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少时杨乐经常感叹:“我做了很多习题,接触了许多定理,发现数学中的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现代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吗?”1978年,外国学者以“杨-张定理”形式将杨乐的名字写进了数学书,杨乐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成为数学圈内家喻户晓的人物
曾经被华罗庚、陈省身亲切地称为“师弟”,少年时就立志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定理名的他,就是数学圈内家喻户晓的杨乐,30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函数值分布论领域的权威。
梦想成真,将名字写到教科书上
1939年11月10日,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小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览群书,更是熟读数学史话。年少时杨乐经常感叹:“我做了很多习题,接触了许多定理,发现数学中的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现代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吗?”
还在南通中学读初中时,有一天,杨乐求教数学老师:“颜老师,书本上定理的名称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是不是我国的数学很落后?”颜老师回答道:“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古代,我国的数学还是领先于世界的。”早在殷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上,我国就有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记载。南北朝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准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这项纪录直到15世纪才被阿拉伯人阿尔·卡西打破;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创立的“祖暅原理”,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卡瓦利里提出;南宋秦九韶创立的“大衍求一术”奠定了“中国剩余定理”,是世界数学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可以说,13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数学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但是,到明代以后”,颜老师感叹道,“我国的数学水平渐渐落后,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当局的无能,就更加落后了。落后的根本原因,我一时也跟你说不明白,你大了以后会知道的。现在我们解放了,要追赶上去,这是历史交给你们的重任啊!”从此,杨乐心里暗暗立志:“一定要让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出现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1956年,杨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随后,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搞学术研究的人被视为走“白专”路线。于是,杨乐怀揣着笔记本和草稿纸,独自一个人躲进人少的角落,继续钻研数学。在下放到湖北省蒲圻市的工地劳动时,他也不忘带上心爱的数学书,每天干完繁重的体力活,当别人在工棚里打扑克、聊天时,杨乐就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研究数学。1973年,杨乐和张广厚在国内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初步介绍整函数和亚纯函数值分布理论的某些结果。报告刚讲完就引起了大家长时间的掌声,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称赞。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听后极为兴奋,认为他们的成果为函数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1978年4月13日,杨乐在苏黎士国际函数论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与会的数学家称为“惊人的成果”。美国出版的一份有关数学研究的报告评价说,该成果“既新颖又深刻”,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一样是纯粹数学方面“第一流的工作”。随后,外国学者以“杨-张定理”形式将中国人杨乐的名字写进了数学书,杨乐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
扬名在外的数学王子
1980年11月,杨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现称“院士”),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并先后赴美、英、日、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约60所著名大学讲学,20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均受到热烈赞扬。几十年来,杨乐在数学王国里辛勤地探索着,终于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在人们眼中,杨乐是和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等一起跻身中国数学界的标杆式人物。翻开杨乐的个人成长史,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就是“数学”。不过,2002年8月,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来到北京,作为中方代表主持接待霍金的却是杨乐。可见,杨乐较高的知名度不仅仅是在数学圈内。
目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这是中科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的一个重大举措。杨乐说:“现代数学对其他科学的发展,以及在高新技术、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会越来越大。”数学中有些分支学科,其研究与发展似乎完全是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例如数论、拓扑学、微分几何等,这些深刻反映了数与形内在规律的领域,现在也分别在信息安全、遗传密码与模式识别等方面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杨乐坦言:“20世纪以后,科技的发展速度更快,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近几十年决定计算机重大发展的关键问题,都是数学问题。”他认为,在未来,数学与能源、国防安全、高新技术、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交叉渗透会更加广泛与深入。
青年学生的“偶像”
2011年12月20日,杨乐院士以“数学、应用、创新”为主题在海南做趣味数学讲座,简洁、生动地为同学们定义了数学的概念,并讲解了数学科学在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鼓励同学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为之不懈奋斗,并将自己主编的《数学与人文》赠送给现场的同学们,希望他们培养“好读书、乐读书”的习惯,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杨乐勉励当代的中学生:“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杨乐建议,做研究要刻苦研读文献,并阅读经典专著,理顺学术的历史沿革。
学好数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创新,首先离不开分析问题、综合思考和严谨推理的能力,而数学则从根本上培养了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计算能力和证明问题的能力等。所以,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渗透到各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对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杠杆”作用。杨乐赞同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并称现在依旧适用。这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这三种境界,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做创造性科研工作确实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且绝不能抄袭别人的工作。”
杨乐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强不强,主要看领军人物的水平和数量, “我国科技界需要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希望年轻人超越我们,希望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的学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以缩短与世界的差距,甚至与世界水平持平或者有所超越。过去中国出过这样的人物,今后也一定会有。这就需要我们有远大的胸怀,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世界发展的宏图之中”。
曾经被华罗庚、陈省身亲切地称为“师弟”,少年时就立志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定理名的他,就是数学圈内家喻户晓的杨乐,30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函数值分布论领域的权威。
梦想成真,将名字写到教科书上
1939年11月10日,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小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览群书,更是熟读数学史话。年少时杨乐经常感叹:“我做了很多习题,接触了许多定理,发现数学中的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现代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吗?”
