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人间天堂杭州,毗邻享誉中外的西湖、西溪,初来乍到的你可能还是第一次听到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这个名字,不过只要你到过浙科院,就会惊叹于她的美。西蜜湖畔水光潋滟,和兴居茶楼旁鸟语花香,湖畔花圃里向日葵、油菜花、熏衣草四季更迭,说她是杭州最美的学校都不足为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时曾这样赞誉她:“这里真山真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浙科院的美不张扬,不放纵,而是在茂林修竹、丹桂飘香间平和地展露,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却出人意料地带着点小家碧玉的温婉。只有真正了解浙科院的人才知道,她当真孕育自书香名门,1980年成立时,她叫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发展至今,已形成中西并重的风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路甬祥题写的“崇德,尚用,求真,创新”八字校训激励着一代代浙科院人奋勇向前,追求卓越。
浙科院人总是不忘“根本”,每年“五四”之际学校都会举行一场浩浩荡荡的“寻根之旅”,从起初的三五好友结伴,已经壮大到3000多人的毅行队伍,“和山毅行”也悄然成为浙江青年的一种全新风尚。春光明媚,一行志在四方的青年从学校出发,沿着西湖景区的西山游步道,攀上北高峰,徒步到浙大玉泉校区,寻找历史的根源。“不等待、不懈怠、不抛弃、不放弃”的毅行精神已不知不觉间融入浙科院人的血液里,化作一种心灵的追求,逐渐走远,到云南支教、赴德国求学……
有根才有枝繁叶茂,从建校之初浙科院就沿着中德合作的道路,不断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浙科院已经越走越好,建成“中德论坛”这一两国高校交流平台,获批进入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成了名符其实的“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交流与学习素来是浙科院的传统,学校先后与德、英、美、法、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了浙科院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已成为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每年还有不少同学赴境外交流研习。走在浙科院的丹桂路上,你时不时就会遇见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这里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从只能在食堂里用生疏的中文点一份中餐,到站在国际大赛上用流利的中文抱回金奖,浙科院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浙科院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如果你认为浙科院只是一所应用型的工科院校,那就错了。走在浙科院,你总会在某个转角,不经意地闻到一缕古朴的书香,听见若有若无的诵读声,一看,原来是浙科院有名的“孔子学堂”。在这所世外桃源般的学堂里学习,你就像是穿越到了汉朝一般,穿上一袭裙裾,手边放一盏清茶,看一份沉甸甸的竹简。汉学的博大精深,汉语的魅力已经从浙科院的“孔子学堂”走出去,漂洋过海到了罗马尼亚,到了德国,在那里落成了海外孔子学院。
浙科院的目标,是让理科生变得文雅,让文科生变得明智。晨曦微露中,浅灰的古钟“当——当——”作响,图书馆早已座无虚席,实验室也开始充满忙碌的身影。但这里的学生并非只知道读书,他们更懂得汲取知识的方法。浙科院宁静的校园氛围可以让整个人变得淡然平和,你可以在西蜜湖畔闲步思考,可以在和山之巅放声晨读,亦可以到半山茶楼里,泡一壶茶,捧一本书,研读。
宁静地放下一张书桌,享受天地人和,浙科院已成为读书人真正向往的地方,一个“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如果你来浙科院,这里的青山绿水便会和颜对你说:伊且留下,赠尔卓越。
浙科院的美不张扬,不放纵,而是在茂林修竹、丹桂飘香间平和地展露,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却出人意料地带着点小家碧玉的温婉。只有真正了解浙科院的人才知道,她当真孕育自书香名门,1980年成立时,她叫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发展至今,已形成中西并重的风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路甬祥题写的“崇德,尚用,求真,创新”八字校训激励着一代代浙科院人奋勇向前,追求卓越。
浙科院人总是不忘“根本”,每年“五四”之际学校都会举行一场浩浩荡荡的“寻根之旅”,从起初的三五好友结伴,已经壮大到3000多人的毅行队伍,“和山毅行”也悄然成为浙江青年的一种全新风尚。春光明媚,一行志在四方的青年从学校出发,沿着西湖景区的西山游步道,攀上北高峰,徒步到浙大玉泉校区,寻找历史的根源。“不等待、不懈怠、不抛弃、不放弃”的毅行精神已不知不觉间融入浙科院人的血液里,化作一种心灵的追求,逐渐走远,到云南支教、赴德国求学……
有根才有枝繁叶茂,从建校之初浙科院就沿着中德合作的道路,不断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浙科院已经越走越好,建成“中德论坛”这一两国高校交流平台,获批进入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成了名符其实的“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交流与学习素来是浙科院的传统,学校先后与德、英、美、法、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了浙科院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已成为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每年还有不少同学赴境外交流研习。走在浙科院的丹桂路上,你时不时就会遇见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这里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从只能在食堂里用生疏的中文点一份中餐,到站在国际大赛上用流利的中文抱回金奖,浙科院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浙科院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如果你认为浙科院只是一所应用型的工科院校,那就错了。走在浙科院,你总会在某个转角,不经意地闻到一缕古朴的书香,听见若有若无的诵读声,一看,原来是浙科院有名的“孔子学堂”。在这所世外桃源般的学堂里学习,你就像是穿越到了汉朝一般,穿上一袭裙裾,手边放一盏清茶,看一份沉甸甸的竹简。汉学的博大精深,汉语的魅力已经从浙科院的“孔子学堂”走出去,漂洋过海到了罗马尼亚,到了德国,在那里落成了海外孔子学院。
浙科院的目标,是让理科生变得文雅,让文科生变得明智。晨曦微露中,浅灰的古钟“当——当——”作响,图书馆早已座无虚席,实验室也开始充满忙碌的身影。但这里的学生并非只知道读书,他们更懂得汲取知识的方法。浙科院宁静的校园氛围可以让整个人变得淡然平和,你可以在西蜜湖畔闲步思考,可以在和山之巅放声晨读,亦可以到半山茶楼里,泡一壶茶,捧一本书,研读。
宁静地放下一张书桌,享受天地人和,浙科院已成为读书人真正向往的地方,一个“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如果你来浙科院,这里的青山绿水便会和颜对你说:伊且留下,赠尔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