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集京剧电视连续剧《佘赛花》(下文简称《佘》)对当代戏曲电视剧题材的改编创作与演员表演的创新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源自于其独特的创作张力,更源于其蕴含的戏曲电视剧的独特魅力以及作品整体美学追求。从获奖层级来看,该剧是山东省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历届参选作品中第一部获奖的京剧作品,也是全国高校范围内第一部创作并获奖的作品;在艺术造诣上,作品对当代戏曲电视剧的影响巨大,为以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一种重要参照和示范,激发后来的艺术家们对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创造。《佘》剧对当下戏曲创作的持续影响,不仅彰显了此作品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剧电视剧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一、人物的丰富拓展与经典形象的塑造
佘赛花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元代文艺作品中,为杨继业之妻,是“杨家将”故事的第一女性角色。在民间故事及传统戏曲叙事中,她多以“佘太君”的称谓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长期以来,这一人物形象已相对固定甚至有些僵化,其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也难称丰满。《佘》剧把佘赛花这个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搬上电视荧屏,故事主线紧紧围绕佘赛花展开,讲述了她不同时期人生的成长与蜕变。通过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人性化世界的丰富拓展,将“佘赛花”这一出自民间艺术的形象,加以全新创作和诠释,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作为民间故事的人物,佘赛花具备“箭垛式”形象的特点,即“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安置在同一个人物身上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佘》剧对这一形象进行了重新挖掘与全新塑造,将沉淀于人物身上的具有传统意识的“忠孝”观念给予了现代意义的提升,强化了人物身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英雄主义。同时,该剧结合时代主题与精神,以饱满酣畅的爱国主义精神取代原本相对狭隘的忠君观念,在家庭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中塑造人物,这正契合了当下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主题,从而赋予了人物新的时代意义和更为广泛的内涵。
其次,《佘》剧丰满了佘赛花的性格、情感与精神世界,深化了其人性化内涵特征。该剧对佘赛花的塑造,在吸取传统人物精神内涵的同时,重点体现了人性光辉和爱国精神的辩证理解,另辟蹊径地描绘出一位性格丰富、情感充沛、精神世界饱满而丰盈的女性形象: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豁达的慈母,一个为国献出所有男丁的无私女性。佘赛花形象的塑造,从青年到老年,选取不同时段的重要事件刻画人物性格,青年时活泼可爱,面对爱情体现出真挚纯美的情感;中年时智勇双全,体现出尽忠报国的壮志豪情;老年时历经沧桑而雄心不改,又流露出淡定沉实的精神,这使佘赛花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真实丰满,又生动感人。更为重要的是,人性化的塑造,为深入表现佘赛花身上所具有的民族大义与英雄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物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有了更加真实可信的人性化表现。
《佘》剧所塑造的“佘赛花”形象,极大拓展了民间艺术形象的内涵,成为一个丰厚饱满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也为京剧电视剧中典型人物的创作提供了模板。这也正验证了高尔基所言:“各国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是取材于民间集体创作的宝藏的,自古以来这个宝藏就曾提供了一切富于诗意的概括,一切有名的形象和典型。”
二、英雄传奇叙事与史诗品格的熔铸
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与之浑然相成的叙事和艺术土壤。《佘》剧采用英雄传奇叙事讲述佘赛花的人生成长,在人性书写、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的相互交织中,打造了具有史诗品格的艺术精品。
