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已开展了150多年的英语教育,“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现在,人们又希望通过解剖它,撬动沉重的高考改革,让它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
碎片记忆英语三十年
国人150多年的英语学习史,实际上也是一段英语改革史。就拿近30年的英语考试来说,也是一路考一路改,才形成今天这样一种考试模式。英语并非最初就作为“三大科目之一”的身份出现的。
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只有报考外语专业才需加试英语。随后,英语分数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1983年开始,英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在高考中,英语也成为与语文、数学并列的中学教育三大基本科目。1987年,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在大学中施行,大多数高校选择将四、六级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英语成为唯一一门必须从初中一直学到大学的课程。为了“不输在起跑线”,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进英语教学。
不仅是课堂,1990年代后,随着出国留学不断升温,托福、雅思成为除中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外被议论最多的考试,英语培训学校得以迅速发展。渐渐地,国内许多“超级中学”的学生更是放弃中国的高考,直接报考欧美名校。2008年,一位新加坡导演专门拍摄了纪录片《Mad about English》(为英语疯狂),记录了中国的出租车司机、退休老人为了迎接奥运会疯狂学英语的景象。
在教材方面,当年的英语教学还处在一无大纲,二无计划,三无教材的阶段,直至1978年,人教社编辑出版“文革”后的第一套教材。教材重视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结合,但被说成“哑巴英语”,改革呼声很高。
1990年代,英语教学开始强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注重交流能力的交际教学法也正是在此时开始时兴。教材也随之改变,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要属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80后”更愿意称之为“李雷、韩梅梅版教材”。
在人物设计时,编辑组专门挑了一些好念好听的名字让国外作者选。人物性格设计也中外有别,中国孩子传统些,外国孩子开放些,穿牛仔裤,平时有点小调皮。每个人物都有特点,读者一眼就能看出。
“但没敢设计特别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那时候思想还是有些保守。”教材设计组成员说。当时编写教材有几个禁区,性是其中一个,绝对不能涉及异性“情感”问题,书中的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为切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出版社还专门找人画插图,当时连角色戴不戴眼镜、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经过反复讨论。
这套教材吸取了当时被广泛认可的交际教学法,更加注重情景交际,设计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学内容。教材使用之初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与讨论,很多老教师更是感到不适应,认为无法教学,时间长了才慢慢适应了。
据估算,从1990年试推广,到停止使用,这套教材发行了至少2亿册。这样的使用量让朗文出版社的合作者格兰特甚至一度想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0年,以学校自主选用教材为方向的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在各地开始推广。人教社“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英语教材,一共有三十多种。
虽然教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外语教学方式改变却并不大。有关人员说:“毕竟是应试教育,教学只能跟着考试来,改不了多少。”
最后,让我们回到考题上来。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命题追求的目标是客观题占主流:“主观题过多,教学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客观性试题多,就可以“降低误差,实现考试的电脑化。”所以,1981年至1985年,经教育部组织进行科研规划和研讨,确定广东省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试验。1985年是中国的标准化考试年。
随后,参加标准化试验的地区均实现了机器审阅客观题,到1988年全国各地均实现了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然而,当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死记硬背,不将英语视作一门语言技能来学习的问题。对此,考试中增加了阅读理解及情景对话题目。之后随着多项选择题的加入,教学也随之改变,讲题成为最主流的授课方式。“老师都在讲解4个选项的对错,但真正的语言教学应该只学习正确的。”选择题过多的弊端被一语道破。
阅读题起到的效果也差强人意。高中英语老师们严格按照高考阅读题的长度、选材进行教学,超出范围的文章则毫不关心,这样对阅读能力不但没有好处,也使学习陷入“题海战”的泥潭。至于作文,都出现了对应模板,学生只需要参照模板写作。
如今,这样的英语考试被批评“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太多”。重新审视起来,对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客观性试题过多,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但在当时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社会发展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太高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毕竟那时候以普及学习英语的风气为主。而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按之前的标准,当然是行不通的。
