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长期以来受到特别关注。国内相关教材繁多,但有少数属于研究性的论著。多数教材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如观念陈旧,套话较多,无法说明现实传媒的发展等。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是其中难得一见的优秀教材,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引人深思的同时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闻学概论》 教材体系建构 问题意识
一
《新闻学概论》(又称为《新闻学原理》、《新闻理论》等)是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属于理论新闻学范畴。它是一门培养学生新闻素养与新闻观念的课程,重视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规范、专业操守等方面的熏陶和影响。着重阐述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使学生了解新闻的本质特征及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质、功能作用,从而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提供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如果把整个新闻学科体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新闻学概论》就相当于金字塔的顶层,既能为新闻史课程提供理论视野和史观,又能为新闻业务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新闻学概论》在我国传统新闻学教育中处于特殊的位置,也是长期以来难题最多、发展历程最坎坷的。从上世纪50年代王中的《新闻理论大纲》被批判起,新闻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长期无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至于到今天,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课堂上,仍然没有相对统一的口径。随着传播学的引进,新闻学理论同传播学理论之间又产生了复杂的关系。目前各校新闻理论课程因此而呈现出形态各异、内容明显差异的状态。同为一门课程,各校学生掌握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而教学中存在着新闻传播理论无用,学不学都能干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滞后新闻传播现实的发展,如报团、媒体经营管理、新闻体制改革等;其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经常受到不正常的政治干扰。当前新闻界各种问题的出现,暴露出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工作规范的缺失,进一步凸显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新闻学基础理论究竟应是怎样的框架并无定论,除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概述和新闻真实性等最基本的理论之外,不同的作者所添加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目前新闻理论教材出版已有五十种以上,这些书中有少数属于研究性的论著,但不适宜做教材,多数教材则存在明显的问题:观念陈旧,套话较多,无法说明现实传媒的发展。新闻理论是一种应用性理论,作为教材应让实际新闻工作者看了以后,对照自己的工作,感到若有所思,这样的教材才是成功的。新闻理念的任务应提出一种工作标准,让学子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许多教材虽称“教程”,但与实际授课之间都有一定距离。许多教材中的章节,是只能看,不能讲。也就是说,作为教材,不能没有体例。但在实际讲课中,这一部分就被忽略了,因为它的抽象、沉闷使得讲课者和听课者都难以忍受。
传统的大部分教材大同小异:开头给新闻下个定义,然后简略回顾新闻事业的从邸报到便士报再到现在公共新闻的发展历史,然后将新闻与其他相近领域如宣传、舆论逐一对比,接着条分缕析地对照中外三种新闻媒介体制。从对比中批判地介绍外国的先进经验,然后分析我们新闻媒介的种种优势长处。五性一统双重体制等,对重要概念如新闻自由及新闻价值等作梳理。最后以新闻改革为契机展望新时期新闻发展的前景。这类教材以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已出至第三版)为代表。在各大高校中,该书也是使用最普遍的。该书主要分三大块:新闻学原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新闻媒介和社会系统的关系。著者20年来先后写过五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每次出版根据不断发展的新闻实践都针对一些内容、观点进行了补充、更新。
有论者认为此书大多只是传播学的内容。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媒介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受众”、“新技术与新媒体”,多是传播学内容,不过只是加上了“新闻”两字。全书如果说有新闻学内容的话,第十三章的“新闻选择”才是新闻学所研究的对象。…
这种说法自然有偏颇之处,笔者倒是认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一章在整个体例中有些突兀,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的安排让人费解,真实是新闻本体论范畴的内容,党性、指导性、群众性严格来说不能算基本原理。很多学生都迷惑:《新闻学概论》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理论吗?从字面理解是这样的。但是中间又有很多新闻史,乃至业务方面的知识,看上去内容很驳杂无章,实际上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把这些有关的新闻学知识串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学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不少学者尝试以传播学框架来建构新闻学理论。以传播学构建新闻学理论的主要有黄旦的《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和童兵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和杨保军的《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童兵的著作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出版时间较早,相对而言在高校影响更大。该书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有教师以此书作为新闻理论教材,笔者认为这并不合适。
在众多的新闻理论教科书中,笔者认为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教材。该书在结构和体例上实现了真正的创新,完全以新闻理论的关键词作为章名,对新闻、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宣传学及舆论学等内容进行深入阐述。最重要的是,此书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在内容和观点上颇具新意,对于中国新闻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学界对陈力丹的著作有不少好评,如陈秀云指出该书具有“明辨”(即通过讲述理论或概念的来龙去脉来辨别理论和概念)、“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超功利”(新闻专业理想的追求)的特点。