《佘》剧以佘赛花人生经历为主线,跨度达80佘年,通过“招亲”、“投宋”、“七郎打擂”、“幽州之战”、“征辽之战”、“两郎山之战”、“天波楼事件”、“选秀女风波”、“九龙谷之战”、“十二寡妇征西”、“辞朝归里”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采用“珍珠串联法”将评书、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中关于“杨家将”题材的作品一一进行甄别和筛选,提炼精华,去其糟粕,大胆想象,人性书写,书写了英雄女性的一生。大跨度、大起伏、大气魄,为塑造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这种叙事契合了京剧电视剧这种形式的需要。以往的传统戏多为独幕剧或“折子戏”,很难把人物一生成长的经历浓缩成“戏剧”。连续剧则可以借助自身的特长,把一个人物一生经历全面而立体地层现出来,把其在营造日常背景、表现历史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心路历程等方面的长处尽力展示。“全剧有情节、有细节、有起伏、有照应,每集有小高潮,全剧有大高潮,每集结尾有悬念,以突出京剧特色和连续剧特色,增强“可看性”。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综合艺术之长,共同创造出一个新颖的艺术样式”。英雄传奇叙事与京剧电视剧的形式浑然融为一体,也为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佘》剧取材于杨家将的忠君爱国的事迹,这种题材在历史上既有传统礼教要求的忠孝说教意蕴,又包含人性悲剧痛苦纠缠的艺术效果,而电视艺术的视角紧紧扣住“真实情感和虚构史实”的这一基调,紧紧抓住人民大众心理结构,唤醒观众心底那种为保家卫国、牺牲割舍个人以顾全大局利益的“集体无意识”,以家庭为受害单位不断冲击和批判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作品牢牢的氤氲在一种壮怀激烈的氛围中。历史上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地在山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片焦土上的英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佘》剧以视听的艺术表现那段历史,通过艺术化的佘赛花人物形象将观众带人一种历史审美情境中,抓住了人们回顾探索历史的欲望,艺术化的同构真实与虚构,这在某种意义上抓住了戏曲电视剧取材的本质和特点,为《佘》剧爱国共识和情感共鸣打下深厚的基础。这种带有个人化体验的历史题材选择,很容易在当代人群和社会审美方面达到共鸣效应。这一切的艺术史实都使真实战争背景与符号化人物互为关照,剧烈历史冲突解构于杨家将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透过电视荧屏将的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共同溶解在演绎了的“史诗”风格之中。
三、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多维度意义
《佘赛花》采用了京剧电视连续剧的形式,这在近年来京剧改革中是一种尝试。该剧创作手法新颖,表演形式创新,通过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唱腔设计、出色的唱功和完美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气概豪迈、有血有肉的不同于以往表现形式的佘赛花形象。
如何将电视与京剧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体现出京剧电视剧的独特韵味,主演郭跃进对此狠下功夫。她在饰演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花旦、青衣、老旦三个声腔体系进行整合细化,将老旦声腔分为早中晚三个年龄段,在唱腔设计、音色体现、表演配合上都做了不同的处理,将传统的表演唱腔意境和电视蒙太奇的表现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化整为一,达到京剧经典唱腔与电视艺术真实情景虚实相问、互为关照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把京剧唱腔与电视艺术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演艺常规界定的演绎范畴,充分展示了其艺术魅力及艺术功力。该剧的京剧唱腔贯穿于流畅的影视剪辑中,以电视艺术表现的方法去述说故事,以经典的京剧唱腔表达人物情感。当佘赛花站在李陵碑前想到杨继业悲壮殉国的惨烈之状时,一段“肠寸断肝欲碎如万箭穿胸肺”的悲壮唱腔震撼了电视观众,一种陌生化的思考和审美效应对观众产生持续的冲击和震荡。
《佘》剧充分发挥了京剧电视剧的魅力,力求通过人物塑造达到舞台程式与电视剧真实性的完美结合。将故事情节汇集在一起,通过演员拿捏到位的荧屏表演和经典诗意唱腔将零散的故事巧妙的串联在一起,发挥唱腔写意对电视叙事的弥补,达到表意与写实的有机的融合。该剧的背景音乐与唱腔伴奏音乐不再是传统戏曲电视剧那种独自存在的个体,而是充满辩证统一,即唱腔伴奏音乐响起之前必有背景音乐做铺垫,而唱腔伴奏音乐结束前又有背景音乐托起,彼此充满着呼应,平和自然,呈现出一种层叠起伏状态,与影视镜头画面的化人化出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佘赛花作为这段历史叙事的主要参与者贯穿其中,再现以人写史的恢弘,谱写战争背景下杨家忠烈满门的“家国史”的同时凸显了对战争与人性反思。