英语改革箭在弦上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掌握好一门外语意味着可以出国,可以去外企工作,能够在各项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视野和活动空间会更加自由开阔……
而现实中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比如,英语课堂读课文背单词声声入耳,学生的日常表达却陷入“提笔难”“开口难”的尴尬局面。课堂不进行口语交流,而是大量的习题训练和讲解,语言课成了“讲题课”,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成了“纸上谈兵”。
同时,英语学习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很多学生不得已放弃母语学习,认为有了语言环境的便利,即使不学,汉语也差不到哪里去。面对英语热对母语教育产生的困扰,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便指出,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 另外,高考改革呼声持续了许多年,改革方案迟迟未见动静。终于,教育部在今年拟推行了相关方案,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此前,因大家的热情已被调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些地方已经是“小试牛刀”。而英语作为三大主科目中关系学生“命脉”的科目,顺理成章地被置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成为第一块“磨剑石壁”。
围绕“改还是不改”,曾有过一阵短暂的论争,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英语改革利大于弊。显然大家已经领会:英语考改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下一步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尽管改革会产生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但不能因噎废食。这种不确定因素恰恰暗示了行动的步调和节奏,并不会成为前进的阻力。目前的争议在于“如何改”。现有的改革经验主要是降低英语分值,减轻英语学科的比重,以期在教学和日常学习中为母语让出一条路。
对于教育和高考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人们都将目光放在这次英语改革中,难免会期望过高。在此必须认识到,改革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过程,我们更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目前,基于分数调整的英语改革只是一种“外部调整”,它调整的是学科关系,而不是英语学科本身存在的弊端,要想纠正这种弊端,仅靠“外部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内调”。面对“我们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真正的英语交流还是一个大难题”的责难,目前最迫切、最关键的是将教学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同样有着和中国类似的高考制度,但日本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在社会办学机构的辅助下,学校只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应试技巧的传授转交给社会办学机构负责。虽然同样是应试教育,但某种程度能保证教学的相对纯粹。但这种教育方式多大程度上具有参考性,还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但思路值得借鉴!
考试何必“一锤定音”
目前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的指挥棒,所以,较关键的改革,还应该从考试制度本身入手,这已是许多人的共识。目前考试“一锤定音”很多人都有看法,考试本身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一锤定音就像是“赌运气”,既不合理,也很难完全客观地考察学生的水平。
“十八大”闭幕后,教育部党组召开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题会议,并在2013年1月下发了《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这份教育部今年的“一号文件”除了再次提出制定颁布高考改革方案,还在综合各方呼声的情况之下,明确要研究“英语一年多考”的实施办法。
此时,我想起了美籍华人教育家黄全愈教授在《“高考”在美国》一书中介绍的美国每年举办七次“高考”的做法和理念。美国每年举办的七次“高考”,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也可以七次都参加,甚至年年都参加七次,直到不愿考为止。换言之,美国考生是可考多也可考少,全由自己决定。如果美国高中生参加了数次“高考”,他们可以选择他们所参加的不同场次的“高考”中的最高的单科成绩,来申报最好的大学。比如,元月份的数学考得好英语考不好,6月份的英语考得好数学考不好,就可以用元月份的数学成绩和6月份的英语成绩来申报大学。美国一流大学的以高分申报学校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以“争取考好,不怕考砸”的心态参加考试。这种招生政策是有理念支撑的。
这样的高考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考虑。其一,实行这种招生政策的高校相信:一定有客观原因,才会考砸;一定有这个能力,才能考好;其二,学生持“争取考好,不怕考砸”的心态参加考试,学生才会敢于发挥,勇于探索,不患得患失;第三,美国的七次“高考”的本意是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下次考不好还有再下次……因此,许多美国高中生考一两次后,发现成绩都差不多,就不考了。
不难看出,这种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学生,是考试服务于学生,而非学生受制于考试,很值得我们借鉴。一种科学的制度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的,考试制度要想科学合理,必须具有人文关怀。
英语教育,农村是旱灾区
英语考试改革被各界广泛议论,话题逐渐深入各科教学,大多数人都认为,英语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度明显比不上英语。作为语言的英语压过了母语,作为三大科目之一的英语,压过了其他学科。然而,所有的讨论中,对于农村的教学,则鲜有人关注。
