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变电运行职工队伍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变电运行安全关系整个电网安全稳定性。变电站日常管理制度完善、严明,但往往还会出现较多的操作故障,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所以,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本文就变电站运行中常见问题出发,对建设更好的扁担运行职工队伍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 变电运行 管理 职工队伍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 现状与问题
  目前220kV多为少人值守变电站,在日常的变电站运行工作中,部分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强,不按规定的操作票执行,有章不循,不认真执行相关的规章法规。这些违规违章行为多半是因为职工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浮躁等引起的,严重影响了变电站安全运行。例如,在变电运行工作中,存在一些职工对各自的岗位职责不明白,个别职工意识中将变电运行岗位的工作职责单单认为是看看门、接听电话、巡视、填写操作票和停送电等,常常造成交接班时工作内容不清楚。在交接班过程中往往存在不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逐项检查、汇报与签字步骤,出现信任交接班现象。在变电站巡视工作中往往只做了一遍巡视工作,巡视设备工作不到位、不够认真仔细。这些往往会造成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和缺陷。在进行抄表工作中,变电运行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记录电表数值,甚至在发现电能不能平衡时就擅自修改电表数值。在工作票的办理过程中不完善工作票的接收、许可、终结手续,或者在印章出现错误时,进行签字代签等情况,工作结束后对设备的验收工作进行不到位,或者敷衍了事。有些操作人员凭“老经验”进行倒闸操作,对操作顺序中蕴含的道理不进行深究,也不考虑相关的保护配合是否合适。将操作的“六要八步”抛于九霄云外,在接收到命令后不逐条复诵操作票指令,不认真准备操作票、不审查完成的操作票,甚至不再模拟图上进行预演。往往图省事方便,不采用绝缘梯,攀爬设备的构架,不严格执行唱票制度,工作中相互依赖,造成职责不清、操作随意等危险行为出现。在工作结束后,不及时向各级调度汇报,不对设备状态进行复查等。
  2 加强刚性管理办法
  倡导刚性管理为主的管理方法。刚性管理方法以工作为中心,重点强调规章制度的管理模式。刚性管理方法对企业职工的管理主要借助于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奖惩规则,适合于大多数变电站使用。并且在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下,各電力企业制定了大量的行业标准和规程规章制度,其中最详细、标准的要数变电站的管理制度、规程及规章制度。
  2.1 构建规范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工作标准
  变电站的管理任务首先是要建立相应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比如: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运行人员交接班制度等,要真正实现“规章制度标准化、作业流程程序化、考核监督制度化、人员行为规范化”。随着各种制度和流程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各个规范中的漏洞得到及时修订与补充,规章制度逐步趋于规范化、人性化,使得职工操作行为更加规范化。
  2.2 确保管理的公平、公正性
  在刚性管理办法中,管理者对职工工作的评价工作主要是根据规章制度,使用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标准,管理者的管理意志也主要是通过可见、有形的各项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条文规定进行体现,且这些条文往往是公开的,被大家所熟知的。因此,在变电站日程管理工作中,要保证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需要管理者一碗水端平。变电站的管理者必须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对各种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理可查,每项工作的评价和考查需要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2.3 加强变电管理者的执行力度
  刚性管理中心是规章制度,管理基础是组织的权威性,主要依靠的是组织的规章制度和职责权力。变电运行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下达命令、监督与控制。因此,要求变电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有威严性,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将领导的意志、决策和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并且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安全规定、制度、措施和考核制度严明,内容完善、要求严格,但是日常操作中还是经常出现职工违规违章作业,出现误操作等,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职工对规章制度执行意识淡薄。所以,在变电运行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制度管人,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严格处罚违规违纪人员。
  2.4 明确各级人员职责范围
  要明确变电管理工作中各级人员的职责工作规范,需要将职责细化到个人,管理职责不明就容易形成无人负责的局面。这要求变电运行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分配任务、发放指令,将责任按员工的岗位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管理者要对各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到管理中职责布置、检查和考核兼容并蓄,真正发挥好管理工作的效力。
  3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变电运行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管理职工,要保障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站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从技术上保证设备和人员安全,但是变电运行工作中的误操作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人为原因,主要是职工队伍素质低下,其次是平时管理工作不到位。只有抓住事故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才能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性。
