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精神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1923年的一天,京城著名的《学衡》杂志,收到一篇题为“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的文章,该文针对梁启超“老子生于孔子之后,《老子》著作时代在战国晚期”所持六条证据,一一予以驳斥。文章不到三千字,言简意赅,文气贯通,逻辑严密,考辨精细。编辑们阅后,都觉得作者文笔老辣。但作者署名“张荫麟”则让编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敢于质疑梁启超的人,是何方俊杰,哪路神仙。当下猜测,凭此文的学术功底,作者应该是大学教授无疑。
  不久后,作者身份即为大家所知:张荫麟竟是一位未满十八、刚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的新生!
  如此令人大跌眼镜,相信梁启超也很意外。但梁启超是大度的,他赞叹这位勇于质疑自己的清华新生张荫麟为“此天才也”。
  遭到清华新生张荫麟质疑后不久,梁启超又在清华演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张荫麟此前已开始听梁启超演讲这一题目,并针对梁启超所讲三处疑点致信梁,梁也回过他信,说自己的资料采自日本人著作,而这个日本人又采自欧洲人的书籍,且“并未注明出处。……其中讹舛,盖不免也”。谁知张收到梁的信后,“又得其中遗漏错误者二十余事。兹并录以质正于任公先生”。嗣后,张荫麟将这二十余处遗漏、错误,一一进行了校补,写出质疑梁启超的第二篇文章,题目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一‘明清之际耶稣会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校补”,全文发表在1923年12月《清华周刊》第300期。
  这天晚上,梁启超走进中国文化史演讲班,尚未开讲,先拿出一封信,向大家打听,哪一位是张荫麟。张荫麟闻声站起,向梁先生致敬。梁望着眼前这位戴着眼镜,有点腼腆,却勇于一再质疑自己的年轻学生,赞叹有加地举起手中的信,对大家说,这是张荫麟写给他的信,质疑他此前作的另一场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演讲中的不同观点。说罢,梁当场答复眼前这位勇于向他质疑的天才学生。
  在学术上敢于质疑梁任公的张荫麟,内心对梁非常敬重。1929年初,张荫麟撰写学术论文《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鞠》,此文系针对梁启超在燕京大学演讲《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而发。但此文在《燕京学报》刊出时,梁启超已不幸病逝。为此,张荫麟特地在文末附言:“此文初属草时,梁先生尚在世。本当重校付印,先生已下世,竟无从请问以决所疑矣。作者极不愿意于此时举其素所尊敬之学者之旨为错误之例。惟以爱真理故无法避免耳。”
  这就是张荫麟“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真实写照。遗憾的是,1942年10月,张荫麟不幸病殁于贵州遵义,年仅37岁。
  (改编自2014年2月19日《文汇报》)
  【赏析】
  敢于质疑文坛泰斗、学术领袖梁启超,张荫麟可谓勇气可嘉,后生可畏;而梁启超坦然面对质疑,虚怀若谷,对质疑者赞叹有加,更是师者典范。两位真乃良师益友、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这就是最具良知的中国旧知识分子“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仍鼓励我们勇于质疑,为学问不惧权威。
  (于永生 苏小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日新月异.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短跑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由此体育游戏便出现在中学短跑教学课堂中,并
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盖茨“散尽家财”,将580亿个人资产悉数捐给其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又“退出权位”,从微软公司完全隐退。盖茨好洒脱,世人看不透的“权”、“钱”二字,他看得透,而且如《聊斋》故事中的“豁达先生”,“说走就走,岂不爽快”。  盖茨“裸捐”一事在中国引起议论纷纷,据说远比美国来得热闹。有网友叹:“盖茨的娃儿真可怜。”这倒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其实
本文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前鞭腿技术是散打比赛中极为重要的得分技术.有效地运用前鞭腿技术在实战中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前鞭腿技术的训练在散打的
踩踏技术是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之一,同时也是保障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安全的主要因素,但因现代职业骑手越发重视科技力量,导致忽略踩踏技术,因此,应针对踩踏技
期刊
a不同地方的阳光,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戈壁的阳光,穿越历史的雄浑与伟岸,你站在戈壁,你就是一颗卵石。自大与孤傲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这时,古丝绸之路如丝绸一样柔软地缠住了你的心,那些驼铃声被西风一次次地吹远,融入历史烟云;草原的阳光,辽阔得让人有些飘浮不定,马鞭挥舞的牧歌,溅落成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沙漠的阳光,有一种沧桑之感,让人追怀楼兰古国以及楼兰美女多情的眼神,那些消失的海市蜃楼,正在阳光里无声地述
在夏季的一个雨天,有媒体在公交车上做了一项“雨天穿鞋”的调查,结果是:车上10名男性乘客中,8名穿着湿漉漉的皮鞋或球鞋,两人穿着凉鞋;9名女性乘客中,8人穿着凉鞋、拖鞋,只有一人穿着皮鞋。笔者在所居住的小城雨天也曾做过目测,发现大多数女市民穿着凉鞋、拖鞋在雨中行走,而大多数男市民则“勇敢”地穿着皮鞋……  其实,雨天穿什么鞋,除了与个人喜好和习惯有关外,与工作性质也有关系,许多单位都规定,不允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