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知青精神,担负时代梦想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主旨思想。知青精神是情怀也是时代感召,更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教育呼唤。深度解析了知青精神的本质内涵,并辩证分析了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支持反思作用,同时提出了基于解读知青精神的新时期中国梦实现维度,以期使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实质作用逐步深化。
  [关 键 词] 知青精神;中国梦;教育呼唤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11-01
  一、知青精神的本质内涵
  (一)奉献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是一群人的形象理念归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这种精神归纳于“奉献”。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代,知青上山下乡支持农业生产活动,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的精神凝练与升华,推动了农村地区生产能力趋于稳定。知青群体与中华大地命运相连,与农民群众情系一处,为时代前行中的无私奉献。这种奉献精神是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价值内核,是对祖国和人民的馈赠。“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成为知青群体的座右铭,真正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
  (二)拼搏
  如果仅以奉献精神来解析知青精神过于偏颇,在奉献主义无限公益化的驱使中,付出多少,是否能够付出全部,决定了生产建设的目标性与决策性。知识青年义无反顾地为人民和国家奉献青春,同时完成了诸多难以克服的艰巨任务。如若缺乏这种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很难想象历史发展是否能够获取今天的成绩。因此,奉献是知青精神的原始动机,而拼搏塑造了克服艰难险阻的驱动力,在奉献与拼搏的双重精神体系中构建了知青精神的本质特征,为知青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二、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支持反思作用
  当代教育的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学生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教育环境下逐步弱化了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而知青精神正是深度发掘学生精神价值的历史资源和学习范式,知青精神所起到的反思作用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同样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考量价值。中国梦的实现绝非一代人的付出,知青在其特定的历史阶段以奉献精神服务于社会,现代教育是否能够承接这样的艰巨任务,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取决于对知青精神的正确解读。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的对比之中,重新审视自身是否真正匹配拥有美好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是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引导作用。
  三、基于解读知青精神的新时期中国梦实现维度
  (一)客观审视知青精神的时代引导价值
  由于知青各自的实际状况略有差异,积淀于社会价值的文化导向力存在不同声音。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认知历史责任与艰巨任务的现实,在绘制中国梦美好蓝图的期许中,势必需要排除部分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因此,对知青精神的正确解读,是当前教育体制亟待完善的教育规划。原则上可以求同存异平等交流,但是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抹杀群体精神在社会价值中的归属地位。尤其知青精神代表了时代感召下的个人价值烘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因此,需要客观审视知青精神的时代引导价值,为学生提供基于正面价值观念的知青精神引导力,剥离负面消极文化影响,树立弘扬知青精神的文化导向与时代感召。
  (二)重塑知青精神在当代教育的引导力
  知青精神是呼唤民族崛起的社会价值文明象征,是新时代个人价值在社会缩影中的真实意义与凝练。中国梦的实现绝非知青一代的个人义务,而是一代又一代承接下来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梦的感召之下,当代教育应当审时度势地重塑知青精神的表现力与引导力,辅助学生明确自身行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兴衰与共。只有承接知青精神的文化价值,担负起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与原始动机,服务于社会主体和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实现隶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隶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梦。
  (三)补充知青精神与新时代接轨的引导
  中国梦的实现绝非一代知青的个人付出,而是几代人的共同理想。知青精神在每一段历史时期延伸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归属感,知青人群保留了时代记忆,凝练出自身的坚毅品质。这群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知青人群,是最具备教育功能的个体,是最能够代表知青精神的个人形象。当代教育在拓展多元化教育路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校园活动、文化广播,甚至于多媒体和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但就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而言,更应当留给知青群体当面发声的机会,让构建中国梦的知青群体影响当代学生,将超越所有文本信息或视频信息的教育引导力,是补充知青精神与新时代接轨的正向引导,对支持知青精神在教育维度中的文化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建娜.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4):16-18.
  [2]王利丽,陈召培.新世纪中国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反思[J].中国电视,2014(1):61-64.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的理念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音乐教育中蕴涵着生命教育功能,可以利用这些音乐元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阐述如何在音乐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让个体生命在轻快的音符中跳动。  [关 键 词] 音乐;音乐教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科进行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有效途径。职业中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直接关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的求学精神,所以职业中学生物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切实、深入、有效的实验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更多操作与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
期刊
[摘 要] 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要迎合市场需要,符合企业的用工需要,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工作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  [关 键 词] 工作情境;情境教学;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45-01  中職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要突出实用性,强调的是学生在毕  业后能够快速
期刊
[摘 要]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我国各大院校的一个老牌专业,它广泛分布于各级各类中职院校,在招生火爆、频繁获奖的背后,学生的就业市场却很难打开。拟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其他中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奖励机制;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
期刊
[摘 要] 《汽车售后服务与管理》课程在部颁课改下,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探讨课程教学組织模式,提出了“一个导向”和“三个中心”的课程组织理念,并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混合式和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  [关 键 词]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组织;汽车售后服务与管理;三个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31
期刊
[摘 要]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能力,不仅影响着班级管理水平,还影响着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基于此,从以下四方面对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關的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中职;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250-01  一、对当前中
期刊
[摘 要]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够有效提升应用型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校企如何有效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关 键 词] “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校企合作;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受益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00后”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时候显现出诸多优点。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医药类专业教学实际,简单对比分析“00后”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时的一些优缺点。  [关 键 词] “00后”;职业教育;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71-01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期刊
[摘 要] 头脑风暴法(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援疆工作的进一步推行,发达省区对边疆地区的对口援助力度进一步得到增强,其中以援疆干部对新疆高校的支援扶持工作最为突出。基于此政策的发展现状,以塔里木大学近些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为例,深度剖析援疆干部到新疆高校开展支援工作,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以期能够让更多的有关人士了解到援疆政策的惠民成就,借以促进援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 援疆干部;塔里木大学;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