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仅是认识论,而是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生活源泉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形态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
其他文献
哲学在古代曾有过无与伦比的太阳般的地位与辉煌,在近代也有过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王者气象,在现代却沦落为无家可归者并在当代彻底迷失了自己。现当代的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
对山东省1978-2008年的城市化与能源消费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熵变方程法和状态协调度函数分别分析山东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协调性。研究结论认为:1.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综
[摘要]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从文化地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十六大之后和谐文化扩散特征对于包括和谐文化在内的我国主流文化更好地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和谐文化的扩散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以网络、电视等新型信息传播载体为媒介;时间轴扩散分为三个阶段,扩散类型以传染扩散为主,兼具刺激扩散;空间扩散受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但城乡差距显著;等级扩散表现为中央到
西方国家和文化思想内涵的演变走过了一条由对自然、社会的认识逐渐转变到对政治制度的和谐探讨的道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偏重于和谐制度的设计,及其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