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人本主义教育呼声此起彼伏的今天,“问题学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接合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教育工作者常因为付出心血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心痛,教育工作者常因为对学生数天苦口婆心的教育,却被家庭、社会两天的教育所抵消而叹惋。本校地处城郊接合部,城郊接合部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学生家庭背景迥异。城市与农村教育文化并不和谐、共融,使这一部分孩子成为“城市边缘”的学生。他们在张扬个性时没有得到正确的牵引,在茫然无措中自我放纵,同时常触及到道德品质或法律法规的边缘。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层面增加,形成城郊接合部学生教育问题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在城郊接合部,人居混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了生计奔忙。因此,家庭教育出现盲点,绝大多数家长遇到“问题学生”的具体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和教育。
因此,学校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必须从单一因素转为多元因素(例如心理、家庭、教育、环境等)的综合研究。这正是时代地域发展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碰撞,城郊接合部“问题学生”激起的火花成为本校课题的研究目标。
概念的界定
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异于同龄人的学生。即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并不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质因素决定,而是对自我和环境的诠释发生偏离,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未达到应有的标准。
转化策略 转化策略是指教育者为了提高“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改变其现有不良状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制定帮助学习者改变所存在的问题实质的复杂方案,使其积极地使用。
城郊接合部 城郊接合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由于城市与乡村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其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自然、人文景观和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也有异于典型的农村。城郊接合部的学生往往是由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原居民地子女构成,人居混杂,层次各异。
“问题学生”分类
学习型 学习型的“问题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品德型 品德型“问题学生”指的是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心理型 心理型“问题学生”是指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不能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通常的逻辑,令人费解。心理型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常见的问题有攻击性、抑郁症、孤独症、自恋、自卑、狂躁等等。
综合型 综合型“问题学生”是指身上存在多类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城郊接合部“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学习是一个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将课文中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而转变过程就是导致“问题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学习型“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知识的组织运用水平低下。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理解加工知识的能力显著较差。而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唤起的知识量少,甚至唤起的知识也不能够有效的利用。
非智力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内驱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厌学的“问题学生”恰好反之。没有努力的付出和行为习惯的偏差会导致学生时常有挫败感的产生,进而在恶性循环下丧失了学习兴趣。
意志因素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意志努力的过程。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缺乏意志力。
社会环境因素 本校城乡接合部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成为社会转型最为迅疾的地区,也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学生家庭背景差别大。
学校环境教育原因 城郊接合部小学生源众多,大班级(一班60人左右)教学加之繁重的教学压力,也使教师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少部分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或根据常态进行判断而出现偏差,这样就必然导致“问题学生”破罐子破摔,加深了“问题学生”转化的难度。
家庭教育因素 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无论在教育条件上还是在教育子女上的时间上都无法给孩子保证。
城郊接合部“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学习型“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型“问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以实现学习型“问题学生”对知识概括性的全面掌握。教学中应该先易后难,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形成一定的累积效果。让他们大声回答问题能够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增加自信的砝码,尤其针对“问题学生”更为有益。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型“问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指数,更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促使其积极进取心态的不断构建。及时复述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重要特征和关键点上,有助于知识的编码及储存。教师在学习方法和知识点的教学上都要考虑到“问题学生”知识点的断层,要注意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因材施教、难易接合。同时在训练中,对该部分问题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让学习型“问题学生”在激励中自立,在失败中自省。
品德型“问题学生”的转化措施 首先在班级里面讲正气、树新风、立榜样,使品德不良的“问题学生”没有孕育的土壤,更没有衍生的空间;其次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道德标准,并以此自查自省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后,让班集体既了解“问题学生”的优点,又接纳他们的缺点,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监督、感化。携手家长,通过家庭教育的配合,全面地监控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对于这部分“问题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告诉他错在哪里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启发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第二层次的教育;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心理型“问题学生”的转化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心理型“问题学生”。通过表扬与期望,给学生鼓励、信任与师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给予学生成功的快乐。“问题学生”特别需要信任,如果在师生间建立了信任感,将是给这些“问题学生”注入的一股无形的、使他尊重教师及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和点滴的成绩都给予表扬,多与他们聊天增加亲近感,让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师生间的友情才会真正意义上存在。与此同时,教师对这部分“问题学生”不提过去,要向前看。使这部分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真心的爱护和帮助,进一步调动“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她们用自己的智慧追求进步。
教育课题的研究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工程,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过程萃取精华的实验。虽然实施这个实验有失败和挫折,有汗水和泪水。但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学校踏进了教育教学科研的领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其实,教育科研就是大家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提炼和深化。回头看看,收获很多,最重要的所得就是大家用心血和付出换来一张张“问题学生”改变后充满感激和真诚的笑颜,一个个曾对孩子失望而无助的家庭里再现的其乐融融的画面,一位位教师看着学生全新面貌后频频点头心底涌动的暖流。感谢课题研究给学校输送的全新血液,感激教育科研给本校换来的全新面貌,本校将继续努力,不怕艰辛、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 )
