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和骨平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和骨平衡状态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68例(治疗后随访资料完善者3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肾上腺无功能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转换标记物水平及骨重塑指数;肢端肥大症患者根据术后生化是否完全缓解分为非缓解组和缓解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利用相关性及回归模型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血钙及血磷水平高,血清PTH水平低(均P<0.01)。骨钙素[45.98(31.98,60.27)比15.83(12.74,19.96)ng/ml,P<0.01]、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115.50(72.64,145.90)比 36.45(30.45,44.28)ng/ml,P<0.01]与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1.12(0.79,1.56)比 0.37(0.30,0.50)ng/ml,P<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重塑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27(1.31,5.99)比0.03(-0.38,0.63),P<0.0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是骨钙素(β = 0.610,P<0.001)、P1NP(β = 0.601,P<0.001)及CTX(β = 0.596,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非缓解组和缓解组经治疗生化异常改善后,血钙及血磷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非缓解组和缓解组治疗后血清PTH水平较前升高,而骨转换标记物及骨平衡Z值均降低,但仅在缓解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化异常完全缓解的肢端肥大症患者骨转换指标及骨重塑指数可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

肢端肥大症患者呈非PTH依赖的钙磷代谢异常及高骨转换状态,总体骨形成大于骨吸收,并且与肢端肥大症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治疗后随着循环生长激素(GH)及IGF-1水平下降,高骨转换状态改善达到骨平衡状态。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1例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12型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变异检测,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变异位点,将基因检测结果与遗传学数据库比对,遗传学软件进行功能预测及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及其母亲ABCC8基因第32外显子存在c.3976G>A杂合变异,导致第1326位氨基酸改变(p.Glu1326Lys),为错义变异。蛋白质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7/Treg)亚群失衡的逆转作用。方法选取C57BL小鼠35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设为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只。通过尾静脉将rAAV8-1.3HBV重组病毒注入小鼠体内;治疗组小鼠进行柴胡疏肝散水煎液灌胃治疗,观察小鼠健康状况与精神状态,进行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检测肝脏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HBV-DNA复制水平、HBV病毒抗原乙肝核心抗原(HBcAg)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