不可否认,八集京剧电视连续剧《佘》剧创作完成以前,许多业内人士都对作品存有担忧,因为在理论尚不完善的戏曲电视剧领域,无论如何创新作品都带有探索的性质。但其后该剧在央视热播、飞天奖对作品的青睐认可、电视碟片的市场良性运作等实例都表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成功的艺术探索。《佘》剧大放光彩之佘,戏剧戏曲理论界紧接着展开了一系列的创作模式研究,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展和延伸了戏曲电视剧的理论探索的空间。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理论界对于《佘赛花》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它所应该具有的程度。新一轮戏曲电视剧创作号角已经吹响,人们也期望着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以加快戏曲电视剧的改革创新走出新的局面,走得更潇洒。
一、人物的丰富拓展与经典形象的塑造
佘赛花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元代文艺作品中,为杨继业之妻,是“杨家将”故事的第一女性角色。在民间故事及传统戏曲叙事中,她多以“佘太君”的称谓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长期以来,这一人物形象已相对固定甚至有些僵化,其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也难称丰满。《佘》剧把佘赛花这个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搬上电视荧屏,故事主线紧紧围绕佘赛花展开,讲述了她不同时期人生的成长与蜕变。通过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人性化世界的丰富拓展,将“佘赛花”这一出自民间艺术的形象,加以全新创作和诠释,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作为民间故事的人物,佘赛花具备“箭垛式”形象的特点,即“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安置在同一个人物身上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佘》剧对这一形象进行了重新挖掘与全新塑造,将沉淀于人物身上的具有传统意识的“忠孝”观念给予了现代意义的提升,强化了人物身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英雄主义。同时,该剧结合时代主题与精神,以饱满酣畅的爱国主义精神取代原本相对狭隘的忠君观念,在家庭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中塑造人物,这正契合了当下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主题,从而赋予了人物新的时代意义和更为广泛的内涵。
其次,《佘》剧丰满了佘赛花的性格、情感与精神世界,深化了其人性化内涵特征。该剧对佘赛花的塑造,在吸取传统人物精神内涵的同时,重点体现了人性光辉和爱国精神的辩证理解,另辟蹊径地描绘出一位性格丰富、情感充沛、精神世界饱满而丰盈的女性形象:一个温柔的妻子,一个豁达的慈母,一个为国献出所有男丁的无私女性。佘赛花形象的塑造,从青年到老年,选取不同时段的重要事件刻画人物性格,青年时活泼可爱,面对爱情体现出真挚纯美的情感;中年时智勇双全,体现出尽忠报国的壮志豪情;老年时历经沧桑而雄心不改,又流露出淡定沉实的精神,这使佘赛花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真实丰满,又生动感人。更为重要的是,人性化的塑造,为深入表现佘赛花身上所具有的民族大义与英雄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物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有了更加真实可信的人性化表现。
《佘》剧所塑造的“佘赛花”形象,极大拓展了民间艺术形象的内涵,成为一个丰厚饱满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也为京剧电视剧中典型人物的创作提供了模板。这也正验证了高尔基所言:“各国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是取材于民间集体创作的宝藏的,自古以来这个宝藏就曾提供了一切富于诗意的概括,一切有名的形象和典型。”
二、英雄传奇叙事与史诗品格的熔铸
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与之浑然相成的叙事和艺术土壤。《佘》剧采用英雄传奇叙事讲述佘赛花的人生成长,在人性书写、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的相互交织中,打造了具有史诗品格的艺术精品。
《佘》剧以佘赛花人生经历为主线,跨度达80佘年,通过“招亲”、“投宋”、“七郎打擂”、“幽州之战”、“征辽之战”、“两郎山之战”、“天波楼事件”、“选秀女风波”、“九龙谷之战”、“十二寡妇征西”、“辞朝归里”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采用“珍珠串联法”将评书、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中关于“杨家将”题材的作品一一进行甄别和筛选,提炼精华,去其糟粕,大胆想象,人性书写,书写了英雄女性的一生。大跨度、大起伏、大气魄,为塑造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这种叙事契合了京剧电视剧这种形式的需要。以往的传统戏多为独幕剧或“折子戏”,很难把人物一生成长的经历浓缩成“戏剧”。连续剧则可以借助自身的特长,把一个人物一生经历全面而立体地层现出来,把其在营造日常背景、表现历史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心路历程等方面的长处尽力展示。