笔者认为该书的问题意识很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我们都认为没问题的现象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对新闻理论的诸多观点进行了深入、宏观的探究。
在分析造成新闻不真空的诸多具体原因时,除了学界常提到的体制性失实、文学想象造成的失实、采写编导致的失实等原因外,作者独到地提出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现象,如新闻联播中“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 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更尖锐地指出还存在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即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特别是我国国家领导人外访接受记者采访,文字报道有意删除我方不满意的提问和回答;或外国元首来访问,到大学做报告,有意删除我方不愿意听到的话。作者对此进行了简短的评价:现在是信息时代了,这样的做法显得很拙劣。
在论述新闻价值受意识形态限制时,作者指出,一旦某种新闻的编排得到认可,往往就形成一种工作上的惰性,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强制要求这样,而是我们自己为了“保险”起见,习惯于按照某种套路来选择和表达对事实的价值认识。接下来,陈力丹饶有趣味地列举了《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
——×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与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出访×××,会见了×××,高度赞扬两国关系,对×××表示欢迎,支持×××的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就×××发表声明,对×××表示遗憾,提出抗议,继续关注。
——“×五”期间,我国×××重点工程,突破×××课题,创造效益×××,实现利税×××。
——××省××市××县××村加强学习“×××”的重要精神,切实为农民解决实事。
——×××海关加大打击走私力度,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件,查获×××共×××件,价值人民币×××元。
—今天是×××纪念日,我国各地群众、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普及×××知识,加强×××教育。
——×××事件的原因已经查明,有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今天是×××诞辰×××周年纪念日,×××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缅怀这位×××家。
××国群众不满×××,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国议会以××票支持、××票反对、××票弃权通过一项×决议。
——×××,×××,请看今晚19:38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
再如针对现在一些传媒“紧跟快转”的新闻,作者写道:“学习能够立竿见影,谁也不相信。但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昨天公布了一个很长的讲话,第二天传媒上就说某个地方学习这个讲话如何见了行动。”这类情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公开提出批评。
专题讲座性质的教材的特点主要在于要有选择有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但内容生动有趣。人与书往往合二为一,作者的精神气质与新闻专业理念也很容易感染学生,当然,如果在新生入学后先上基本理论之类的课程,再将若干理论专题作为后续延伸的课程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新闻学概论》 教材体系建构 问题意识
一
《新闻学概论》(又称为《新闻学原理》、《新闻理论》等)是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属于理论新闻学范畴。它是一门培养学生新闻素养与新闻观念的课程,重视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规范、专业操守等方面的熏陶和影响。着重阐述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使学生了解新闻的本质特征及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质、功能作用,从而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提供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如果把整个新闻学科体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新闻学概论》就相当于金字塔的顶层,既能为新闻史课程提供理论视野和史观,又能为新闻业务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新闻学概论》在我国传统新闻学教育中处于特殊的位置,也是长期以来难题最多、发展历程最坎坷的。从上世纪50年代王中的《新闻理论大纲》被批判起,新闻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长期无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至于到今天,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课堂上,仍然没有相对统一的口径。随着传播学的引进,新闻学理论同传播学理论之间又产生了复杂的关系。目前各校新闻理论课程因此而呈现出形态各异、内容明显差异的状态。同为一门课程,各校学生掌握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而教学中存在着新闻传播理论无用,学不学都能干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滞后新闻传播现实的发展,如报团、媒体经营管理、新闻体制改革等;其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经常受到不正常的政治干扰。当前新闻界各种问题的出现,暴露出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工作规范的缺失,进一步凸显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新闻学基础理论究竟应是怎样的框架并无定论,除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概述和新闻真实性等最基本的理论之外,不同的作者所添加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目前新闻理论教材出版已有五十种以上,这些书中有少数属于研究性的论著,但不适宜做教材,多数教材则存在明显的问题:观念陈旧,套话较多,无法说明现实传媒的发展。新闻理论是一种应用性理论,作为教材应让实际新闻工作者看了以后,对照自己的工作,感到若有所思,这样的教材才是成功的。新闻理念的任务应提出一种工作标准,让学子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许多教材虽称“教程”,但与实际授课之间都有一定距离。许多教材中的章节,是只能看,不能讲。也就是说,作为教材,不能没有体例。但在实际讲课中,这一部分就被忽略了,因为它的抽象、沉闷使得讲课者和听课者都难以忍受。
