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山区农村中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举例回答,并说明这些内容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谈到孔乙己的迂腐不堪,有的谈到孔乙己是一个笑料,有的谈到孔乙己的善良、儒雅……虽没有教师的引导,但学生已经走进作品。经过阅读体味,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①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是否值得你同情?为什么?②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各执一词,发表见解。不同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而且折射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营造阅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课文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让他们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氛围等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以读为主,从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走近作者,读出“为什么写”,进一步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在体会到“朗读之妙,妙不可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强调“发现”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首先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因为学生在听这一首歌曲的同时很激动,所以自然而然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从文题入手,设计下面几个重点问题:《孤独之旅》指谁的孤独之旅?为什么?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请用具体的情节说明。杜小康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孤独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找到相应的答案,掌握课文的内容,显得轻松、有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特别是对孤独含义的理解,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语句优美且含义深刻。可见巧妙切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并且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同时也不乏德育教育,这是我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学习的创新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对文本的感知、感悟、欣赏、评价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的独特体验,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为什么”“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表述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畅谈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你争我辩,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是不错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请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几分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的;有到讲台上表演孩子们的嬉戏的;有到讲台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的。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五、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更是自我对话,使心灵受到撞击的过程。老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自我对话的平台,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升华,让学生真正变“苦学”为“乐学”。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创设情境,通过今昔罗布泊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激发他们探讨为什么昔日的罗布泊在作者眼里是仙湖?消逝后的仙湖成什么样了?是什么使得如仙胡般的罗布泊消逝了?通过品读,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
综上所述,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只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是否落实。关注教学细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从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评价三个角度,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细节,促进有效教学谈谈看法。 一、关注导入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由简捷的导语开始的;一出好戏更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就如同戏剧演出的“镇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开讲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则必然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天鹅的故事》一文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假如有出国的机会,同学们希望去哪个国家呢?理由是什么?”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希望去美国,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大学;有的希望去澳大利亚,因为那里有广袤的草原……老师顺其自然向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去俄罗斯,因为那里有一个明亮的湖泊,叫天鹅湖。这样就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本课时新授的内容。同样的篇目,另一位老师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天鹅的图片资料,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回忆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在学生吟诵《咏鹅》诗并讲述《丑小鸭》的故事后导入。这样的导入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再如在讲授《最后一片叶子》一文时,老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片真实的树叶,然后随情入境导入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引导学生在平时关注生活,既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因课而异、因生而异,抓住细节,合理设计,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两三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努力创造出一个多彩的艺术景观,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住提问细节,把握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更是生成精彩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关注课堂提问这个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提问语言要有明确指向。
课堂提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提问的语言是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学生不作声,并不是学生不愿回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老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回答曹刿作战中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却问:“你觉得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发问,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有答:“出身卑微”,有答:“勇敢”,有答:“爱家爱国”……许多学生都答不到点子上。另一位老师在提问时,把问题改为:“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问题指向就很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回答什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课堂提问语言一定要有明确指向。
2.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学生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则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天鹅的故事》时,在学生利用课堂时间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故事中哪些场面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这个问题总括性较强,涵盖了全文内容。因为有了第二问“为什么?”就使得问题具备了层次性,学生阅读能力不同,使他感动的场面就不同,而且理由有深浅的差异。由于问题有针对性、层次性,加之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很自然就得出了问题答案。这种提问,犹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增强了教学效果。
3.提出问题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如一位老师在教《最后一片叶子》课文初读这一环节时,投影显示了两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当学生还在兴趣盎然地大声朗读时,老师突然喊停,随即就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然,在没有一点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回答。因此,每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活动,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时候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
4.控制学生的回答,合理分配问题。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见解,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快作出回答,这样教师对他们的注意较多。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善于表达,他们往往不举手回答问题,或根本不敢回答,教师往往对这些学生注意较少。当然,也有学生课堂上举手次数较多,老师却视而不见,以致这些学生就干脆不举手了。这些细节虽说是小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后,必须仔细观察,顾及全体,并学会控制学生的回答,合理分配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三、注重评价细节,准确适时进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评价。一定要注意把握评价的细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之后,然后做出准确适时的评价。
1.当学生发言正确时,及时运用“鼓励评价”。
鼓励评价既能及时地将学生正确的信息、探索的成果反馈给学生,又能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得到充分肯定,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但评价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时”,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适度”,就是在一节课上,不能一味地大肆表扬或鼓励。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一概用“很好、不错、你真棒”等词概括,这样,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全面的认识,会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
2.当学生发言不够准确时,灵活运用“延时评价”。
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是很准确或缺乏逻辑的发言不做草率评价,而是适当延时,用语言提示诱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新梳理思路,经过一次或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实现再思考、再创造。例如,有些老师在学生发言不够准确时,说:“你再想想,换哪种表达的方式更为准确一些呢?”“你的思路正确,但是答案却不够准确,再想想。”等等,通过这样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出自我检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不断争辩或自我反馈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
3.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妥善运用“包容性评价”。
