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晋式青铜器肇始于西周早期,以门类繁多、造型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尤其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晋国青铜器兼容并蓄、特色鲜明,被后人誉为“晋系青铜器”。晋系青铜器的器身上多数没有铭文,纹饰多样,从表面上看客观地再现了晋系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其实它所具有的“标准化”风格,这才是晋系青铜器最大的艺术特点。“标准化”风格与晋国文化一脉相承,集中反映了晋国的兴衰历程。本文试从晋系青铜器发展的文化背景入手,回顾晋国发展史,结合晋文化的文化属性和渊源,分析总结晋系青铜器的标准化风格和特征,并探究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晋系;青铜器;标准化
一、浅析晋系青铜器标准化风格形成的历史因素
(一)晋国历史简述
一段文化或者文明的产生都不开强大国家的支持,国家在文化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晋系青铜器之所以流传并被后世所效仿,形成独到的“晋系风格”,其中之缘由必然离不开其所属国---晋国。
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鼎盛时期,地域辽阔,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东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晋悼公时期的晋国物产富饶、国力鼎盛,延续了晋国百年的霸业,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晋平公以后,卿大夫势力逐渐增强。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六卿之间斗争激烈。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灭亡。
晋国出现一直到战国的三晋再到秦灭三晋,文化的发展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晋国始封的河汾之地,到三晋鼎盛时期的中原,地域上只是扩张而基本没有迁移。同时,三晋是由晋国的各卿分离而来的,文化传统上没有断层,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晋系青铜文明”成为中国青铜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晋文化的包容性
晋文化,是先秦时期晋人所创造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融合的文化体系,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的文化特征。空间上包括晋及三晋统治的所有疆域。
晋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叔虞封唐时,山西是殷商旧国之地,商文化非常丰富,所以早期的晋文化乃植根于殷商遗民文化。后来以叔虞集团为代表的宗周文化与殷商遗民文化,以及周围的戎狄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晋文化。
晋国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包容性。首先,它传承了优秀的商文化以及宗周文化,融化吸收殷商遗民文化、戎狄文化的优秀成分。军事上侵略附近倗国、虞国等国家,吸收其氏族的文化,继承了各民族的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包容性。晋系青铜器是晋文化的源头,晋系青铜器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形成特有的器型与艺术风格,一方面是不同的文化因素对晋系青铜器冲击下的结果,是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晋文化所持有的文化包容性对晋系青铜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开辟了道路,二者共同构成了晋系青铜器复杂而辉煌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轨迹。
二、简述晋系青铜器的“晋系”风格和特征
晋式青铜器多数没有铭文、纹饰多样化等,从表面上看客观地概述了晋式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其实,这些艺术特点的本质背后,是晋式青铜器所持有的一种“标准化”风格,这是它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中国青铜器的演化过程中,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在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定制,这个定制就是来源于西周以来逐渐发展的晋式风格。
(一)器具组合多样,器形单一。晋系墓葬随葬品组合进入东周以后逐渐复杂化,礼器减少,实用器增多。从单一器形看,以鼎为例,这时的鼎均为三只足,圆弧形器腹,两个附耳,三个钮的盖或顶部带有捉手的盖,造型匀称大方。
鼎足部的变化同两周其他地区或文化青铜鼎足部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即柱足到兽蹄形足。较早的样式为柱足的足跟部变圆粗,其足底尚未形成马蹄形样式。春秋中晚期马蹄状较为明显,并且足截面呈半环状。同时有些受到楚系青铜器影响的鼎,其足部出现外撇,但流行时间短,外撇的样式又开始向内收敛。
鼎见于晋系青铜器中,具有地方文化因素。鼎虽然在晋器中出现,但并没有流行起来,可以看作晋文化多样性的产物,后世中国传统鼎型其实就是源于这个式样。
(二)纹饰形式繁缛,构图单调。晋系青铜器上的龙纹、凤纹、蟠螭纹等,都极其繁缛。但是复杂的器物纹饰几乎都由某一模块连续复制成纹饰范,然后组合而成,最终形成了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纹饰构图的时尚。
同时,流行于晋系青铜器时期的纹饰类型,如动物纹中的兽面纹、交龙纹、窃曲纹、蟠璃纹;植物纹样中的几何纹、梅华纹还有麦穗纹;几何纹中横鳞纹、垂鳞纹、掏索纹、涡纹等等,都为后世青铜器纹饰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启迪,奠定了基础。
(三)铸造工艺统一。晋系青铜器的铸造原料遵循着铜、锡、铅稳定的三元合金配比规律;圆形器身的分范工艺上,形成了三分弧面的定型方法。这些都为其后冶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青铜史上,晋系青铜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晋国与后来的三晋是两周时期强大的诸侯国,所以晋系青铜器可以作为中国青铜时代铸造工艺的完整标本之一。
三、晋系青铜器标准化风格的影响和意义
晋文化形成以后,对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十分强烈,导致东周时期整个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形制、紋饰等诸多方面趋于共性,对后世青铜文化起到了不小的影响。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不断更新、淘汰着劣等文化,从而形成了灿烂文明的晋文化,成为华夏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分支。
晋国前后600余年的历史,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环境下,晋国铸造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精品。晋系青铜器门类繁多、造型多变、工艺先进、风格独特,尤其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晋国青铜器兼容并蓄而又特色鲜明,被后人誉之为“晋系青铜器”,成为中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和典范,广为流传。晋系青铜器的艺术理念和铸造技术皆开当时艺术变革风气之先河,它以中原风格为基础,吸收北方和南方,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因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自成体系,为后世青铜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诸多方面的基础,成为中国青铜工艺发展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标准化”风格更是为中国后来的青铜工艺发展提供了诸多参考。