  首先,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加强对职工的管理工作,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即包括文化思想教育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以知识为中心,知识就是财富。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管理者要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园地,加强职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从企业宏观角度和变电岗位的微观角度来看,较强变电运行人员的知识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变电运行人员的技能知识资本,为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且实现企业财富增值,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追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利用变电运行职工无形的技能知识和学习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创建学习园地,加强对业务理论知识、日常工作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的学习,也包括对一些包含文化底蕴书籍的学习。管理者应督促职工的学习,保证每人每天学习一小时,对读书笔记等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可以帮助职工意识到自身不足,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提高整个团队的知识水平,为建设更好的职工队伍打下基础。在安全思想教育方面,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基地,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企业应该加大安全教育投入经费,聘请经验丰富的师傅讲解安全规程、规章制度,并且结合工作经验,提升课题的趣味性,通过师傅们的言传身教让职工们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管理部门应该监督好定期的安全警示教育片播放工作和事故通报的学习工作,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职工使用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的保护意识,提升工作安全性。
  其次,需要加强变电运行人员的操作演练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网可靠性也逐步提高。今年来,无人值班变电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变电运行人员的操作任务越来越少。操作任务减少,给变电运行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随着任务减少,老变电运行人员的操作水平逐年下降,而新进的运行人员缺少锻炼机会,致使新人员迟迟不能上岗就职,最终导致变电站中出现有人不敢用的难堪局面。因此,要解决当前局面,需要建立实际的操作培训基地,对新进人员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在操作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就业。可以选着一个旧的、废弃的变电站旧址,充分利用设备更新替换下来的设备,组装成一个实际操作培训基地。组织人员编写详细的培训手册,定期对运行人员进行实操培训,达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目的。
  最后,要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变电运行人员,离不开铁的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因此,对新进人员的规章制度培训工作十分重要,要制定全面的管理、考核制度,从培训、定岗和使用方面着手,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 叶朝阳.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变电运行职工队伍.民营科技,2012(1).
  [2] 张新勇.浅谈油田供应系统队伍建设.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3] 吴待有.沂沭泗局人才队伍建设回顾与展望.治淮,2010.10.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时间加工与数量加工是否存在共同机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概括了共同机制的有关理论解释及正反两方面的研究证据,指出虽然多数研究支持共同机制假说,但仍不能
淮北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像石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陆续出土发现。淮北汉画像石产生时间较早,延续时间长,种类、形制较为多样,雕刻技法独具特点。本文从淮北汉画像石分布
会议
应用LECO ON736氧氮测定仪测定铜铬合金中氧、氮含量,讨论了标样选择、分析功率、表面处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考察了试验方法的精密度,采用优化条件分析了不同牌号的铜铬合金
微续灌是按照作物所要求的最适宜水分环境,连续对作物灌水的灌溉的一种灌水方式,灌水频率达到了与作物需水同步的无间隔灌水,这与作物连续需水特征相一致。采用微续灌使根区土壤
目的制定评价科技实力指标权重。方法采用主观赋权(专家打分法、对比排序法、Saaty’s权重法)和客观赋权(标准离差法、熵权法、CRITIC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科技实力指标权重。
基于2005--2006年羊草生育期气象因子及生理因子野外观测试验数据,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56分册中最新双作物系数法以日为时段计算了羊草2个不同水文年的蒸散量。模拟计算的蒸
青年教师的培养应重点从课堂评价开始,课堂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改革课堂评价标准、组织实施培养方案、上好渐进性的“三种课”,进行四个主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