如果说城市英语教学很大程度受制于高考,那么农村英语教学则完全是为高考服务的。毕竟,城市一些工薪阶层的孩子,学习英语是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农村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其实很不明确,学起来很被动。所以,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一开始学英语时,其目标和动力就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效果自然也难以相提并论。
其次,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情况比较特殊,还未涉及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这样的高度上来。当城市英语教育资源泛滥的时候,农村却陷入了硬件薄弱、信息缺、师资缺的境地,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完全是被动地跟着高考走,英语教学一直是名不副实,说白了就是讲题,做题,教学方式僵死。这导致农村学生的英语程度普遍落后于城市学生,不仅是英语,语文学科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在农村的教学中也一度陷入困境,很不利于他们的竞争。
再次,英语改革的方向,会引导教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具有时效性的方式,而新的教学方式,农村地区是否有条件实行,也还是一个问题。不得不承认,以往的高考方式及教学方式,虽然已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但兼顾了城市和农村,某种程度缓解和降低了城乡之间的种种教学落差所造成的不利。新的改革方向,是否能够产生兼顾两者的模式,依然需要考虑。
总之,基于农村与城市英语教学环境落差大的实际,英语高考改革不能“一刀切”,应该给予农村地区多一份关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是资源投入的问题,若能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使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观念有所转变,这样的改革才是我们乐见的。
英语高考之我见
xiaxin152251 ,来自西祠胡同
“在高考中降低英语分数甚至取消英语考试的做法,的确有人曾这么呼吁。但是如此一来,无形中将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数理化学习对立起来,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其实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渠道。我们的母语学习绝对不应该和英语学习对立起来。学习母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英语,是开拓眼界,和世界沟通,对广袤的世界有深入的了解。数理化的学习,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思考能力。”
惠晓年,来自西祠胡同
“我更倾向于研究生、博士阶段取消英语考试,尤其艺术类等专业,取消职称英语考试,再取消大学四级不过不给学位证的混账规定,太多人的工作跟英语没关系,却要被英语决定命运……北京是教育最发达地区,高考压力也全国最小,有本钱改变英语教学的方式,而其他省市在高考压力之下,只降低英语比重,却不转变英语教学方式,那改革的目的就没达到。”
朗月ls:
“英语改不改,怎么改,不是我的事。作为真心爱好英语的人,该怎么学还是会怎么学,只是希望课堂能提供更多自由和空间。”
(编辑 刘霜)
碎片记忆英语三十年
国人150多年的英语学习史,实际上也是一段英语改革史。就拿近30年的英语考试来说,也是一路考一路改,才形成今天这样一种考试模式。英语并非最初就作为“三大科目之一”的身份出现的。
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只有报考外语专业才需加试英语。随后,英语分数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1983年开始,英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在高考中,英语也成为与语文、数学并列的中学教育三大基本科目。1987年,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在大学中施行,大多数高校选择将四、六级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英语成为唯一一门必须从初中一直学到大学的课程。为了“不输在起跑线”,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进英语教学。
不仅是课堂,1990年代后,随着出国留学不断升温,托福、雅思成为除中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外被议论最多的考试,英语培训学校得以迅速发展。渐渐地,国内许多“超级中学”的学生更是放弃中国的高考,直接报考欧美名校。2008年,一位新加坡导演专门拍摄了纪录片《Mad about English》(为英语疯狂),记录了中国的出租车司机、退休老人为了迎接奥运会疯狂学英语的景象。
在教材方面,当年的英语教学还处在一无大纲,二无计划,三无教材的阶段,直至1978年,人教社编辑出版“文革”后的第一套教材。教材重视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结合,但被说成“哑巴英语”,改革呼声很高。
1990年代,英语教学开始强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注重交流能力的交际教学法也正是在此时开始时兴。教材也随之改变,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要属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80后”更愿意称之为“李雷、韩梅梅版教材”。
在人物设计时,编辑组专门挑了一些好念好听的名字让国外作者选。人物性格设计也中外有别,中国孩子传统些,外国孩子开放些,穿牛仔裤,平时有点小调皮。每个人物都有特点,读者一眼就能看出。
“但没敢设计特别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那时候思想还是有些保守。”教材设计组成员说。当时编写教材有几个禁区,性是其中一个,绝对不能涉及异性“情感”问题,书中的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为切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出版社还专门找人画插图,当时连角色戴不戴眼镜、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经过反复讨论。
这套教材吸取了当时被广泛认可的交际教学法,更加注重情景交际,设计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学内容。教材使用之初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与讨论,很多老教师更是感到不适应,认为无法教学,时间长了才慢慢适应了。