“全剧有情节、有细节、有起伏、有照应,每集有小高潮,全剧有大高潮,每集结尾有悬念,以突出京剧特色和连续剧特色,增强“可看性”。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综合艺术之长,共同创造出一个新颖的艺术样式”。英雄传奇叙事与京剧电视剧的形式浑然融为一体,也为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佘》剧取材于杨家将的忠君爱国的事迹,这种题材在历史上既有传统礼教要求的忠孝说教意蕴,又包含人性悲剧痛苦纠缠的艺术效果,而电视艺术的视角紧紧扣住“真实情感和虚构史实”的这一基调,紧紧抓住人民大众心理结构,唤醒观众心底那种为保家卫国、牺牲割舍个人以顾全大局利益的“集体无意识”,以家庭为受害单位不断冲击和批判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作品牢牢的氤氲在一种壮怀激烈的氛围中。历史上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地在山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片焦土上的英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佘》剧以视听的艺术表现那段历史,通过艺术化的佘赛花人物形象将观众带人一种历史审美情境中,抓住了人们回顾探索历史的欲望,艺术化的同构真实与虚构,这在某种意义上抓住了戏曲电视剧取材的本质和特点,为《佘》剧爱国共识和情感共鸣打下深厚的基础。这种带有个人化体验的历史题材选择,很容易在当代人群和社会审美方面达到共鸣效应。这一切的艺术史实都使真实战争背景与符号化人物互为关照,剧烈历史冲突解构于杨家将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透过电视荧屏将的历史的真实与虚构共同溶解在演绎了的“史诗”风格之中。
三、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多维度意义
《佘赛花》采用了京剧电视连续剧的形式,这在近年来京剧改革中是一种尝试。该剧创作手法新颖,表演形式创新,通过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唱腔设计、出色的唱功和完美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气概豪迈、有血有肉的不同于以往表现形式的佘赛花形象。
如何将电视与京剧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体现出京剧电视剧的独特韵味,主演郭跃进对此狠下功夫。她在饰演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花旦、青衣、老旦三个声腔体系进行整合细化,将老旦声腔分为早中晚三个年龄段,在唱腔设计、音色体现、表演配合上都做了不同的处理,将传统的表演唱腔意境和电视蒙太奇的表现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化整为一,达到京剧经典唱腔与电视艺术真实情景虚实相问、互为关照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把京剧唱腔与电视艺术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演艺常规界定的演绎范畴,充分展示了其艺术魅力及艺术功力。该剧的京剧唱腔贯穿于流畅的影视剪辑中,以电视艺术表现的方法去述说故事,以经典的京剧唱腔表达人物情感。当佘赛花站在李陵碑前想到杨继业悲壮殉国的惨烈之状时,一段“肠寸断肝欲碎如万箭穿胸肺”的悲壮唱腔震撼了电视观众,一种陌生化的思考和审美效应对观众产生持续的冲击和震荡。
《佘》剧充分发挥了京剧电视剧的魅力,力求通过人物塑造达到舞台程式与电视剧真实性的完美结合。将故事情节汇集在一起,通过演员拿捏到位的荧屏表演和经典诗意唱腔将零散的故事巧妙的串联在一起,发挥唱腔写意对电视叙事的弥补,达到表意与写实的有机的融合。该剧的背景音乐与唱腔伴奏音乐不再是传统戏曲电视剧那种独自存在的个体,而是充满辩证统一,即唱腔伴奏音乐响起之前必有背景音乐做铺垫,而唱腔伴奏音乐结束前又有背景音乐托起,彼此充满着呼应,平和自然,呈现出一种层叠起伏状态,与影视镜头画面的化人化出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佘赛花作为这段历史叙事的主要参与者贯穿其中,再现以人写史的恢弘,谱写战争背景下杨家忠烈满门的“家国史”的同时凸显了对战争与人性反思。
不可否认,八集京剧电视连续剧《佘》剧创作完成以前,许多业内人士都对作品存有担忧,因为在理论尚不完善的戏曲电视剧领域,无论如何创新作品都带有探索的性质。但其后该剧在央视热播、飞天奖对作品的青睐认可、电视碟片的市场良性运作等实例都表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成功的艺术探索。《佘》剧大放光彩之佘,戏剧戏曲理论界紧接着展开了一系列的创作模式研究,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展和延伸了戏曲电视剧的理论探索的空间。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理论界对于《佘赛花》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它所应该具有的程度。新一轮戏曲电视剧创作号角已经吹响,人们也期望着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以加快戏曲电视剧的改革创新走出新的局面,走得更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