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培育卓越技术人才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下国家大力倡导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企业成为办学资源的投入方、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是非常值得探索与实践的。河南科技大学与著名国际机械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育人方面有重要的探索。学校和企业都有良好的收获:学校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企业方面,企业品牌影响力更大,对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更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校企携手共进,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一、合作背景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具有机械行业的办学背景,地处科研院所林立、大中型企业集中的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生产基地——洛阳,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与企业深度结合、协同育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为机械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数万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毕业生大多成长为机械行业的总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尤其是国内轴承行业80%的技术骨干均为学校校友.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下国家大力倡导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企业成为办学资源的投入方、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是非常值得探索与实践的。以河南科技大学与德国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为例,笔者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思路、做法、措施、成效进行总结梳理,以期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所启发和助益。
  德国舍弗勒有限公司是全球范围内提供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解决方案、直线和直接驱动技术的国际著名企业,也是汽车行业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应用领域高精密产品与系统的知名供应商,是世界500强企业。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具有全国本科教育独一无二的轴承专业方向,40多年来为轴承行业培养了数千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特色。一个是制造高端轴承的著名企业,一个是给轴承企业提供高级技术人才的唯一高校,企业创新发展需要优秀人才,高校卓越学生培养需要企业的参与。双方共同认识到,校企双方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利益共同体,这奠定了校企多方位合作的基础与前提。
  二、合作内容
  经过前期双方不同层面的深入互访、交流沟通,双方在课程开设、科研合作、国际学术项目、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与标准化项目等方面达成了意向,并于2010年9月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合作意向书的签署,标志着舍弗勒与河科大的校企合作从不同层面上的全面展开。
  按照双方提出的“校企融合、协同育人,追求卓越”合作指导思想,2011年5月双方率先就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项目达成详细协议。协议中商定,舍弗勒投入技术人才资源,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把轴承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中的轴承应用技术,作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突破口,由公司精选多名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业务骨干作为讲师,承担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该门课程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授课学时为40学时。按照事先安排的授课计划,企业每周轮派一名授课讲师来校授课,每次4学时,全部授课内容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第二阶段,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验仪器优质教学资源,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周的课程实验实践活动,完成课程相关的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
  2011年9月23日,第一期轴承课程开班典礼在河科大西苑校区举行,拉开了企业工程师到校开课的序幕。国际著名企业的技术专家到校开课,直接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这在学校是首例,当时在国内高校也不多见,可见意义深远。校企合作项目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轴承产品知识和原理(Bearing product knowledge and principle)、轴承的摩擦与润滑理论与应用(Bearing frictionand lubrication)、动力学计算与仿真及软件(Bearing CAE,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software)、轴承在重工业方面的应用(BearingApplication in Heavy Industrial)、轴承在汽车行业的应用(Bearing application inAutomotive Fields)、轴承在传动领域的应用(Bearing
  application
  in transmissionfields)、轴承的发展与新技术应用(Bearingdevelopment and new technobgy)。授课方式为德国籍授课讲师采用英语教学,中国籍授课讲师采用双语教学。
  企业实验实践环节为一周时间,主要教学内容为:轴承展厅、轴承试验及标准(Showroom&Testing and standards)、轴承制造实习、生产线参观(Visiting plant)、轴承安装和拆卸实验(Bearing Mountingand Dismounting)、失效分析/实例(Bearingfailure analvsis)、课程总结及考试(Conclu.sion and Examination)。
  另外,企业授课讲师的差旅、住宿等所有费用以及學生往返上海实习的车费均由企业年度预算经费支出。同时,企业要求授课讲师承担的所有教学工作不能接受校方的任何补助,这充分展示了一家国际著名企业奉献、回馈社会的大爱精神。   三、合作成效
  从2011年起到2017年为止,河科大与舍弗勒(中国)公司校企合作授课项目已经连续进行了7期。每期授课学生对象主要为轴承卓越班(约35人)和部分研究生,但还会有最少1次面向社会的公开课。参加公开课的人员主要为校内专业课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和洛阳周边企业的技术人员,听课人数达200多人。每期企业都要轮派6N8名授课讲师,先后派来了以两任大中华区技术总监Larance Law先生和马奎博士为领衔的授课团队,7期合计轮派授課讲师多达46人次。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的讲课效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受益师生多达1400多人。
  (一)学校的收获: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先进的专业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学生在课程总结报告中写道:“舍弗勒公司老师们讲课内容紧扣工程实际应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我们学到了学科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企业的轴承安装、拆卸、失效分析的实践培训,又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们到企业现场参观,了解了企业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管理方法。舍弗勒公司的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了知识,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企业职业道德、管理制度、生产要求等,使我们在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同时,感受企业精神文化,提升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优秀职业素养。老师们严谨认真、耐心细致,敬业爱岗的精神将永远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将铭记在心。”
  (二)企业的收获:企业品牌影响力更大,对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更强