传统的大部分教材大同小异:开头给新闻下个定义,然后简略回顾新闻事业的从邸报到便士报再到现在公共新闻的发展历史,然后将新闻与其他相近领域如宣传、舆论逐一对比,接着条分缕析地对照中外三种新闻媒介体制。从对比中批判地介绍外国的先进经验,然后分析我们新闻媒介的种种优势长处。五性一统双重体制等,对重要概念如新闻自由及新闻价值等作梳理。最后以新闻改革为契机展望新时期新闻发展的前景。这类教材以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已出至第三版)为代表。在各大高校中,该书也是使用最普遍的。该书主要分三大块:新闻学原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新闻媒介和社会系统的关系。著者20年来先后写过五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每次出版根据不断发展的新闻实践都针对一些内容、观点进行了补充、更新。
有论者认为此书大多只是传播学的内容。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媒介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受众”、“新技术与新媒体”,多是传播学内容,不过只是加上了“新闻”两字。全书如果说有新闻学内容的话,第十三章的“新闻选择”才是新闻学所研究的对象。…
这种说法自然有偏颇之处,笔者倒是认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一章在整个体例中有些突兀,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的安排让人费解,真实是新闻本体论范畴的内容,党性、指导性、群众性严格来说不能算基本原理。很多学生都迷惑:《新闻学概论》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理论吗?从字面理解是这样的。但是中间又有很多新闻史,乃至业务方面的知识,看上去内容很驳杂无章,实际上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把这些有关的新闻学知识串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学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不少学者尝试以传播学框架来建构新闻学理论。以传播学构建新闻学理论的主要有黄旦的《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和童兵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和杨保军的《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童兵的著作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出版时间较早,相对而言在高校影响更大。该书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有教师以此书作为新闻理论教材,笔者认为这并不合适。
在众多的新闻理论教科书中,笔者认为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教材。该书在结构和体例上实现了真正的创新,完全以新闻理论的关键词作为章名,对新闻、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宣传学及舆论学等内容进行深入阐述。最重要的是,此书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在内容和观点上颇具新意,对于中国新闻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学界对陈力丹的著作有不少好评,如陈秀云指出该书具有“明辨”(即通过讲述理论或概念的来龙去脉来辨别理论和概念)、“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超功利”(新闻专业理想的追求)的特点。
笔者认为该书的问题意识很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我们都认为没问题的现象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对新闻理论的诸多观点进行了深入、宏观的探究。
在分析造成新闻不真空的诸多具体原因时,除了学界常提到的体制性失实、文学想象造成的失实、采写编导致的失实等原因外,作者独到地提出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现象,如新闻联播中“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 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更尖锐地指出还存在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即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特别是我国国家领导人外访接受记者采访,文字报道有意删除我方不满意的提问和回答;或外国元首来访问,到大学做报告,有意删除我方不愿意听到的话。作者对此进行了简短的评价:现在是信息时代了,这样的做法显得很拙劣。
在论述新闻价值受意识形态限制时,作者指出,一旦某种新闻的编排得到认可,往往就形成一种工作上的惰性,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强制要求这样,而是我们自己为了“保险”起见,习惯于按照某种套路来选择和表达对事实的价值认识。接下来,陈力丹饶有趣味地列举了《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
——×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与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出访×××,会见了×××,高度赞扬两国关系,对×××表示欢迎,支持×××的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就×××发表声明,对×××表示遗憾,提出抗议,继续关注。
——“×五”期间,我国×××重点工程,突破×××课题,创造效益×××,实现利税×××。
——××省××市××县××村加强学习“×××”的重要精神,切实为农民解决实事。
——×××海关加大打击走私力度,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件,查获×××共×××件,价值人民币×××元。
—今天是×××纪念日,我国各地群众、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普及×××知识,加强×××教育。
——×××事件的原因已经查明,有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今天是×××诞辰×××周年纪念日,×××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缅怀这位×××家。
××国群众不满×××,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国议会以××票支持、××票反对、××票弃权通过一项×决议。
——×××,×××,请看今晚19:38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
再如针对现在一些传媒“紧跟快转”的新闻,作者写道:“学习能够立竿见影,谁也不相信。但我们经常有这种情况:昨天公布了一个很长的讲话,第二天传媒上就说某个地方学习这个讲话如何见了行动。”这类情形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公开提出批评。
专题讲座性质的教材的特点主要在于要有选择有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但内容生动有趣。人与书往往合二为一,作者的精神气质与新闻专业理念也很容易感染学生,当然,如果在新生入学后先上基本理论之类的课程,再将若干理论专题作为后续延伸的课程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