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影视剧作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对我国文化走向世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字幕翻译则是文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作为英汉翻译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有效避免我国影视作品在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时“水土不服”。本文所选电影《老炮儿》是一部极具北京特色的影片,在国内外皆得到好评,国外观众的认可离不开字幕翻译的成功,尤其是其中北京方言的翻译对我国本土文化向外传播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从范畴转换的四个分支分析电影《老炮儿》中的方言翻译,从而进一步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字幕中方言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期推动相关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翻译转换 申.影字幕方言翻译
在强调“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担负着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重任,其中字幕翻译对文化传播的最终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中国导演管虎执导的电影《老炮儿》白2015年首映至2017年,包揽了国内外许多大奖,好评如潮,至今仍有许多人重温这部富有北京文化特色的佳作。《老炮儿》作为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电影展映,得到国外评委和观众的一致认可,电影节主席巴伯拉说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两代人之间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李霞,2017)。由此可见,虽然这部影片的中国文化色彩浓厚,包含地道的北京方言和胡同特色,但却能让外国观众理解、接受并欣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字幕翻译的成功。
既然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那么在进行翻译时必然会出现直译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便需要通过转换的方式来达到翻译目的。经前人研究可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的四个分支(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分析电影《老炮儿》中方言的翻译,总结四种范畴转换的具体适用情况,进而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字幕中方言翻译的指导意义。
1.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 JohnC.Catford)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研究方面的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W. Theorv of Transla-tion)( 1965)中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翻译转换包括两种模式:层次转换( 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shift of category).后者是卡特福德主要分析和研究的部分,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structure-shifts)、类别转换(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vstem-shifts)。卡特福德认为结构转换是最常发生的一种情况。郑淑明和曹慧( 2011)提出,英汉翻译中的结构转换主要包括:主动与被动转换、肯定与否定转换,以及英语主语突出和汉语主题突出间的转换。类别转换即词类转换,最主要的就是词性间的转换。单位转换又称为级阶转换,指源语和目的语的等值部分分别处于不同的级阶,即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短语、词和语素(Mundav,2001)。简言之,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变词成句”或“变词成短语”。内部体系转换是指源语和目的語在形式上有大致对应的结构,但在表述上却并不对应,如英语中的“vou”对应到汉语中可以是“你”、“您”、“你们”;“the”可以是“这个”、“那个”、“有个”等,这类情况都属于内部体系转换。此外,郑淑明和曹慧(2011)在科技文本的翻译转换研究中也提出,很多英语中的术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只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找出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原文含义,这也属于内部体系转换。受文化差异影响,英汉翻译同样会出现难以实现对应的情况,本文探讨的方言翻译也包含在这一范畴内,因此,舍弃形式对应,从目的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述方式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也可以作为一种内部体系转换。
虽然卡特福德的翻译研究主要基于印欧语系,但对英汉翻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该理论进行检索发现,从2009-2019年仅有38篇论文发表,其中35篇与英汉翻译相关,而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仅1篇,可见,翻译界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1982年,包振南发表的《开拓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
关键词:翻译转换 申.影字幕方言翻译
在强调“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担负着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重任,其中字幕翻译对文化传播的最终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中国导演管虎执导的电影《老炮儿》白2015年首映至2017年,包揽了国内外许多大奖,好评如潮,至今仍有许多人重温这部富有北京文化特色的佳作。《老炮儿》作为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电影展映,得到国外评委和观众的一致认可,电影节主席巴伯拉说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两代人之间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李霞,2017)。由此可见,虽然这部影片的中国文化色彩浓厚,包含地道的北京方言和胡同特色,但却能让外国观众理解、接受并欣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字幕翻译的成功。
既然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那么在进行翻译时必然会出现直译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便需要通过转换的方式来达到翻译目的。经前人研究可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的四个分支(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分析电影《老炮儿》中方言的翻译,总结四种范畴转换的具体适用情况,进而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字幕中方言翻译的指导意义。
1.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 JohnC.Catford)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研究方面的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W. Theorv of Transla-tion)( 1965)中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翻译转换包括两种模式:层次转换( 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shift of category).后者是卡特福德主要分析和研究的部分,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structure-shifts)、类别转换(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vstem-shifts)。卡特福德认为结构转换是最常发生的一种情况。郑淑明和曹慧( 2011)提出,英汉翻译中的结构转换主要包括:主动与被动转换、肯定与否定转换,以及英语主语突出和汉语主题突出间的转换。类别转换即词类转换,最主要的就是词性间的转换。单位转换又称为级阶转换,指源语和目的语的等值部分分别处于不同的级阶,即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短语、词和语素(Mundav,2001)。简言之,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变词成句”或“变词成短语”。内部体系转换是指源语和目的語在形式上有大致对应的结构,但在表述上却并不对应,如英语中的“vou”对应到汉语中可以是“你”、“您”、“你们”;“the”可以是“这个”、“那个”、“有个”等,这类情况都属于内部体系转换。此外,郑淑明和曹慧(2011)在科技文本的翻译转换研究中也提出,很多英语中的术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只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找出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原文含义,这也属于内部体系转换。受文化差异影响,英汉翻译同样会出现难以实现对应的情况,本文探讨的方言翻译也包含在这一范畴内,因此,舍弃形式对应,从目的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述方式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也可以作为一种内部体系转换。
虽然卡特福德的翻译研究主要基于印欧语系,但对英汉翻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该理论进行检索发现,从2009-2019年仅有38篇论文发表,其中35篇与英汉翻译相关,而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仅1篇,可见,翻译界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1982年,包振南发表的《开拓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