  在该项目的实施中,企业当然也是受益者。授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企业的一个最好的宣传,在这些未来轴承工程师们的心目中早早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年舍弗勒都能吸引到很多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据统计,目前河科大校友在舍弗勒(上海)公司工作的职工多达62名,涉及企业的人事管理、产品测试、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等主要管理和技术部门,校友们在各个部门都担当着业务骨干,给企业的发展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河科大校友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创新精神受到了企业领导的充分认可和好评。校友们的优秀表现,企业分享了人才培养的红利,这也是该项目能够持续实施、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所在。校企双方互惠共赢、融合发展,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着合作双赢的收获。
  四、展望与奋进
  2018新年伊始,河科大机电学院院长韩建海教授一行访问了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访问期间,韩教授参观了舍弗勒公司的研发中心,跟在舍弗勒公司工作的60多位校友代表进行了座谈,并着重参加了舍弗勒公司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颁证仪式。
  学校到企业举办特聘教授颁证仪式,既是对承担具体课程教学任务并做出显著贡献的舍弗勒公司高级技术专家的充分肯定和感谢,也表达了校企双方深化合作、互惠共赢的长远愿景,进一步促进校企双方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形成更为稳固的合作关系。本次获颁特聘教授证书的五位高级工程师分别是:舍弗勒公司大中华区工艺技术总监马奎博士、研发中心马子魁博士、汽车变速箱事业部邱海锋博士、工业原材料行业贺思传博士和技术培训部高级经理李桂岩。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博士、工业事业部总裁王贵轩博士、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刘泳博士、工业研发中心总监于庆峰博士等四位高层领导和相关管理、技术负责人以及授课老师参加了颁证仪式。张艺林博士对学校在轴承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在中国轴承行业的影响力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称赞,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项目合作和扩大合作的范围。已经形成的良好沟通与交流机制,不断促进校企双方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形成全新的认识,为下一步深化合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在校企双方认识高度一致和共同努力下,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校企携手共进,以为轴承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制造出更多的优质轴承,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快捷、更美好。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十年的积淀、创新和发展,河南科技大学MBA教育已经走过了由个性探索、过程修正、组合创新与健康发展的成熟之路。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理念层面的精准定位,教育层面的项目设计与执行,以及在思辨模式培养、国际化视野开拓、创新创业进取、社会责任的自觉和实战能力的提升这一系列·特色层面和效果层面的精心铸就。  关键词:河南科技大学;MBA;理念定位;项目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于20
期刊
摘要:当前,国内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目的、内容定位不明确,师生比例失调、缺乏师资力量,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学院积极探索“师生互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约导师为主、导师开展沙龙为辅”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统一导师职责认识、选齐配强导师阵容、规范导师设置方式、创新师生约谈模式、设置第三方监管机构等方式能有效提升导师制的“活力”,让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我国医学类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等的问题,临床环境的社会需求和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单一的矛盾亟待解决。针对医学院校本科双学位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从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和能力提升程度等方面分析,发现教学方式存在实践教育不到位、学科交叉教育不充分等问题,医学院校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供给侧改革思路。  关键词:医学院校;供给侧改革;双学位;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和
期刊
这是一所有着89年办学历程的历史名校。  这所学校的发展与母亲河的治理紧密相连。她培养出了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全国水利建设和治黄事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黄河技干摇篮”和“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  目前,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职职工中,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占比14%,其中,厅局级干部中,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占比30%。  水利部原副部长李国英曾说,没有这所学校,就没有黄河50多年的岁岁安澜
期刊
这是一次没有开场白的采访,很符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求真务实的风格。  对学校党委书记李四清的采访直奔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完成这项使命,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探索新方式、搭建新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而产学研一体化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以许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揭示了单独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片面与不足,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原理,并从“产”“学”“研”三个角度论述了产学研一体
期刊
摘要: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体现,涧西工业遗产作为“一五”期间我国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具有历史、人文、经济、科技、关学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城市更新、产业调整,涧西工业区逐渐失去往日的繁荣,如何对涧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概述,结合工业遗产转型成功案例和涧西工业区现状分析提出建议,让人民群众参与融入到工业遗产保护中,让人的活动为涧西工业遗产带来新的活力与生
期刊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最强音。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给青少年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和西化的人文观念。面对这一态势.如何教育青少年形成自觉的民族意识.引导他们吸收并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画作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传承。在青少年中开展广泛的中国画教学实践,
期刊
摘要: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例,通过对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介绍,分析其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特点.提出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人员配备方面应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队伍;要完善危机处理流程,使其程序规范、责任明确;要继续坚持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全覆盖;要继续坚持“校一院一系/班”立体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关键词:英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启示  自20
期刊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关键一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新生入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探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入学教育新途径和新举措。探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并在新学年尝试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新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关键词:互联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