“包容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探索的兴趣。我们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安慰他,肯定他爱动脑筋,鼓励他再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随时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提高学习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精彩的教学细节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可能所以细节都注意到。但是,我们必须关注教学细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精心设计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真心体验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生成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举例回答,并说明这些内容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谈到孔乙己的迂腐不堪,有的谈到孔乙己是一个笑料,有的谈到孔乙己的善良、儒雅……虽没有教师的引导,但学生已经走进作品。经过阅读体味,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①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是否值得你同情?为什么?②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各执一词,发表见解。不同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而且折射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营造阅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课文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让他们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氛围等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以读为主,从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走近作者,读出“为什么写”,进一步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在体会到“朗读之妙,妙不可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强调“发现”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首先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因为学生在听这一首歌曲的同时很激动,所以自然而然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从文题入手,设计下面几个重点问题:《孤独之旅》指谁的孤独之旅?为什么?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请用具体的情节说明。杜小康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孤独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找到相应的答案,掌握课文的内容,显得轻松、有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特别是对孤独含义的理解,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语句优美且含义深刻。可见巧妙切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并且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同时也不乏德育教育,这是我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学习的创新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对文本的感知、感悟、欣赏、评价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的独特体验,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为什么”“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表述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畅谈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你争我辩,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是不错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请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几分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的;有到讲台上表演孩子们的嬉戏的;有到讲台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的。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五、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更是自我对话,使心灵受到撞击的过程。老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自我对话的平台,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升华,让学生真正变“苦学”为“乐学”。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创设情境,通过今昔罗布泊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激发他们探讨为什么昔日的罗布泊在作者眼里是仙湖?消逝后的仙湖成什么样了?是什么使得如仙胡般的罗布泊消逝了?通过品读,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
综上所述,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只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是否落实。关注教学细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从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评价三个角度,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细节,促进有效教学谈谈看法。 一、关注导入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由简捷的导语开始的;一出好戏更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就如同戏剧演出的“镇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开讲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则必然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天鹅的故事》一文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假如有出国的机会,同学们希望去哪个国家呢?理由是什么?”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希望去美国,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大学;有的希望去澳大利亚,因为那里有广袤的草原……老师顺其自然向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去俄罗斯,因为那里有一个明亮的湖泊,叫天鹅湖。这样就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本课时新授的内容。同样的篇目,另一位老师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天鹅的图片资料,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回忆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在学生吟诵《咏鹅》诗并讲述《丑小鸭》的故事后导入。这样的导入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再如在讲授《最后一片叶子》一文时,老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片真实的树叶,然后随情入境导入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引导学生在平时关注生活,既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因课而异、因生而异,抓住细节,合理设计,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两三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努力创造出一个多彩的艺术景观,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住提问细节,把握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更是生成精彩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关注课堂提问这个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提问语言要有明确指向。
课堂提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提问的语言是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学生不作声,并不是学生不愿回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老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回答曹刿作战中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却问:“你觉得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发问,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有答:“出身卑微”,有答:“勇敢”,有答:“爱家爱国”……许多学生都答不到点子上。另一位老师在提问时,把问题改为:“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问题指向就很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回答什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课堂提问语言一定要有明确指向。
2.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学生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则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天鹅的故事》时,在学生利用课堂时间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故事中哪些场面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这个问题总括性较强,涵盖了全文内容。因为有了第二问“为什么?”就使得问题具备了层次性,学生阅读能力不同,使他感动的场面就不同,而且理由有深浅的差异。由于问题有针对性、层次性,加之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很自然就得出了问题答案。这种提问,犹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增强了教学效果。
3.提出问题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如一位老师在教《最后一片叶子》课文初读这一环节时,投影显示了两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当学生还在兴趣盎然地大声朗读时,老师突然喊停,随即就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然,在没有一点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回答。因此,每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活动,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时候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
4.控制学生的回答,合理分配问题。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见解,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快作出回答,这样教师对他们的注意较多。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善于表达,他们往往不举手回答问题,或根本不敢回答,教师往往对这些学生注意较少。当然,也有学生课堂上举手次数较多,老师却视而不见,以致这些学生就干脆不举手了。这些细节虽说是小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后,必须仔细观察,顾及全体,并学会控制学生的回答,合理分配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三、注重评价细节,准确适时进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评价。一定要注意把握评价的细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之后,然后做出准确适时的评价。
1.当学生发言正确时,及时运用“鼓励评价”。
鼓励评价既能及时地将学生正确的信息、探索的成果反馈给学生,又能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得到充分肯定,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但评价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时”,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适度”,就是在一节课上,不能一味地大肆表扬或鼓励。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一概用“很好、不错、你真棒”等词概括,这样,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全面的认识,会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
2.当学生发言不够准确时,灵活运用“延时评价”。
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是很准确或缺乏逻辑的发言不做草率评价,而是适当延时,用语言提示诱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新梳理思路,经过一次或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实现再思考、再创造。例如,有些老师在学生发言不够准确时,说:“你再想想,换哪种表达的方式更为准确一些呢?”“你的思路正确,但是答案却不够准确,再想想。”等等,通过这样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出自我检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不断争辩或自我反馈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
3.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妥善运用“包容性评价”。
“包容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探索的兴趣。我们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安慰他,肯定他爱动脑筋,鼓励他再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随时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提高学习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精彩的教学细节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可能所以细节都注意到。但是,我们必须关注教学细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精心设计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真心体验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生成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