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同志的人品与文品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
   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得1990年夏天,我作为一个小记者忐忑不安地走进大记者穆青办公室采访时,没想到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还开玩笑说:“我不是作家,你们要当作家来研究我,是自讨苦吃。”但还是拿出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给我提供了不少线索和资料。
   在研究撰写《穆青的生平和创作》、回族文学人物《穆青》,以及穆青的几个作品集辞条的间隙,我又利用采访到的素材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点燃了千百万心灵的人》,在《回族文学论丛》和1991年2月号《记者文学》上发表。
  我当时曾带着“一个记者怎样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的问题请教他,他深情地回答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目光和笔触始终要盯在人民群众身上,要满腔热情地去反映生活、战斗在第一线人们的可歌可泣的业绩,反映他们的追求和愿望,他们高贵的精神境界。二是要有真情实感,真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经验之谈,也正是穆青的许多新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并感人至深的所在。近万字的《穆青的生平和创作》初稿拿出后,我先寄给穆青同志征求意见,没想到他很快进行了阅改,还亲笔回信说:“我看了您的稿子,只改了前半部分有关事实,其他未动。评论也抓住了重点,只是前后重复当须精心调整一下。整体看来,我觉得可用。”“本来我不是作家,要从作家角度评述我,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能写到如此程度也不容易了。”在穆老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又进行了修改,完成了这项“业余”工作。
  
  二
  
   1993年元月穆青同志离休后,受社内一些同仁的鼓励和一些新闻单位的邀请,我又相继采写了6000字的通讯《踏遍青山人未老——访卸任后的穆青》和4000字的通讯《“赤子深情终未改”——记穆青》。记得我在《踏遍青山人未老》中开篇写道:“穆青,中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他驰骋新闻沙场五十余载,如椽的巨笔写下了一篇篇惊世之作,启迪了千百万人的心灵,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他审稿时都用红笔在下面划了一杠,认真说评价太高,不同意这样的提法。
  1994年6月,穆青同志到宁夏采访,我全程陪同。他那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老百姓的诚挚的感情,使我深受教育。当时,他已是73岁的老人了,还登高爬下、奔跑追逐着拍照。在黄河青铜峡岸边陡峭的山坡上,他爬上一米多高的西夏砖塔的塔基,攀到河边铁护栏上拍照,真让人为他捏把汗。走到哪里都要深入到老百姓的家中了解情况。在全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地区,他到同心县纪家乡旱天岭村贫困农民家访贫问苦,一家家地揭锅捏地检查口粮,愁眉不展地探看水窖里的存水,双手抚摸着农家孩子污垢厚重的赤脚,老泪横流地哽咽着说:“解放都几十年了,我们的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我们有愧啊!”结果每到一地,他都不是首先采访,而是认真地先跟当地的干部探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策,或者坐在农民的土炕上倾听老百姓的愿望和意见,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
  1996年,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在北京联合主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提出新闻界要向穆青同志学习的口号。我在会上宣读了七千多字的论文《试论穆青新闻作品成功的基本经验》,这篇论文被收入《穆青新闻作品研讨集》。我一直想深入研究穆青现象,多年来也一直在跟踪收集笔耕不辍的穆青同志的资料,每年都利用到总社出差的机会到穆青家中看望穆青同志,并多方面向他求教和探讨问题,从穆青同志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匪浅,但由于工作忙,顾不上坐下来认真研究整理。
  穆青同志多次告诫我:作为记者一要多读书;二要坚持写作,任何时候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笔。穆青同志曾送我一幅字,内容是“爱书”两个大字,反映他退下来后有闲暇读书的喜悦心情,也嘱咐要我多读书,多汲取知识的营养。
  
