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3-0058-01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但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师由于观念、认识的影响和制约,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陷入了一些误区,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传统观念束缚了思想认识
  一些教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或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在浪费时间,故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笔者曾听一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多媒体,中看不中用,还是小黑板、粉笔用起来方便实在。”可以说,这种心态在中老年教师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有上公开课和优质课才能用到多媒体,平日的教学中根本不用多媒体,而一旦遇上公开课、示范课,不管是否必要、是否恰当,都要采用多媒体技术。
  二、过分抬高了课件的地位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制作课件,而制作课件需要准备和浏览大量的资料,往往会花去教师很多的时间,有的教师甚至将制作课件等同于备课,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忽略了备课中其他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精选高效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备课时要切实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教师不能过分抬高课件的地位,因为制作课件只是教学设计的程序之一,并不能代替备课。
  三、资料展示代替了教师讲授
  多媒体技术的快捷方便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大,知识点增多,有些教师不懂得对信息进行筛选,常常把不必要的知识也带入课堂,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但因为对很多资料难以割舍就全部粘贴、复制到课件中,使课件容量过大,最终让课堂教学变成了资料展示,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教师具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学生没有理解和学习时间,只是被动地将课件上的东西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语言品味让位于视听刺激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如在课件中插入大量声音、图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学生虽然兴味盎然地沉浸在视听享受中,却无法感知语言文字的美。这样做对学生的伤害是极大的,一方面,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课件的大量演示挤占了学生的思维时间,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思维迟钝、想象力弱化。另一方面,它限制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声音、图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也就无法全身心地品味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更谈不上深入赏析了。
  五、频繁的课件演示冲淡了师生互动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些教师忙于点击鼠标,让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心思只放在一个接一个的画面或声音上,根本无暇顾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此时,学生接受的只是视觉、听觉的冲击和刺激,他们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课堂成了单纯的消遣。
  语文教学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误区,不一而足。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不断整合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努力寻求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优势,就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沈丽琼
其他文献
摘要:班主任用爱心真诚奉献,感染和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温暖和力量,让爱心教育起着特殊的功效和不可替代的哲理作用。   关键词:学生;爱心;教育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则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班主任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班主任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或直接或潜移默化影响班里的每个学生。而这种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  
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开展课堂讨论的保证之一。    一、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Ⅱ,PFNA-Ⅱ)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10月对46例老年不稳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