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提出了“让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拥有机会,人人都体验欢乐与成功”的办学理念,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致力于构建温暖文化,力求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真正做到了“让办学理念落地”。
人人都得到尊重
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把人心管好,把人心聚集起来,保持教师持久的工作热情。为此,莱山一中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诚心实意为教师服务,真正做到用心去管理,通过关心、尊重、激励、公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送到教师的心坎上。2014年妇女节,学校改变了以往评选“十佳女教工”以及发放礼品的做法,而是为每位女教工送上了“贺卡和鲜花”,祝福遍布了校园,感恩洒满了心田。5月9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李瑞福校长给全校教师做了一场关于“孝道”的讲座,并为每位教职工送上“送给母亲”的两份礼物,老师们感恩之心溢满心间。
2015年的“三八”妇女节,学校在送上鲜花祝福的同时,还送给老师们两本书——《做好自己的每一天——优秀员工一月成长课》《好老师的10堂必修课》,体现了学校对老师们精神成长的关怀。老师们对照事例,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以致用,在得到温暖的同时,提升自己,成就卓越。
另外,莱山一中有一本征文集《我的学校我的家——一中印象》,书中记载了学生们的成长感悟,也记录了老师们在学校大家庭中感到的温暖。
人人都拥有机会
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莱山一中于2014年起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导师指导,导师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业进步,形成了“学科渗透、全员育人、全面覆盖、全程管理”的德育工作体系。
莱山一中2000多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导师,都专享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例如,面临高二选课走班,杨洋同学一脸迷惘地来到导师的办公室,商量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有了导师的分析建议,她感觉困扰已久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办法。
“真诚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一对一’的服务,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各种动态,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也让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自己特殊的重要性以及人世间坦诚交流的美好,师生间的信任自然达成。”李瑞福校长如是说。
一个个贴心导师——全员的导师组织 学校建立了年级导师组和班级导师组,每位导师都有相应的导师组,有组织有分工,齐心协力开展工作。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莱山一中在导师分配上的做法是:每学年初,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业情况,结合班教育组导师的任教学科和个性特长,为每位导师确定5至6名学生,结成对子。
一本本成长档案——互动的教育形态 高二(3)班的杨清同学在其《成长档案》上这样写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小蓝本,它记录的是师生间的情谊,传递的是爱与温暖。”学生口中的“小蓝本”,就是莱山一中导师制用于师生交流的《学生成长档案》,它在师生间架起了传递情感、解除疑惑的桥梁,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育形态。
互动的教育形态,包括教育生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在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这两大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实现了全方位的互动。这种互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起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点点悄然变化——多赢的育人效果 每位导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订、落实成长计划,解决心理困惑,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感,与他们一起探讨学习方法、规范学习习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也悄然更新着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莱山一中“导师制”,搭建起改善师生关系的平台,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导师在互动中提升。
人人都体验欢乐与成功
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不只是学生得到了贴心的指导和最好的发展,教师也在各方面有所提升。学校周敏老师深有感触:“与学生的贴心对话,往往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教育观,审视我自己,审视我的生活和学生;在这种审视中,我自己也慢慢地成熟起来。”
“共同的发展目标”是莱山一中导师制的价值所在。通过导师制的全面实施,莱山一中逐步实现了“师德高尚、师能精湛、富有爱心、教育民主”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习惯优秀、素质优良、富有爱心、富有责任”的学生发展目标。在教师师德师能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师生的共同发展中实现了学校的发展。
莱山一中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资源,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构建“温暖文化”,营造和谐校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育人,正以高昂的姿态书写着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
人人都得到尊重
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把人心管好,把人心聚集起来,保持教师持久的工作热情。为此,莱山一中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诚心实意为教师服务,真正做到用心去管理,通过关心、尊重、激励、公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送到教师的心坎上。2014年妇女节,学校改变了以往评选“十佳女教工”以及发放礼品的做法,而是为每位女教工送上了“贺卡和鲜花”,祝福遍布了校园,感恩洒满了心田。5月9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李瑞福校长给全校教师做了一场关于“孝道”的讲座,并为每位教职工送上“送给母亲”的两份礼物,老师们感恩之心溢满心间。
2015年的“三八”妇女节,学校在送上鲜花祝福的同时,还送给老师们两本书——《做好自己的每一天——优秀员工一月成长课》《好老师的10堂必修课》,体现了学校对老师们精神成长的关怀。老师们对照事例,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以致用,在得到温暖的同时,提升自己,成就卓越。
另外,莱山一中有一本征文集《我的学校我的家——一中印象》,书中记载了学生们的成长感悟,也记录了老师们在学校大家庭中感到的温暖。
人人都拥有机会
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莱山一中于2014年起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导师指导,导师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业进步,形成了“学科渗透、全员育人、全面覆盖、全程管理”的德育工作体系。
莱山一中2000多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导师,都专享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例如,面临高二选课走班,杨洋同学一脸迷惘地来到导师的办公室,商量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有了导师的分析建议,她感觉困扰已久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办法。
“真诚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一对一’的服务,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各种动态,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也让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自己特殊的重要性以及人世间坦诚交流的美好,师生间的信任自然达成。”李瑞福校长如是说。
一个个贴心导师——全员的导师组织 学校建立了年级导师组和班级导师组,每位导师都有相应的导师组,有组织有分工,齐心协力开展工作。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莱山一中在导师分配上的做法是:每学年初,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业情况,结合班教育组导师的任教学科和个性特长,为每位导师确定5至6名学生,结成对子。
一本本成长档案——互动的教育形态 高二(3)班的杨清同学在其《成长档案》上这样写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小蓝本,它记录的是师生间的情谊,传递的是爱与温暖。”学生口中的“小蓝本”,就是莱山一中导师制用于师生交流的《学生成长档案》,它在师生间架起了传递情感、解除疑惑的桥梁,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育形态。
互动的教育形态,包括教育生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在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这两大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实现了全方位的互动。这种互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起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点点悄然变化——多赢的育人效果 每位导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订、落实成长计划,解决心理困惑,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感,与他们一起探讨学习方法、规范学习习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也悄然更新着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莱山一中“导师制”,搭建起改善师生关系的平台,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导师在互动中提升。
人人都体验欢乐与成功
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不只是学生得到了贴心的指导和最好的发展,教师也在各方面有所提升。学校周敏老师深有感触:“与学生的贴心对话,往往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教育观,审视我自己,审视我的生活和学生;在这种审视中,我自己也慢慢地成熟起来。”
“共同的发展目标”是莱山一中导师制的价值所在。通过导师制的全面实施,莱山一中逐步实现了“师德高尚、师能精湛、富有爱心、教育民主”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习惯优秀、素质优良、富有爱心、富有责任”的学生发展目标。在教师师德师能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师生的共同发展中实现了学校的发展。
莱山一中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资源,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构建“温暖文化”,营造和谐校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育人,正以高昂的姿态书写着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