  三
  
   我最后一次见到穆青同志是2003年3月份,听说老人患病了,我利用在总社开会的机会顺便在一个周日的晚饭后到家里看望他。当时见他虽有点消瘦,但精神不错,他自说恢复得很好,还准备天暖后到四川去采访,并遗憾地说内蒙古大草原真漂亮,好地方很多,但多年没去了,抽空还想到内蒙古拍点照片。这是他多年的愿望。我当即邀请他夏天时到内蒙古采访,他答应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争取去。我问他的回忆录写完了没有,他说没时间写了,正在编辑整理旧稿。我怕他大病初愈,不便多谈,想和他告辞,但老人的情绪很好,说今天没事,可以多说阵话。又问我的工作情况,最近在写些啥,而且给了我很多指教。后来又谈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再问我那里的变化大不大,群众温饱解决得怎么样?我都尽我了解的情况进行了汇报。最后,他又主动说:“正好有幅字适合送你留念。”他带我进入书房,从硕大的案头上选了一幅“与有肝胆者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的字画,说:“送一幅周总理的自勉联勉励你。”
   去年8月份,我到北京参加中宣部“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动员会时,听说老人又住了院,但医院不让去探视,只好到家中去看望他的老伴。由于事先没联系,去后续阿姨很遗憾地说:“他刚从家里到医院去了,你要早来几分钟就见上面了。”不想,这次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2003年10月12日,我在额济纳旗搞“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配合报道时,朋友从北京打来电话告诉我噩耗:穆青同志于11日夜间在北京逝世了!尽管我知道穆老患病已久,但仍然感到十分突然,不愿相信。由于采访任务在身,又相隔二千多公里,不能赴京送别敬爱的“穆老头”,我只好含泪发了一个唁电,说我远在阿拉善高原额济纳旗采访,任务在肩,不能赴京为穆老送行,只能遥泣默哀,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告慰穆老的英灵!
  
