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共祝前程似锦”,2016年6月25日,经校友出资,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中心大厦为上海大学的毕业生亮灯——从19:22到20:16,寓意着上海大学从1922年到2016年的发展历史。这份来自云端的祝福,让全校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朋友圈各种沸腾。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學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放眼全球,许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都在世界高校前沿,而以中国的情况来看,也有北京大学、香港大学进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于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正如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表示,上海大学正通过内部的改革变化,努力成为一所与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相匹配的学校。
其实,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学的“名校战略”轨迹明显——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社会影响,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育质量,都跻身全国高校前列。种种迹象表明,成为以城市命名的世界著名高校,上海大学正在路上。
继承辉煌,新上海大学发展迅速
1922年10月,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创办了上海大学,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老上海大学”。时任校长于右任,总务长邓中夏,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在大革命期间,青年群众中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就这样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五年,“四一二”事变爆发,老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筚路蓝缕历坎坷,风雨兼程薪火传。
1983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上海大学——这一时期的上海大学,人们习惯称作“原上海大学”。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三钱”之一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新上海大学校长。
钱伟长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彼时的他就在心中许下宏愿——当今世界的大城市中,以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大学有不少,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我们上海大学的奋斗目标就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达到这些优秀大学的水平,与它们并驾齐驱!”
一年又一年,朝着这个目标,上海大学的梦想在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实现着。
2015年,国际著名教育机构QS最新公布了校龄低于50年全球高校50强(QS TOP 50 under 50)排名,并首次公布了该排名前百强名单,名单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其中上海大学位列前60,是百强名单中唯一上榜的中国内地年轻高校,距TOP50仅一步之遥。
如今,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院校。宝山、延长、嘉定三个校区,也使得上海大学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薪火相传,上大学子需要海派气质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
回顾上海大学历史上的知名校友,如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党的先期重要领导人博古、王稼祥;革命烈士李硕勋、许继慎;中国科技界“三钱”中的钱伟长;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等,这些人无论在政治界、科技界、军事界,还是文艺界,均体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当问及新上大如何传承老上大的精神时,罗宏杰认为,新上大与老上大在气质上有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上大虽然没有这样提,但在毕业生身上完全可以看出这种让自己的民族强大、不受欺负的精神。此外,新老两代都肩负着这个城市的名字,要做出能够与这个城市相匹配的一番事业,要对得起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名字。”
作为“新上海人”的罗宏杰亲身体验过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感受过其文化所带来的优势。在他看来,上海大学毕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海派文化大环境下培养出的特有气质,就像海纳百川的上海一样,上大的毕业生,首先要见过世面、能够跨文化交流;其次,要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上海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上海的洋为中用在解放前后都走在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前列,上海产品就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上海总是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然后再进行本土化的改良。”
海派文化气质还有许多具体的表现,“例如:上海人特别讲契约精神,这也是我对上海很尊重的地方,上海人在谈协议时谈得很细,有利于后面干实事;凡是承诺的都会尽力做到。”罗宏杰举例道。
为了培养出睿智而又谦和的人才,上海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坚持“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积极推行以本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建构了基础课、通识课、研讨课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罗宏杰介绍道,在本科大类培养中,根据高考成绩、大一成绩和平时表现等综合而成的分流方案,属于国内首创,“我们还成立了社区学院、钱伟长学院和人才学院,这些都是上海大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共祝前程似锦”,2016年6月25日,经校友出资,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中心大厦为上海大学的毕业生亮灯——从19:22到20:16,寓意着上海大学从1922年到2016年的发展历史。这份来自云端的祝福,让全校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朋友圈各种沸腾。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學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放眼全球,许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都在世界高校前沿,而以中国的情况来看,也有北京大学、香港大学进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于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正如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表示,上海大学正通过内部的改革变化,努力成为一所与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相匹配的学校。
其实,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学的“名校战略”轨迹明显——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社会影响,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育质量,都跻身全国高校前列。种种迹象表明,成为以城市命名的世界著名高校,上海大学正在路上。
继承辉煌,新上海大学发展迅速
1922年10月,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创办了上海大学,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老上海大学”。时任校长于右任,总务长邓中夏,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在大革命期间,青年群众中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就这样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五年,“四一二”事变爆发,老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筚路蓝缕历坎坷,风雨兼程薪火传。
1983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上海大学——这一时期的上海大学,人们习惯称作“原上海大学”。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三钱”之一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新上海大学校长。
钱伟长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彼时的他就在心中许下宏愿——当今世界的大城市中,以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大学有不少,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我们上海大学的奋斗目标就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达到这些优秀大学的水平,与它们并驾齐驱!”
一年又一年,朝着这个目标,上海大学的梦想在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实现着。
2015年,国际著名教育机构QS最新公布了校龄低于50年全球高校50强(QS TOP 50 under 50)排名,并首次公布了该排名前百强名单,名单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其中上海大学位列前60,是百强名单中唯一上榜的中国内地年轻高校,距TOP50仅一步之遥。
如今,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院校。宝山、延长、嘉定三个校区,也使得上海大学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薪火相传,上大学子需要海派气质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
回顾上海大学历史上的知名校友,如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党的先期重要领导人博古、王稼祥;革命烈士李硕勋、许继慎;中国科技界“三钱”中的钱伟长;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等,这些人无论在政治界、科技界、军事界,还是文艺界,均体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当问及新上大如何传承老上大的精神时,罗宏杰认为,新上大与老上大在气质上有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上大虽然没有这样提,但在毕业生身上完全可以看出这种让自己的民族强大、不受欺负的精神。此外,新老两代都肩负着这个城市的名字,要做出能够与这个城市相匹配的一番事业,要对得起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名字。”
作为“新上海人”的罗宏杰亲身体验过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感受过其文化所带来的优势。在他看来,上海大学毕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海派文化大环境下培养出的特有气质,就像海纳百川的上海一样,上大的毕业生,首先要见过世面、能够跨文化交流;其次,要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上海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上海的洋为中用在解放前后都走在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前列,上海产品就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上海总是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然后再进行本土化的改良。”
海派文化气质还有许多具体的表现,“例如:上海人特别讲契约精神,这也是我对上海很尊重的地方,上海人在谈协议时谈得很细,有利于后面干实事;凡是承诺的都会尽力做到。”罗宏杰举例道。
为了培养出睿智而又谦和的人才,上海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坚持“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积极推行以本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建构了基础课、通识课、研讨课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罗宏杰介绍道,在本科大类培养中,根据高考成绩、大一成绩和平时表现等综合而成的分流方案,属于国内首创,“我们还成立了社区学院、钱伟长学院和人才学院,这些都是上海大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