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发展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udi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城市以文化论输赢。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状况,是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县域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对以珙县为例的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状况的研究,探究当前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43-02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是精神文明的表现。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县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加速城市文化建设,以文化带动相关经济结构的转变,对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珙县——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
  珙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幅员面积1 149.5平方千米[4],总人口42.0万,常住人口38.2万,全县少数民族人口25 748,有苗、回、彝、藏、土家等14个少数民族[1]。从秦及汉初的“西南夷服地”,到元末的珙州,再到明洪武四年的珙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古僰民俗文化”、“川南苗家文化”、“五尺道文化”、“珙州二胡文化”四大文化,同时还有独特的传世珙桐、珙玉等,但这些文化资源依旧处于原生状态,没有经过深加工,文化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强,对于已有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全面开发,文化还没有成为城市发展的引导者。
  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城市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市民素质、科技创新、社会和谐、 核心竞争力、城市品牌正在成為新的焦点。以珙县为例的县域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一直走能源建县、能源兴县的发展道路,其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可开采资源有限、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开始减速、发展不可持续等严重的问题,同时,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因而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鲜明的县域文化品牌,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文化联动发展,走文化兴县、打造品牌城市的发展道路,对于促进县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以珙县为例的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的特点
  首先,县域资源型城市与市域城市相比由于自身地域、空间范围小、人口少,可利用基础资源少等,直接导致其文化发展规模小,市场竞争力量弱。其次,县域资源型城市与一般县域城市相比由于其城市因资源而兴,故其城市更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投资少、起步晚,重视不够。第三,县域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县级政府调控的影响很大,市场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第四,由于县域资源型城市是直接建立在乡镇的基础上,其文化的乡土性更为浓厚,不同县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更大,这也使得其文化资源的分布更为分散,与相对极化的城市文化相比,县域文化更具边缘性。
  (二)以珙县为例的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的困境
  当前,县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文化资源多,但发挥作用少;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水平低;文化综合实力弱,竞争力不强;文化发展水平与各龙头城市差距大。同时,与科技型、旅游型、综合型城市相比,县域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城市类型的差异,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更为严峻的文化摩擦力。其主要表现为:
  1.规划缺位,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县域资源型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文化产业基础不牢、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支柱性文化产业缺乏。珙县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为“长喇叭状”的产业结构形态,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都在缩小,而第二产业在不断扩张,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严重不合理,产业的资源依赖性较强。高端产业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且三次产业间的互动性较弱。作为其经济支柱的五大产业中,文化产业占比为零。2008年珙县教育业增加值仅占全县GDP的2.8%,文体和娱乐业增加值在全县GDP中的占比则为0.38%[2]。同时,娱乐区域和文化区域规划不到位,市场相对分散零乱,且整体档次不高,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文化发展的城乡差距较大。
  2.文化发展体制不健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3年提出的《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有:“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这其间所隐藏的深层次文化问题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制度的缺陷。城市是文化的宣传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因而必须要准确制定县域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发展制度和方针。
  3.高素质文化人才缺乏。县域资源型城市高职教育等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也导致从事文化发展的人才缺乏,外地人才不来,本地人才外流,文化发展的后劲不足。由于高素质文化人才的缺乏,县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至今仍有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县域资源优势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直接影响了其城市的发展进程。
  4.财政投入力度小。县域资源型城市与一般县域城市相比由于其城市因资源而兴,故其城市更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对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投资少、起步晚,重视不够。由于在政策考虑上对文化发展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对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这就使得本来就因起步晚处于弱势状态的文化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5.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念扭曲。很多人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教育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同时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另外,县域资源型城市中部分人士依旧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了,其他的如城市文化也就会随之而自动向前发展,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对文化发展的弱化和忽视,使得文化发展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文化成了经济的附属品。   三、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状况,是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而,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对于以珙县为例的县域资源型城市来说,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有利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都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支点。因而,实现县域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原有产业上进行延伸,对现有资源进行恰当的整合、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潜力的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将是一条更为可取的道路。从战略高度加强城市品牌的整体推广,突出个性文化,打造主题城市,用特色风貌、特色环境、特色文化来吸引人。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县域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现状。
  2.文化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快资源整合,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3.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壮大文化建设队伍。县域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第一,加强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乡(镇)专职文化干部和村(社区)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第二,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以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为龙头,以城乡基层文化人员为基础,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较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第三,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分类指导,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荣誉褒奖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第四,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
  4.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加大财政文化投入,来支持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促进县域资源型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广场大家乐和文化下乡等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投入,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公众免费开放,安排資金保障其正常运转;完善广播电视、珙县日报社和文化传媒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
  5.转变价值观念,完善政策法规,强力推进特色文化的开放与合作。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承载历史、展现现实、昭示未来。在转变价值观念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珙县年鉴(2010)[K].
  [2] 珙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3] 宜宾市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4] 邓怀健.神韵僰都·活力珙县──2010年全县大学生干部培训大会基本县情讲座[Z].
  [5] 刘国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研究——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D].长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08.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其他文献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无损检测、可三维内部结构成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聚物粘接炸药(Polymer Bonded Explosive,PBX)缺陷检测。CT系统对PBX扫描获得完备投影数据后,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算法和联合代数迭代(Simultaneous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ART)算法可以重建出高质量的CT图像。在实际检测PBX时,会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无
摘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政策来应对危机,但是采取什么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的挑战。因此,通过美国、欧盟和中国的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的梳理对比分析,来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经济行为及效果,为应对未来经济危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救市;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0
期刊
摘要: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对促进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原有产业基础、人力资源、资金、政策、市场、竞争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因素,然后对资阳市雁江区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分析,确定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应依托其种植业、畜牧业的
期刊
摘要: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市也深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煎熬。其实,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可以密切配合,协调共赢地摆脱彼此的困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东部地区产业顺利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都面临着各种阻
期刊
摘要:文化与城市水乳交融,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是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应充分发挥城市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的重要作用,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辐射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景观;文化品牌;滇南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51-02  城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本身
期刊
摘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浙江省滨海7城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对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模型預测结果与实际数据比较接近,进而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滨海7城市2012—2016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最后,提出浙江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GM(1,1)模型;入境旅游;滨海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游憩活动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公园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研究城市公园在免费开放后,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出行方式、游憩频率、时间选择、游憩活动类型等行为特征,基于使用者角度探析城市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城市公园游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免费开放;玄武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旅游业是一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对提高城市知名度、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阜新地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亟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阜新地区应进一步整合宗教文化资源,发挥本地区的宗教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经济之路。  关键词:阜新;旅游;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
期刊
摘要:运用定常数市场占有率法(CMS)解析中国对OECD服装出口增长中世界增长因素、产品、市场结构与竞争力因素的贡献和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世界增长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产品和市场结构因素贡献很小,在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现实下,中国必须优化出口结构,跳出传统低价竞争模式,转变增长方式。CMS法分析还揭示了MFA消亡和金融危机是全球服装贸易重大转折点,发达国家也能够从贸易自由化机制
期刊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其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针对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讨论了职业院校通过课程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培养的毕业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升级;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