还在南通中学读初中时,有一天,杨乐求教数学老师:“颜老师,书本上定理的名称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是不是我国的数学很落后?”颜老师回答道:“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古代,我国的数学还是领先于世界的。”早在殷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上,我国就有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记载。南北朝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准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这项纪录直到15世纪才被阿拉伯人阿尔·卡西打破;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创立的“祖暅原理”,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卡瓦利里提出;南宋秦九韶创立的“大衍求一术”奠定了“中国剩余定理”,是世界数学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可以说,13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数学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但是,到明代以后”,颜老师感叹道,“我国的数学水平渐渐落后,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当局的无能,就更加落后了。落后的根本原因,我一时也跟你说不明白,你大了以后会知道的。现在我们解放了,要追赶上去,这是历史交给你们的重任啊!”从此,杨乐心里暗暗立志:“一定要让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出现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1956年,杨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随后,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搞学术研究的人被视为走“白专”路线。于是,杨乐怀揣着笔记本和草稿纸,独自一个人躲进人少的角落,继续钻研数学。在下放到湖北省蒲圻市的工地劳动时,他也不忘带上心爱的数学书,每天干完繁重的体力活,当别人在工棚里打扑克、聊天时,杨乐就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研究数学。1973年,杨乐和张广厚在国内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初步介绍整函数和亚纯函数值分布理论的某些结果。报告刚讲完就引起了大家长时间的掌声,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称赞。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听后极为兴奋,认为他们的成果为函数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1978年4月13日,杨乐在苏黎士国际函数论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与会的数学家称为“惊人的成果”。美国出版的一份有关数学研究的报告评价说,该成果“既新颖又深刻”,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一样是纯粹数学方面“第一流的工作”。随后,外国学者以“杨-张定理”形式将中国人杨乐的名字写进了数学书,杨乐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
扬名在外的数学王子
1980年11月,杨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现称“院士”),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并先后赴美、英、日、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约60所著名大学讲学,20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均受到热烈赞扬。几十年来,杨乐在数学王国里辛勤地探索着,终于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在人们眼中,杨乐是和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等一起跻身中国数学界的标杆式人物。翻开杨乐的个人成长史,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就是“数学”。不过,2002年8月,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来到北京,作为中方代表主持接待霍金的却是杨乐。可见,杨乐较高的知名度不仅仅是在数学圈内。
目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这是中科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的一个重大举措。杨乐说:“现代数学对其他科学的发展,以及在高新技术、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会越来越大。”数学中有些分支学科,其研究与发展似乎完全是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例如数论、拓扑学、微分几何等,这些深刻反映了数与形内在规律的领域,现在也分别在信息安全、遗传密码与模式识别等方面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杨乐坦言:“20世纪以后,科技的发展速度更快,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近几十年决定计算机重大发展的关键问题,都是数学问题。”他认为,在未来,数学与能源、国防安全、高新技术、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交叉渗透会更加广泛与深入。
青年学生的“偶像”
2011年12月20日,杨乐院士以“数学、应用、创新”为主题在海南做趣味数学讲座,简洁、生动地为同学们定义了数学的概念,并讲解了数学科学在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鼓励同学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为之不懈奋斗,并将自己主编的《数学与人文》赠送给现场的同学们,希望他们培养“好读书、乐读书”的习惯,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杨乐勉励当代的中学生:“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杨乐建议,做研究要刻苦研读文献,并阅读经典专著,理顺学术的历史沿革。
学好数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创新,首先离不开分析问题、综合思考和严谨推理的能力,而数学则从根本上培养了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计算能力和证明问题的能力等。所以,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渗透到各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对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杠杆”作用。杨乐赞同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并称现在依旧适用。这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这三种境界,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做创造性科研工作确实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且绝不能抄袭别人的工作。”
杨乐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强不强,主要看领军人物的水平和数量, “我国科技界需要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希望年轻人超越我们,希望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的学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以缩短与世界的差距,甚至与世界水平持平或者有所超越。过去中国出过这样的人物,今后也一定会有。这就需要我们有远大的胸怀,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世界发展的宏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