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改增”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增值税与营业税同台唱戏的局面,是一种互斥关系,企业要么缴纳营业税,要么缴纳增值税。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营业税相关的弊端,税制改革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的必然要求。于是“营改增”迎来了2016年5月1日的全面实施。但是对于会计教学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企业纳税实务教学紧跟时代步伐,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每一位会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营改增”
“营改增”就是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即把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把原先对营业税项目的按照比例征税改为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有效的减少重复纳税的环节,这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营改增”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改增”试点方案。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开展“营改增”试点。到2012年12月31日,“营改增”试点扩展到了8个省市;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试行,同时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试点。2014年1月1日,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到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现代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
二、“营改增”对高职企业纳税实务教学带来的影响
会计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课程,而企业纳税实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企业纳税实务教学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影响:
(一)课程教材滞后于教学
“营改增”的实行对会计教学如财经法规和企业纳税实务带来了诸多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学资源要与时俱进。但是现实中,从2012 年营改增试点以来,企业纳税实务相关教材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在当时,营改增一直在推进和变化,教材的编制和出版需要時间,这样就会出现教材出版即过时,所有在这个时段,新教材的编制出版很少,这就导致许多院校还是在使用“营改增”之前的知识内容的教材。
(二)“营改增”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税务机关压力很大,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也是一头雾水,虽然税务机关有相关培训,但是要想全部领会还是需要很长时间。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更是具有很大挑战,高校教师本身就缺乏一线会计经验,这是个硬伤,所以要高校教师完成对“营改增”知识的的全面认识和吸收,并具有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理论性课时多,实践性课时少,学生知识吸收消化有限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企业纳税实务自身的知识性比较强,专业词汇量大,同时高职专业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是被动学习,本来兴趣就不高,有厌学倾向。而“营改增”到来又使得增值税理论体系相对复杂和混乱。比如税率、税目多了,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怎样过渡到增值税上面,混合销售业务如何处理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会计上又如何处理。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解释,学生就会听起来比较混乱。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知识更新较慢,就会带来自身教学困难和学生学习困难。同时,许多高校在课时设置方面没有涉税申报等方面的实训,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即使听得懂,也不会报税。
(四)对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职会计学生面向就业比较窄,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往往在招聘是希望会计人员一定工作经验,就职后就马上可以上岗。但是会计专业的知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营改增”原营业税的会计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发生变化,较以前相对复杂了很多,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这样就面临着一定的纳税风险。从而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三、针对“营改增”对教学影响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营改增政策已经全面落地,之后的变动不会很大,高校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企业纳税实务的课程改革中来,如适当修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编制。新编制的课程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校的学生,同时对老师在知识的更新换代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的收集营改增的相关知识,参与税务机关和社会相关的营改增培训和进修,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或校内仿真实训室,提高學生实习操作水平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中企业业务流程缺乏认识,学校可以和企业达成合作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现场的会计操作和纳税申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加强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应该高校也可以建立税务会计仿真工作室,模拟国税地税现场,并提供相关和征管软件,形成一个闭合完整的局域网。这样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税务机关的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掌握纳税申报相关业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聘任校外专业人员进行课程培训或教学
为了弥补校内教师在课程实训方面和“营改增”相关知识方面的不足,高职院校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学校企业导师,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参与校内授课。首先,可以聘请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高校,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其参与课程教学。第二,高职院校也应该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作为外聘实训教师,其丰富的业务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工作的各项处理过程。
(四)积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的现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可以采用引导启发的模式、趣味性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教学模式更生动,让学生们做学习的主角,举一反三,深入浅出,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同时,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仅是会做帐,也在要求他们要会学习,能思考,其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一个考核的重点,所以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四、结语
“营改增”虽然给高职会计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完善税制体系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而言,我们应该积极的应对,加快课程资源的改革和完善,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快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和实操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型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
一、什么“营改增”
“营改增”就是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即把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把原先对营业税项目的按照比例征税改为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有效的减少重复纳税的环节,这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营改增”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改增”试点方案。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开展“营改增”试点。到2012年12月31日,“营改增”试点扩展到了8个省市;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试行,同时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试点。2014年1月1日,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到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现代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
二、“营改增”对高职企业纳税实务教学带来的影响
会计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课程,而企业纳税实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企业纳税实务教学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影响:
(一)课程教材滞后于教学
“营改增”的实行对会计教学如财经法规和企业纳税实务带来了诸多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学资源要与时俱进。但是现实中,从2012 年营改增试点以来,企业纳税实务相关教材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在当时,营改增一直在推进和变化,教材的编制和出版需要時间,这样就会出现教材出版即过时,所有在这个时段,新教材的编制出版很少,这就导致许多院校还是在使用“营改增”之前的知识内容的教材。
(二)“营改增”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税务机关压力很大,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也是一头雾水,虽然税务机关有相关培训,但是要想全部领会还是需要很长时间。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更是具有很大挑战,高校教师本身就缺乏一线会计经验,这是个硬伤,所以要高校教师完成对“营改增”知识的的全面认识和吸收,并具有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理论性课时多,实践性课时少,学生知识吸收消化有限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企业纳税实务自身的知识性比较强,专业词汇量大,同时高职专业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是被动学习,本来兴趣就不高,有厌学倾向。而“营改增”到来又使得增值税理论体系相对复杂和混乱。比如税率、税目多了,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怎样过渡到增值税上面,混合销售业务如何处理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会计上又如何处理。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解释,学生就会听起来比较混乱。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知识更新较慢,就会带来自身教学困难和学生学习困难。同时,许多高校在课时设置方面没有涉税申报等方面的实训,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即使听得懂,也不会报税。
(四)对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职会计学生面向就业比较窄,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往往在招聘是希望会计人员一定工作经验,就职后就马上可以上岗。但是会计专业的知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营改增”原营业税的会计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发生变化,较以前相对复杂了很多,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这样就面临着一定的纳税风险。从而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三、针对“营改增”对教学影响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营改增政策已经全面落地,之后的变动不会很大,高校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企业纳税实务的课程改革中来,如适当修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编制。新编制的课程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校的学生,同时对老师在知识的更新换代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的收集营改增的相关知识,参与税务机关和社会相关的营改增培训和进修,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或校内仿真实训室,提高學生实习操作水平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中企业业务流程缺乏认识,学校可以和企业达成合作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现场的会计操作和纳税申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加强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应该高校也可以建立税务会计仿真工作室,模拟国税地税现场,并提供相关和征管软件,形成一个闭合完整的局域网。这样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税务机关的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掌握纳税申报相关业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聘任校外专业人员进行课程培训或教学
为了弥补校内教师在课程实训方面和“营改增”相关知识方面的不足,高职院校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学校企业导师,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参与校内授课。首先,可以聘请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高校,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其参与课程教学。第二,高职院校也应该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作为外聘实训教师,其丰富的业务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工作的各项处理过程。
(四)积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的现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可以采用引导启发的模式、趣味性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教学模式更生动,让学生们做学习的主角,举一反三,深入浅出,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同时,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仅是会做帐,也在要求他们要会学习,能思考,其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一个考核的重点,所以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四、结语
“营改增”虽然给高职会计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完善税制体系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而言,我们应该积极的应对,加快课程资源的改革和完善,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快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和实操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型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