据估算,从1990年试推广,到停止使用,这套教材发行了至少2亿册。这样的使用量让朗文出版社的合作者格兰特甚至一度想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0年,以学校自主选用教材为方向的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在各地开始推广。人教社“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英语教材,一共有三十多种。
虽然教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外语教学方式改变却并不大。有关人员说:“毕竟是应试教育,教学只能跟着考试来,改不了多少。”
最后,让我们回到考题上来。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命题追求的目标是客观题占主流:“主观题过多,教学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客观性试题多,就可以“降低误差,实现考试的电脑化。”所以,1981年至1985年,经教育部组织进行科研规划和研讨,确定广东省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试验。1985年是中国的标准化考试年。
随后,参加标准化试验的地区均实现了机器审阅客观题,到1988年全国各地均实现了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然而,当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死记硬背,不将英语视作一门语言技能来学习的问题。对此,考试中增加了阅读理解及情景对话题目。之后随着多项选择题的加入,教学也随之改变,讲题成为最主流的授课方式。“老师都在讲解4个选项的对错,但真正的语言教学应该只学习正确的。”选择题过多的弊端被一语道破。
阅读题起到的效果也差强人意。高中英语老师们严格按照高考阅读题的长度、选材进行教学,超出范围的文章则毫不关心,这样对阅读能力不但没有好处,也使学习陷入“题海战”的泥潭。至于作文,都出现了对应模板,学生只需要参照模板写作。
如今,这样的英语考试被批评“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太多”。重新审视起来,对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客观性试题过多,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但在当时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社会发展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太高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毕竟那时候以普及学习英语的风气为主。而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按之前的标准,当然是行不通的。
英语改革箭在弦上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掌握好一门外语意味着可以出国,可以去外企工作,能够在各项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视野和活动空间会更加自由开阔……
而现实中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比如,英语课堂读课文背单词声声入耳,学生的日常表达却陷入“提笔难”“开口难”的尴尬局面。课堂不进行口语交流,而是大量的习题训练和讲解,语言课成了“讲题课”,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成了“纸上谈兵”。
同时,英语学习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很多学生不得已放弃母语学习,认为有了语言环境的便利,即使不学,汉语也差不到哪里去。面对英语热对母语教育产生的困扰,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便指出,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 另外,高考改革呼声持续了许多年,改革方案迟迟未见动静。终于,教育部在今年拟推行了相关方案,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此前,因大家的热情已被调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些地方已经是“小试牛刀”。而英语作为三大主科目中关系学生“命脉”的科目,顺理成章地被置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成为第一块“磨剑石壁”。
围绕“改还是不改”,曾有过一阵短暂的论争,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英语改革利大于弊。显然大家已经领会:英语考改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下一步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尽管改革会产生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但不能因噎废食。这种不确定因素恰恰暗示了行动的步调和节奏,并不会成为前进的阻力。目前的争议在于“如何改”。现有的改革经验主要是降低英语分值,减轻英语学科的比重,以期在教学和日常学习中为母语让出一条路。
对于教育和高考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人们都将目光放在这次英语改革中,难免会期望过高。在此必须认识到,改革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过程,我们更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目前,基于分数调整的英语改革只是一种“外部调整”,它调整的是学科关系,而不是英语学科本身存在的弊端,要想纠正这种弊端,仅靠“外部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内调”。面对“我们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真正的英语交流还是一个大难题”的责难,目前最迫切、最关键的是将教学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同样有着和中国类似的高考制度,但日本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在社会办学机构的辅助下,学校只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应试技巧的传授转交给社会办学机构负责。虽然同样是应试教育,但某种程度能保证教学的相对纯粹。但这种教育方式多大程度上具有参考性,还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但思路值得借鉴!
