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次全或全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叶全切或次全切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为术后补充甲状腺素提供时间和量的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间行甲状腺叶全切或次全切除的88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0 d)、术后第1天(1 d)、术后第3天(3 d)和术后第5天(5 d)的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检测,对比手术前后变化规律.结果 88例行甲状腺叶全切或次全切除患者的FT3和T3在各时点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3:F =47.752,P<0.01;T3:F=15.317,P<0.01),且术后3d起FT3和T3逐渐上升接近正常值下限;FT4和T4术后1d均上升,随后逐渐下降,FT4值在0d、术后1d及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值在0d、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在术后1d下降,3d及5d逐渐上升,TSH值在0d、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SH在术后3d接近正常值上限,于术后5d超过正常值上限.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后1d甲状腺功能不降或下降不明显,可不检测甲状腺功能和补充甲状腺激素;术后3d起甲状腺功能明显下降,应及时监测,并根据甲状腺功能下降情况适当补充甲状腺激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深入研究维甲酸诱导基因G(RIG-G)表达中干扰素α(IFN-α)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两条信号途径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和信号转导子与转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对大鼠动物模型体内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法向SD大鼠颅内注射C6细胞建立大鼠额叶胶质瘤模型,明确成瘤后,随机分组,以立体定向方法往瘤腔内
目的 观察钛合金颗粒对体外培养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以及核因子(NF) -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探讨假体周围骨溶解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成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
患者因“脑梗塞”入院治疗,临床给予血塞通400 mg/d,丁咯地尔200 mg/d,乙酰谷酰胺0.5 g/d,纳洛酮2 mg/d,甲钴胺1 mg/d。10 d后患者出现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怀疑由血塞通引起该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王某因女友(张某,24岁)的父母反对他们恋爱交往而怀恨在心,于2008年07月至11月期间,多次骗张某口服“治病的白药片”(后剩余药片经检验含 1 Case Infor
目的 评估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纤维对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至8月接受保留残端纤维的双束前十字韧带重建术6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镜下所见
本院成功抢救1例上胸部穿通伤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左胸部刀刺伤后疼痛、出血1h,于2011年5月12日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T)37.1℃,脉搏(P)98次/min,呼
每生产1t黄磷副产炉渣8~10t,并带走大量热能.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讨论黄磷炉渣余热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方法,利用炉渣生产微晶玻璃颗粒料和微晶玻璃饰材的技术及回收利
目的 研究PI3K与ERK1/2信号传导通路在吡格列酮介导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一日龄Wistar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正
目的 探讨修薄游离胸脐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9月至2009年11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根据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特点,修薄胸脐皮瓣修复四肢较大面积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