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业办学在一定时期内,曾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行业辦学模式的优势渐弱,不再适应就业双向选择的用工市场现状。面对市场变化,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从一个新的观点来审视职业教育:实行“校企一体”、“工学交替”和“引企入校”。在这一思路引领下,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一体;工学交替;引企入校
1 我校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形式
1.1 实行“订单”培养,办“合作化”学校
武汉市财政学校(下称我校)与市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契约”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如“汉口银行班”、“汉商班”等。此外我校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即“定企不定岗”,“定向不定人”。我校先后与中百超市、家乐福、汉商集团等1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1.2 校企共建学生和教师实习基地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财务咨询业务部。我校在国家级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与武汉中国光谷自主创新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共同合作,建立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财务咨询业务部”。该财务咨询业务部,主要从事中小企业的账务与税务代理、审计及财务咨询工作,可一次容纳20名学生完成企业实际账务处理与日常报税工作的教学实习。部分学生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并达到实习目标。
(2)引企入校,校企共同参与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不仅要求老师“走出去”,同时也让企业“走进来”。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共同作用、影响职教学生。例如,用友畅捷通公司进行“VBSE”(模拟商业社会环境)课程培训、校企联合举办会计技能大赛;合作公司利用软件平台,结合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仿真模拟训练。这些“企业进校园”的活动,让暂时没有实习机会的同学也能了解到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岗位,以及业务涉及外围单位,开阔了在校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我校专业教师每人每年至少外出实习1~2次。近两年,我校陆续安排教研室教师在寒暑假期间下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更加深刻理解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1.3 产学研模式
学校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它们适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主体。那么,“校”与“企”之间的联系可以以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共享来缔结。
为了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产品。近两年,我校通过共建共享开发6门财务会计专业国家精品课资源,12门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家精品课资源建设;与厦门网中网企业合作,引进6门会计仿真教学软件,并合作开发1套多企业主体、多业态类型的会计综合实训软件。这种产学研模式既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又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学校践行“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将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1.4 工学交替模式
为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解决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批量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财会商圈综合实训”平台,并大力推动实施。通过建设校内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紧密校企关系,完善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部分学生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
在我校带动影响下,各学校纷纷向我校咨询应用效果和经验,并在各校应用推广,包括山东和广东的10余所院校使用后给予高度评价,实现了500万元左右的经济价值。
1.5 顶岗实习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1.6 拓展办学功能,创办“培训化”学校
我校将办学职能定位为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认为这是职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我校成立“培训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大力开展社会各类财会专业培训,办“培训化”学校。近年我校教师对外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这是中职学校从单纯进行学历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的转变,并且,中职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空间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2 校企一体办学成效
2.1 教学改革成果
(1)理论实践双纲并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2)工学交替双轨同步。我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工”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2 “双师型”队伍逐步建立
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培训机会和认识企业的途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更加深刻理解了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2.3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合作企业也十分注意在学生就业方面宣导,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选择了合作办学的企业,企业由于参与了学生的培训,也希望毕业生能够到企业去工作。
2.4 用人单位反响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后,基本上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快能够从事岗位工作,用人单位对学生比较满意,有相当多的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学院来为企业积累和留住人才。
3 校企一体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就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而言,要使企业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合作伙伴,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制。形成责、权、利对等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各项政策规定,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表彰、鼓励;对于学生顶岗实习中涉及的风险因素,通过社会保险予以规避。
此外,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学校还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同喜,孟祥玲.高职教育校企一体生态发展路径探析——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许志军,郭云生.践行校企一体 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3]黄金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基于“校企一体、四双驱动”的教学实施体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王联翔,韩德静.“校企一体”: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之路[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1).
[5]陈赞.构建“校企一体、互通互融”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6]叶孜姿,欧绍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4(42).
[关键词]校企一体;工学交替;引企入校
1 我校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形式
1.1 实行“订单”培养,办“合作化”学校
武汉市财政学校(下称我校)与市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契约”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如“汉口银行班”、“汉商班”等。此外我校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即“定企不定岗”,“定向不定人”。我校先后与中百超市、家乐福、汉商集团等1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1.2 校企共建学生和教师实习基地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财务咨询业务部。我校在国家级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与武汉中国光谷自主创新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共同合作,建立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财务咨询业务部”。该财务咨询业务部,主要从事中小企业的账务与税务代理、审计及财务咨询工作,可一次容纳20名学生完成企业实际账务处理与日常报税工作的教学实习。部分学生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并达到实习目标。
(2)引企入校,校企共同参与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不仅要求老师“走出去”,同时也让企业“走进来”。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共同作用、影响职教学生。例如,用友畅捷通公司进行“VBSE”(模拟商业社会环境)课程培训、校企联合举办会计技能大赛;合作公司利用软件平台,结合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仿真模拟训练。这些“企业进校园”的活动,让暂时没有实习机会的同学也能了解到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岗位,以及业务涉及外围单位,开阔了在校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我校专业教师每人每年至少外出实习1~2次。近两年,我校陆续安排教研室教师在寒暑假期间下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更加深刻理解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1.3 产学研模式
学校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它们适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主体。那么,“校”与“企”之间的联系可以以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共享来缔结。
为了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产品。近两年,我校通过共建共享开发6门财务会计专业国家精品课资源,12门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家精品课资源建设;与厦门网中网企业合作,引进6门会计仿真教学软件,并合作开发1套多企业主体、多业态类型的会计综合实训软件。这种产学研模式既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又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学校践行“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将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1.4 工学交替模式
为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解决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批量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财会商圈综合实训”平台,并大力推动实施。通过建设校内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紧密校企关系,完善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部分学生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
在我校带动影响下,各学校纷纷向我校咨询应用效果和经验,并在各校应用推广,包括山东和广东的10余所院校使用后给予高度评价,实现了500万元左右的经济价值。
1.5 顶岗实习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1.6 拓展办学功能,创办“培训化”学校
我校将办学职能定位为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认为这是职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我校成立“培训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大力开展社会各类财会专业培训,办“培训化”学校。近年我校教师对外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这是中职学校从单纯进行学历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的转变,并且,中职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空间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2 校企一体办学成效
2.1 教学改革成果
(1)理论实践双纲并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2)工学交替双轨同步。我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工”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2 “双师型”队伍逐步建立
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培训机会和认识企业的途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更加深刻理解了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2.3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合作企业也十分注意在学生就业方面宣导,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选择了合作办学的企业,企业由于参与了学生的培训,也希望毕业生能够到企业去工作。
2.4 用人单位反响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后,基本上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快能够从事岗位工作,用人单位对学生比较满意,有相当多的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学院来为企业积累和留住人才。
3 校企一体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就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而言,要使企业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合作伙伴,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制。形成责、权、利对等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各项政策规定,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表彰、鼓励;对于学生顶岗实习中涉及的风险因素,通过社会保险予以规避。
此外,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学校还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同喜,孟祥玲.高职教育校企一体生态发展路径探析——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许志军,郭云生.践行校企一体 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3]黄金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基于“校企一体、四双驱动”的教学实施体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王联翔,韩德静.“校企一体”: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之路[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1).
[5]陈赞.构建“校企一体、互通互融”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6]叶孜姿,欧绍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