个部分的整个意图其实是,通过成立万物的自然与万物的立法者,为第二部分讨论宇宙的正当秩序做准备,只不过,这个讨论宇宙秩序的部分并未采用通常的对话形式,而是采用了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词源论形式。
  另一个必须注意的事实是,苏格拉底的词源论与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萨戈拉、赫拉克利特和帕默尼德的关系,其中,苏格拉底对帕默尼德的讨论隐藏得最深。苏格拉底的词源论表面上以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为基础,但是究其本质而言,苏格拉底恰恰意在修正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同时,在苏格拉底的词源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诸神名称的讨论。这个部分其实意在从哲学上修正赫西俄德的宇宙秩序,这个新秩序的关键就是苏格拉底成立的“自然”概念,以及苏格拉底对宙斯的词源解释。此外,苏格拉底在修正赫拉克利特流变说的同时,也在修正帕默尼德的“存在”(ousia)说。如果基于这样的事实,对话的第三部分就变得不难理解,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在这个部分中,从表面上提出的语词“习俗论”就不再与“自然论”相矛盾。最后,我们应该这样说,《克拉提洛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讨论了《王制》(Politeia)中并未完全展开的“形而上学”,如果要为这部对话找到某种解释框架,最恰当的不是近代以来的“语言-认识论解释法”,而是柏拉图本人的《王制》。
  参 考 文 献
  [1] F.Schleiermacher.Introductions to the Dialogues of Plato,trans. by William Dobson[M].New York,1874.
  [2] J.L.Ackrill.Language and Reality in Plato’s Cratylus[A].Essays on Plato and Aristotl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 R.M.van den Berg.Proclus’ Commentary on the Cratylus in Context,ancient Theories of language and Naming[M].Leiden and Boston:Brill,2008.
  [4] F.Ademollo.The Cratylus of Pla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其他文献
今年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0周年。8月16日,第四届首都创新论坛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驻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大大厦举行。该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举办,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高端活动。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夏强,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伯旭,巡视员杜新安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摘要:文章围绕“造”与“生”两个概念,通过对过程神学家考夫曼“创造性就是上帝”命题中的“创造性”之概念的分析以及对他与南乐山和杜维明的批评,指出其论述陷于宇宙进化和发展论领域的事实,从而揭示出其观点在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乏力,得出“创造性”只是“上帝的特性之一”而不能是“上帝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创造性;创造者;造;生;宇宙论/本体论  作者简介:黄保罗(Paulos Huang),男,芬兰赫尔
2013年5月16日至22日,北京大学“云南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文化”考察团一行19人在昆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其间得到了云南大学和红河学院的大力支持。考察团成员主要来自北京大学社科部、人事部以及北京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主任和秘书。  校际交流篇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  5月17日上午,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的学者,在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谋求学科发展的领路人,致力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向着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目标坚实迈进。  他是一位倾心教学、关爱学子的好老师,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教学当中,默默耕耘,育得桃李溢芬芳。  他就是2012年《科学中国人》机械领域年度人物、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船
做任何事似乎都离不开热情。正如泰戈尔所说:热情,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创新和合作则应是掌舵人的必备条件。三者皆备,则扬帆远航,缺一不可。而这三要素始终贯穿于钟若飞的学术研究中。  所以,当我们满怀热情和敬意走进钟若飞的科研世界,会发现其在移动测绘行业中的成就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偶然性:学生到老师的一个专业转变  钟若飞本科、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在测绘与遥感
摘 要:从人物的存在方式及人物关系等角度研究书信体小说人物的叙事类型,可以发现书信体小说人物具有自造性和他造性的存在特征,由此形成自造性人物和他造性人物。其人物关系体现为多重交流模式。在书信体小说中,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反馈式的。通常,每一封有明确指向的发信都会有相应的复信,由此形成双向交流。在交流中出现的善意误读与恶意曲解会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情节建构产生影响。  关键词:书信体小说
写在前面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
摘 要:长期的经济萧条可催生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而技术革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又可培育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逻辑,技术变革与新兴产业是一个不断协同和融合的过程,而这种协同与融合又会诱发新的技术与产业。通过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演化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有所不同,而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明显较强技术赶超能力的企业应选择在新兴产业演化的萌芽时期进入新兴产业,而发展中国家赶超
专家简介:  储伟,1965年出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5年获北美催化协会J. Kokes Grant奖;1995年获得美国化学会ACS评优。2013年12月份获得国际ENI Award环境保护大奖提名(意大利ENI公司是世界500强前100名)。研究领域方向为纳米碳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清洁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油气转化、
投身科海,赵亚平最爱的事情是挑战“不可能”;扎根科研,赵亚平最大的目标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作为东北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他紧密围绕齿轮啮合理论、动力学与可靠性展开研究,积极进行新型齿轮传动开发与研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敢于挑战“不可能”,才能有创新  很多创新成果在取得以后回望,当时的设想都是三个字——“不可能”。然而,机会往往就蕴藏在这诸多“不可能”之中。赵亚平教授深知这一点。多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