参考文献:
[1]《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新晋商报,2011年
[2]韩炳华《晋系青铜器文化因素研究》山西大学,2005年
[3]李治益《晋系青铜器的发现与赏鉴》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
关键词:晋系;青铜器;标准化
一、浅析晋系青铜器标准化风格形成的历史因素
(一)晋国历史简述
一段文化或者文明的产生都不开强大国家的支持,国家在文化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晋系青铜器之所以流传并被后世所效仿,形成独到的“晋系风格”,其中之缘由必然离不开其所属国---晋国。
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鼎盛时期,地域辽阔,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东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晋悼公时期的晋国物产富饶、国力鼎盛,延续了晋国百年的霸业,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晋平公以后,卿大夫势力逐渐增强。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六卿之间斗争激烈。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灭亡。
晋国出现一直到战国的三晋再到秦灭三晋,文化的发展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晋国始封的河汾之地,到三晋鼎盛时期的中原,地域上只是扩张而基本没有迁移。同时,三晋是由晋国的各卿分离而来的,文化传统上没有断层,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晋系青铜文明”成为中国青铜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晋文化的包容性
晋文化,是先秦时期晋人所创造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融合的文化体系,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的文化特征。空间上包括晋及三晋统治的所有疆域。
晋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叔虞封唐时,山西是殷商旧国之地,商文化非常丰富,所以早期的晋文化乃植根于殷商遗民文化。后来以叔虞集团为代表的宗周文化与殷商遗民文化,以及周围的戎狄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晋文化。
晋国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包容性。首先,它传承了优秀的商文化以及宗周文化,融化吸收殷商遗民文化、戎狄文化的优秀成分。军事上侵略附近倗国、虞国等国家,吸收其氏族的文化,继承了各民族的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包容性。晋系青铜器是晋文化的源头,晋系青铜器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形成特有的器型与艺术风格,一方面是不同的文化因素对晋系青铜器冲击下的结果,是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晋文化所持有的文化包容性对晋系青铜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开辟了道路,二者共同构成了晋系青铜器复杂而辉煌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轨迹。
二、简述晋系青铜器的“晋系”风格和特征
晋式青铜器多数没有铭文、纹饰多样化等,从表面上看客观地概述了晋式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其实,这些艺术特点的本质背后,是晋式青铜器所持有的一种“标准化”风格,这是它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中国青铜器的演化过程中,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在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定制,这个定制就是来源于西周以来逐渐发展的晋式风格。
(一)器具组合多样,器形单一。晋系墓葬随葬品组合进入东周以后逐渐复杂化,礼器减少,实用器增多。从单一器形看,以鼎为例,这时的鼎均为三只足,圆弧形器腹,两个附耳,三个钮的盖或顶部带有捉手的盖,造型匀称大方。
鼎足部的变化同两周其他地区或文化青铜鼎足部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即柱足到兽蹄形足。较早的样式为柱足的足跟部变圆粗,其足底尚未形成马蹄形样式。春秋中晚期马蹄状较为明显,并且足截面呈半环状。同时有些受到楚系青铜器影响的鼎,其足部出现外撇,但流行时间短,外撇的样式又开始向内收敛。
鼎见于晋系青铜器中,具有地方文化因素。鼎虽然在晋器中出现,但并没有流行起来,可以看作晋文化多样性的产物,后世中国传统鼎型其实就是源于这个式样。
(二)纹饰形式繁缛,构图单调。晋系青铜器上的龙纹、凤纹、蟠螭纹等,都极其繁缛。但是复杂的器物纹饰几乎都由某一模块连续复制成纹饰范,然后组合而成,最终形成了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纹饰构图的时尚。
同时,流行于晋系青铜器时期的纹饰类型,如动物纹中的兽面纹、交龙纹、窃曲纹、蟠璃纹;植物纹样中的几何纹、梅华纹还有麦穗纹;几何纹中横鳞纹、垂鳞纹、掏索纹、涡纹等等,都为后世青铜器纹饰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启迪,奠定了基础。
(三)铸造工艺统一。晋系青铜器的铸造原料遵循着铜、锡、铅稳定的三元合金配比规律;圆形器身的分范工艺上,形成了三分弧面的定型方法。这些都为其后冶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青铜史上,晋系青铜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晋国与后来的三晋是两周时期强大的诸侯国,所以晋系青铜器可以作为中国青铜时代铸造工艺的完整标本之一。
三、晋系青铜器标准化风格的影响和意义
晋文化形成以后,对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十分强烈,导致东周时期整个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形制、紋饰等诸多方面趋于共性,对后世青铜文化起到了不小的影响。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不断更新、淘汰着劣等文化,从而形成了灿烂文明的晋文化,成为华夏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分支。
晋国前后600余年的历史,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环境下,晋国铸造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精品。晋系青铜器门类繁多、造型多变、工艺先进、风格独特,尤其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晋国青铜器兼容并蓄而又特色鲜明,被后人誉之为“晋系青铜器”,成为中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和典范,广为流传。晋系青铜器的艺术理念和铸造技术皆开当时艺术变革风气之先河,它以中原风格为基础,吸收北方和南方,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因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自成体系,为后世青铜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诸多方面的基础,成为中国青铜工艺发展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标准化”风格更是为中国后来的青铜工艺发展提供了诸多参考。
参考文献:
[1]《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新晋商报,2011年
[2]韩炳华《晋系青铜器文化因素研究》山西大学,2005年
[3]李治益《晋系青铜器的发现与赏鉴》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