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功能愈加凸显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将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地位和功能。从“三个坚持”到“四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领域更加坚固,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强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文化外交的部署更加有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创新。
  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经历了一个拓展深化的认识过程。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明确宣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核的党的基本路线。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我们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開拓、理论创新与制度构建同步展开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已有认识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巩固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并且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功能、源流传承、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强基固本、引领激励的作用,达到了文化自觉的新境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重大实践,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要求。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认识不断提高。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作出了新的论述,特别是文化的论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就在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层面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并列,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成,而且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构成。这一新认识新定位新判断,拓展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愈益重要的历史趋势,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我们党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四个坚持”,从“四个自信”的意识层面,进入“四个坚持”的本体层面,是文化自觉达到新高度、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性跃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根支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功能。“四个坚持”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本源性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确立更加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是道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我们党和人民坚持这条道路,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引领的,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崇高价值追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和人民坚持这条道路,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底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我们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我们党和人民坚持这条道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源的,自强不息、大同和谐、集体意识等,构成这条道路的文化基因。二是理论自信基于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内含着理论所秉承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理论自信需要价值观自信的支持,价值观自信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理论自信需要相宜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文化自信就是这样的文化条件。有了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才能建立起来。三是制度自信的灵魂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既是对制度效果的自信,也是对制度理念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财富创造者,理应成为国家主人的制度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是在传承有着5000多年文明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创造了感召人民群众、凝聚党心军心、激励奋斗不止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新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与时代潮流相一致,与人民群众同心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显著标志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独特性质和重大功能。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巩固、发展和丰富的共同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呈现时代精神。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层底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屆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在长期实践中砺练出来的,也是在文化熏陶中升华而成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价值体系、科学创造,流通于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许多精辟论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新形势下,要更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能量,提供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文化的力量蕴含于民族之中、民众之中,无比深厚和坚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文化强国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中华文化为中国梦固本强基、扬帆领航,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理想信念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是志存高远、追求崇高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涵养浩然正气,是理想信念的深厚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旗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中寻找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理想信念是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人类解放的奋斗,革命文化如星空照耀,是理想信念的生长文化土壤。理想信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扬时代精神,是理想信念的不竭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凝结着理论创新的成果,赋予理想信念丰富的时代内涵,保持理想之树常绿、信念之果愈坚。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因为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中国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基础性统领性贯通性的作用,它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论证、决策支撑、方法工具。进入21世纪的人类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的治国理政,等等,这些具有无比丰富多样性、深刻复杂性、变革创新性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都更加迫切需要思想导航、理论支持、精神激励、决策论证、方法革新,也就是更加迫切需要与民族复兴由大向强相协调的哲学社会科学复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为解决重大问题、化解深层矛盾、防控各类风险提供有效方案,为13亿多中国人民提供精神家园。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注: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
  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7日。
  责编/温祖俊 美编/宋扬
其他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教师倦怠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途径,以期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当前,乡镇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在薪酬、考核、晋升、奖励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影响到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优化乡镇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需要切实增强物质激
摘要: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让《经济法》课程真正地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我们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在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进行经济法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改革    《经济法》是一门为高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设立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目前廊坊市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总体趋势,分析了影响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因素,提出了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方法。
【摘要】新型城镇化赋予乡村治理新机遇的同时,也影响着乡村治理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剧了乡村社会分层,增加了乡村组织冲突,带来了乡村精英流失,冲击了乡村文化传统。应通过培育乡村治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人才资本、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绩效。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治理 人才资本 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农民从农村来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發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貫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连续性和大政方针稳定性的基础上,在实践、理念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实现了显著创新,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
摘要: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数控设备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急需具有一定职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
信息安全是企事业单位进行正常工作运作的基础,也是内部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如何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安全的通信,在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同时,又极大地依靠网络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