  四
  
  从我自己与穆青同志交往和接触的感受来看,我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向穆青同志学习。
   首先,要学习穆青同志坚定的大局观念。我在不同的场合听过穆青同志的一个鲜明的口号:“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和人民喉舌。”为此,他一直强调三点:一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领导,一定要时刻关心大局,了解大局,研究大局,胸中装着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二是经常考虑我们的宣传报道是否有利于大局,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是否推动整个局势向前发展?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很好地了解和体会中央的精神和意图。中央每个时期所想所急的问题,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正是新闻工作者开展报道的依据和着力点。所以,穆青不论组织指挥报道,还是他自身的采访活动,一向都善于抓全局性的问题,抓带有全局性的大题目。由于胸怀大局,穆青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记录时代的风云。他的新闻作品大多站在时代的高度,回答时代的要求,揭示时代的趋势,反映时代的精神,所以往往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很大的反响。
   第二,学习穆青同志牢固的群众观念。“勿忘人民”是穆青最爱题写的字,也是穆青的誓言。穆青的新闻成就主要在通讯方面,尤其是他在人物通讯方面成就最大。他确实做到了不管任何时候都始终把目光和笔触集中在人民群众身上。他一生只写普通老百姓,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人》中写的赵占魁、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等十个人全是普通的人,时代跨越了半个世纪,而穆青却从他们的身上发掘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平凡的思想品质,使他们成为时代的典型,社会的榜样。穆青一贯坚持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人民的心声,长期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与采访过的人物往往深交几十年,甚至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所以,像《一篇没写完的报道》《难忘那双手》《两张闪光的照片》《情系人民》等作品都跨度达几十年,几乎反映了人物一生的命运。
   第三,学习穆青同志求真务实的作风。穆青在给新华社黄山记者站题写的一首勉励诗中写道:“许身创业书生志,务实求真赤子衷。寄语黄山攀跻者,风操当效万年松。”这也是他心志的抒发。1975年秋天,新华社曾发生著名的“朱穆李事件”。当时江青在大寨大讲党中央有人学宋江、架空晁盖,影射周总理,攻击邓小平。记者向当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同志汇报后,他当即认为“事关重大,必须向中央反映”。不顾江青身居要职,与朱穆之、李琴三人以个人的名义,署名向毛主席和党中央进行了反映。为此,他再次受到迫害,行动受到了限制。我就此事采访穆青时,他坚定地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正直的记者,我不能不说实话。”“替人民讲话,就是死了也值得!”这种刚直不阿、追求真理的精神感人至深。他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启迪了几代人。1990年7月,他又与冯健、周原合写了倾心吐胆、直泻民心的长篇政论式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在全国引起强烈共鸣。范敬宜同志曾为此写诗赞曰:“庾信文章老更成,新篇续就意难平。豪情满纸见肝胆,卓识如炬明古今。论政常含贾傅泪,怀民总带杜陵心。拳拳心曲谁评说,读与穷乡父老听。”
   第四,学习穆青同志清正廉洁的品格和敬业奉献的精神。穆青新闻作品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读来开启心智,净化灵魂。这种力量来自于哪里呢?我认为有两点是关键,一是穆青既是记者,也是政治家,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治思想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对时代、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比一般人要深刻,对社会的脉搏把握准确,对重大报道题材比较敏感,所以,他一生做到了“勿忘人民”,坚持为人民立言,他的作品一般都立意高,思想性强,主题重大,反映问题深刻,“卓识如炬明古今”,充满了鼓舞人的精神力量和启迪人心灵的思想光芒。二是人格力量的魅力。“文如其人”。穆青把他自己身上的那种高尚的道德观念、思想品格和精神情操,融入了作品,从而也使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穆青在新闻、摄影、散文、诗词、书法等方面都造诣很高,建树颇丰,但他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挖掘和展示美的道德、美的情操,追求至善至美。“诗言志”。穆青的诗词把他的人格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1993年4月写的《金缕曲·黄山抒怀》一首词的下阙言:“文章不为千金卖,沥肝胆,青史巍巍,白雪皑皑。光明顶上啸长风,著我炎黄气概。对群峦,心潮澎湃。赤子深情终未改,欠多少父老相思债。鬓堆雪,丹心在。”这首词鲜明地反映了穆青的胸怀、抱负、人格和情操,以及心迹和追求,可以说感情真挚,大气磅礴。
   作为一名高级干部,穆青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是有名的“平民社长”,新华社里都亲切地叫他“穆老头”。他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非常强。离休10年中,年年都在基层采访奔波,新作不断发表。他多次告诫我:作为记者一要多读书;二要坚持写作,任何时候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笔。他在临去世前2个月还在与病魔的顽强斗争中坚持给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一书写了序言,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穆青同志高尚的人格和勤奋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交流感应电机磁链观测问题,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资助下,借助dSPACE仿真实时系统搭建实验平台,应用神经网络逆系统的方法对感应电机磁链进行观测研究。文章根据感应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按定子磁场定向控制特点,运用电流励磁分量解耦补偿环节,实现了定子磁场定向控制下电机转速与定子磁链间的解耦控制。然后,对比几种常用的定子磁链观测方法,对定子磁链估计算法中存在的纯积分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
炼钢连铸批量计划是钢铁生产计划与调度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批量计划方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对炼钢连铸批量计划的模型不够精确,算法
嵌入式系统以其小型、专用、可靠性高的特点,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旧有的流动电流测控系统已逐渐不能适应广大用户的需求,迫切要求新一代流动电流测控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方面迈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流动电流测控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新型的基于ARM微处理器的流动电流测控仪。论文围绕这个任务,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了流动电流
运用Schauder不动点定理研究了四阶两点边值问题d4y/dx4=h(x)F(x,y(x))(0<x<1),y(0)=y(1)=y″(0)=y″(1)=0的可解性,允许F(x,y)在x=0,x=1或y=0,有奇性.
A recent study has shown the power of the neural network in many research area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neural network can generalized and learn better from ra
科技日新月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由于DSP的性价比不断提高,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美国TI公司为适应市场的需要,针对电机控制领域推出了专用TMS320LF24x系列DSP,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刷直流电机(BLDCM)以优越的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系统是电气传动领域研究的热点,但要
将视觉传感器得到的图像信息作为反馈信息同机器人控制相结合,从而形成视觉伺服控制系统,是当前机器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为了提高视觉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和使用范围,本文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