考试何必“一锤定音”
目前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的指挥棒,所以,较关键的改革,还应该从考试制度本身入手,这已是许多人的共识。目前考试“一锤定音”很多人都有看法,考试本身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一锤定音就像是“赌运气”,既不合理,也很难完全客观地考察学生的水平。
“十八大”闭幕后,教育部党组召开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题会议,并在2013年1月下发了《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这份教育部今年的“一号文件”除了再次提出制定颁布高考改革方案,还在综合各方呼声的情况之下,明确要研究“英语一年多考”的实施办法。
此时,我想起了美籍华人教育家黄全愈教授在《“高考”在美国》一书中介绍的美国每年举办七次“高考”的做法和理念。美国每年举办的七次“高考”,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也可以七次都参加,甚至年年都参加七次,直到不愿考为止。换言之,美国考生是可考多也可考少,全由自己决定。如果美国高中生参加了数次“高考”,他们可以选择他们所参加的不同场次的“高考”中的最高的单科成绩,来申报最好的大学。比如,元月份的数学考得好英语考不好,6月份的英语考得好数学考不好,就可以用元月份的数学成绩和6月份的英语成绩来申报大学。美国一流大学的以高分申报学校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以“争取考好,不怕考砸”的心态参加考试。这种招生政策是有理念支撑的。
这样的高考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考虑。其一,实行这种招生政策的高校相信:一定有客观原因,才会考砸;一定有这个能力,才能考好;其二,学生持“争取考好,不怕考砸”的心态参加考试,学生才会敢于发挥,勇于探索,不患得患失;第三,美国的七次“高考”的本意是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下次考不好还有再下次……因此,许多美国高中生考一两次后,发现成绩都差不多,就不考了。
不难看出,这种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学生,是考试服务于学生,而非学生受制于考试,很值得我们借鉴。一种科学的制度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的,考试制度要想科学合理,必须具有人文关怀。
英语教育,农村是旱灾区
英语考试改革被各界广泛议论,话题逐渐深入各科教学,大多数人都认为,英语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度明显比不上英语。作为语言的英语压过了母语,作为三大科目之一的英语,压过了其他学科。然而,所有的讨论中,对于农村的教学,则鲜有人关注。
如果说城市英语教学很大程度受制于高考,那么农村英语教学则完全是为高考服务的。毕竟,城市一些工薪阶层的孩子,学习英语是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农村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其实很不明确,学起来很被动。所以,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一开始学英语时,其目标和动力就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效果自然也难以相提并论。
其次,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情况比较特殊,还未涉及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这样的高度上来。当城市英语教育资源泛滥的时候,农村却陷入了硬件薄弱、信息缺、师资缺的境地,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完全是被动地跟着高考走,英语教学一直是名不副实,说白了就是讲题,做题,教学方式僵死。这导致农村学生的英语程度普遍落后于城市学生,不仅是英语,语文学科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在农村的教学中也一度陷入困境,很不利于他们的竞争。
再次,英语改革的方向,会引导教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具有时效性的方式,而新的教学方式,农村地区是否有条件实行,也还是一个问题。不得不承认,以往的高考方式及教学方式,虽然已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但兼顾了城市和农村,某种程度缓解和降低了城乡之间的种种教学落差所造成的不利。新的改革方向,是否能够产生兼顾两者的模式,依然需要考虑。
总之,基于农村与城市英语教学环境落差大的实际,英语高考改革不能“一刀切”,应该给予农村地区多一份关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是资源投入的问题,若能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使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观念有所转变,这样的改革才是我们乐见的。
英语高考之我见
xiaxin152251 ,来自西祠胡同
“在高考中降低英语分数甚至取消英语考试的做法,的确有人曾这么呼吁。但是如此一来,无形中将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数理化学习对立起来,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其实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渠道。我们的母语学习绝对不应该和英语学习对立起来。学习母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英语,是开拓眼界,和世界沟通,对广袤的世界有深入的了解。数理化的学习,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思考能力。”
惠晓年,来自西祠胡同
“我更倾向于研究生、博士阶段取消英语考试,尤其艺术类等专业,取消职称英语考试,再取消大学四级不过不给学位证的混账规定,太多人的工作跟英语没关系,却要被英语决定命运……北京是教育最发达地区,高考压力也全国最小,有本钱改变英语教学的方式,而其他省市在高考压力之下,只降低英语比重,却不转变英语教学方式,那改革的目的就没达到。”
朗月ls:
“英语改不改,怎么改,不是我的事。作为真心爱好英语的人,该怎么学还是会怎么学,只是希望课堂能提供更多自由和空间。”
(编辑 刘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