在人本主义教育呼声此起彼伏的今天,“问题学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接合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教育工作者常因为付出心血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心痛,教育工作者常因为对学生数天苦口婆心的教育,却被家庭、社会两天的教育所抵消而叹惋。本校地处城郊接合部,城郊接合部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学生家庭背景迥异。城市与农村教育文化并不和谐、共融,使这一部分孩子成为“城市边缘”的学生。他们在张扬个性时没有得到正确的牵引,在茫然无措中自我放纵,同时常触及到道德品质或法律法规的边缘。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层面增加,形成城郊接合部学生教育问题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在城郊接合部,人居混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了生计奔忙。因此,家庭教育出现盲点,绝大多数家长遇到“问题学生”的具体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和教育。
因此,学校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必须从单一因素转为多元因素(例如心理、家庭、教育、环境等)的综合研究。这正是时代地域发展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碰撞,城郊接合部“问题学生”激起的火花成为本校课题的研究目标。
概念的界定
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异于同龄人的学生。即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并不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质因素决定,而是对自我和环境的诠释发生偏离,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未达到应有的标准。
转化策略 转化策略是指教育者为了提高“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改变其现有不良状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制定帮助学习者改变所存在的问题实质的复杂方案,使其积极地使用。
城郊接合部 城郊接合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由于城市与乡村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其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自然、人文景观和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也有异于典型的农村。城郊接合部的学生往往是由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原居民地子女构成,人居混杂,层次各异。
“问题学生”分类
学习型 学习型的“问题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品德型 品德型“问题学生”指的是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心理型 心理型“问题学生”是指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不能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通常的逻辑,令人费解。心理型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常见的问题有攻击性、抑郁症、孤独症、自恋、自卑、狂躁等等。
综合型 综合型“问题学生”是指身上存在多类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城郊接合部“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学习是一个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将课文中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而转变过程就是导致“问题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学习型“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知识的组织运用水平低下。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理解加工知识的能力显著较差。而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唤起的知识量少,甚至唤起的知识也不能够有效的利用。
非智力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内驱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厌学的“问题学生”恰好反之。没有努力的付出和行为习惯的偏差会导致学生时常有挫败感的产生,进而在恶性循环下丧失了学习兴趣。
意志因素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意志努力的过程。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缺乏意志力。
社会环境因素 本校城乡接合部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成为社会转型最为迅疾的地区,也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学生家庭背景差别大。
学校环境教育原因 城郊接合部小学生源众多,大班级(一班60人左右)教学加之繁重的教学压力,也使教师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少部分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或根据常态进行判断而出现偏差,这样就必然导致“问题学生”破罐子破摔,加深了“问题学生”转化的难度。
家庭教育因素 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无论在教育条件上还是在教育子女上的时间上都无法给孩子保证。
城郊接合部“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学习型“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型“问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以实现学习型“问题学生”对知识概括性的全面掌握。教学中应该先易后难,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形成一定的累积效果。让他们大声回答问题能够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增加自信的砝码,尤其针对“问题学生”更为有益。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型“问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指数,更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促使其积极进取心态的不断构建。及时复述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重要特征和关键点上,有助于知识的编码及储存。教师在学习方法和知识点的教学上都要考虑到“问题学生”知识点的断层,要注意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因材施教、难易接合。同时在训练中,对该部分问题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让学习型“问题学生”在激励中自立,在失败中自省。
品德型“问题学生”的转化措施 首先在班级里面讲正气、树新风、立榜样,使品德不良的“问题学生”没有孕育的土壤,更没有衍生的空间;其次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道德标准,并以此自查自省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后,让班集体既了解“问题学生”的优点,又接纳他们的缺点,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监督、感化。携手家长,通过家庭教育的配合,全面地监控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对于这部分“问题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告诉他错在哪里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启发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第二层次的教育;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心理型“问题学生”的转化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心理型“问题学生”。通过表扬与期望,给学生鼓励、信任与师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给予学生成功的快乐。“问题学生”特别需要信任,如果在师生间建立了信任感,将是给这些“问题学生”注入的一股无形的、使他尊重教师及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和点滴的成绩都给予表扬,多与他们聊天增加亲近感,让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师生间的友情才会真正意义上存在。与此同时,教师对这部分“问题学生”不提过去,要向前看。使这部分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真心的爱护和帮助,进一步调动“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她们用自己的智慧追求进步。
教育课题的研究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工程,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过程萃取精华的实验。虽然实施这个实验有失败和挫折,有汗水和泪水。但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学校踏进了教育教学科研的领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其实,教育科研就是大家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提炼和深化。回头看看,收获很多,最重要的所得就是大家用心血和付出换来一张张“问题学生”改变后充满感激和真诚的笑颜,一个个曾对孩子失望而无助的家庭里再现的其乐融融的画面,一位位教师看着学生全新面貌后频频点头心底涌动的暖流。感谢课题研究给学校输送的全新血液,感激教育科研给本校换来的全新面貌,本校将继续努力,不怕艰辛、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