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真能“送来”好老师吗?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开学,从此便入江湖。”开学第一天,天津一位家长在朋友圈晒出孩子的背影,配上如此评论。
  话中深意自现,学校无疑是大社会的小缩影,酸甜苦辣、人情世故,多多少少会映射其中。在孩子踏进社会的第一个脚印里,写满了家长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孩子能像在家一样被优待、受瞩目;他们更担心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怠慢”,而让孩子受了委屈、待遇不如人。为了帮助孩子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老师那里博好感、求关注。
  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能否获得老师的关注,确实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力求在老师那里博好感、求关注,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很多“关注”并不是“求”来的。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老师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应该以诚相待。真诚沟通,老师自然会对孩子“青眼有加”,这才是“关注”之道。以利相交,难以持久。“求”来的“关注”,不仅效果有限,更会让教育变味。
  一言以蔽之,花式“求关注”太Low了。
  这应当是独特社会氛围下的从众心理所致:当看到或听说有家长给教师送礼时,总会有不少家长担心自己不送会导致孩子受到不平等对待,从而竞相效仿。
  其实,只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便不难破解这一心理——教师从家长那里最需要得到的是精神鼓励而绝非物质奖励。
  如果是一个见钱眼开的教师,即便是得到他(她)的格外关照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教师,对孩子关照的越多就越容易将孩子引向歧路,还不如少受影响、自求多福,不仅毫无送礼的必要,送得多了相反还会进一步诱发教师的阴暗心理,导致恶性循环。
  如果是一个追求精神鼓励的教师,送礼更加没有必要。因为,他(她)并不会以有没有礼物而改变对孩子的施教方式。
  相反,如果因却之不恭而勉强收下礼物,还会让他们内心颇为纠结,甚至会影响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师道尊严,彼此之间从此失去了信任,进而不利于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岂不是适得其反?
  在市場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家长的经济意识非常强,甚至将原本纯洁的教育也看作一种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家长心中自然会打起小九九,一人“始作俑”,旁人自然免不了跟风而上。
  但倘若任其发展,最终大家都裹挟其中,全成了受害者,岂不哀哉!
  教师是用心燃烧的人,寻求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实乃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此而触发的学生从内心流露出来的真挚话语,哪怕是片言只语或者只是一个眼神,便是对教师的无上褒奖,所谓“金碑银碑不如学生的口碑”,即指此也。
  一言以蔽之,打从心底里体谅、尊敬老师,认真配合老师的工作,发自内心地感谢老师,这比任何花式“求关注”都有效果。
  正所谓:学校毕竟不是江湖,家长何以如此“多焦”?
其他文献
暑假正式启动,对老师们来说,是一学期忙碌后的放松,却也是一段自制力的考验。是放任自己每天睡到自然醒,游戏打到手抽筋,还是好好利用这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充好电,为下一学期的战役做好充分准备?7月在湖南益阳发起“寻找中国好老师”行动时,我与一位老师聊起暑假安排。她从当年中师毕业,到现在成为市里重点小学的副校长,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她始终保持最青春、有激情的工作状态。问起秘诀,她坦言,始终给自己制定长、短
当了十一年乡村代课老师的梁红霞,现在每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说起来,工资倒是“翻了几倍”,毕竟十一年前刚入职时,薪水只有300元一个月。  然而,收入却从来不在梁红霞的考虑范围中。2007年大学毕业时,她去到北京工作,朝九晚五,每个月领着两千多元的薪水,轻松又自在。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被等车时偶然看到的一则海报打破了:一个穿着脏兮兮衣服的小女孩坐在村口,眼神凝视前方,等自己的父母回家。海报上面赫
时常有家长发来短信,要求我给孩子多布置些作业,假日里没有作业,孩子会无所事事。  看后,我无语,但是很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我依然坚持着我的观点:读书是孩子最好的作业!  因此,假日前,我常给孩子们布置只有一句话的作业,即多读书,多多益善,如果有了感想就及时写下来,字数多少不限,上课后全班交流。  仅此而已,不知家长满意否?但是,孩子们欢呼雀妖,让我倍感欣慰和放心。  一部好书就是一个非凡的梦想,让
听说一期一推荐不够看?智库悦读重磅升级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邀请热爱阅读的智库会员每期为读者推荐个人当月最爱图书top3!其中,需至少包含一本教育类图书推荐。凡个人荐书在“好老师智库”官方微信平台获得超过52个赞的老师,还将额外获得“好老师智库荐书官”的荣誉证书!  《爱弥儿》  作 者:(法)让-雅克·卢梭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会谈论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召开发布会,共同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报告显示,有二至三成学生表示家长在亲子沟通的某些方面表现不佳。25.1%的四年級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突然袭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14亿人守望相助、坚韧奉献,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大环境下,我国也成为2020年经济正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如今,我们已经迎来2021年,
2017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五名未成年女生判处有期徒刑。在该年2月的一天,这五名女生无故殴打辱骂其他两名女同学,甚至将一名女生衣服强行脱光进行羞辱。他们还把欺凌过程拍摄了视频随后在网上传播。经鉴定,被欺凌的同学受轻微伤,其中一人因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导致长期无法正常生活。  校园欺凌近几年开始被频繁报道,面对不断升级的校园欺凌,一句“他们还是孩子 ”真的就能解决一切?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来
王俊霞  女,1975年6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教于滹沱学校(现更名为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高新区第二中学、高新区东马沟小学,现任东马沟小学校长。洛阳市小学语文、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高新区赵莲芝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洛阳市优秀班主任,区级先进工作者,全国新教育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开拓者,高新区《新父母体验特色课程》研发者。  朱永新曾说,
青春、阳光是我们对向毅的第一印象。2014年才走出学校的他,真真正正是个年轻的教师。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什么行业,挑战、改变都是他们的代名词。对于学校的改变,他笑着告诉我们:“我是永远希望学校不断变化,并且不断变好的。如果仅仅是每个老师干好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年后,我们仍然是现在这个样子,想想都觉得是个恐怖的事情。”  “管理更完备,凝聚力更强。”向毅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他心中的改变。
从教五年,带着一届孩子从二年级走到六年级,让我也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日子,因为有了温度,却是那么地让我刻骨铭心。因为教育,我们师生相遇、相识、相知、相伴。让每一间看似普通的教室,充满故事、涨满幸福;让每一个生命因为相知、相惜,充满感动、溢满神奇;让每一种事物因为我们师生的相遇而充满意义。让每个日子都充盈着幸福与甜蜜。这就是我的教育生活!  2013年10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