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的冲泡》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程《中华茶艺》选用的是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类规划教材。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善化社会、文化世界。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单元八《茉莉花茶的品饮与鉴赏》中的任务二《茉莉花茶的冲泡》这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对茉莉花茶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在冲泡与品饮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身心的陶冶,更重要的是感悟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我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处理,降低了操作难度,便于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优势:该年龄段的学生热衷于网络信息的使用,喜爱表现自己,对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充满憧憬,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胜任体面的工作,赢得家长的赞赏。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茉莉花茶基础知识和茶具之后安排的,学生对茉莉花茶的茶性及器具都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喜爱品饮,享受切磋茶技带来的满足感。
  劣势:青春期的学生时常感到困惑与迷茫,有畏难心理,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和逃避,不知生活和学习的意义何在,人也有些浮躁。因此,如何让学生乐在学中、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让其在课堂上对茉莉花茶有充分体验,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是本节课的设计出发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方法,依据大纲,结合学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茉莉花茶的冲泡步骤,能运用正确的手法冲泡茉莉花茶。
  过程与方法目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品饮,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冲泡和品饮茉莉花茶,疏解学生心中的烦闷和压力,培养 “廉、和、仁、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课程教学重点是知识与技能整合——掌握茉莉花茶的冲泡步骤,并能按正确手法冲泡。
  教学重点依据所学内容而定,课程主要讲授茉莉花茶的冲泡步骤。通过教师演示、视频播放、小组练习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部分知识,解决教学重点。
  本次课程教学难点为:知识与情感整合——缓解学生压力,培养学生“廉、和、仁、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并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利用悠扬的音乐、温和的话语,创设轻松、祥和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冲泡、品饮感知茶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为两组,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将微课、信息页和课前自测题推送给学生。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茉莉花茶冲泡的微课和信息页,完成自测题。教学平台自动打分并将总体成绩反馈到教师端后台。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学习,更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引用翻转课堂的设计概念,学生课前预习茉莉花茶冲泡方法,课上以学生的练习、活动为主。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对学生的预习效果的即时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状况,在课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创设情景、引出任务(1分钟)
  家人从茶馆买回来的茉莉花茶,开汤冲泡后,感觉没有茶艺馆冲泡的好喝,茶是相同的茶,水也是用的相同水,造成滋味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出本课任务,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明确任务(2分钟)
  1、小组讨论:
  小组学生讨论造成滋味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要求:运用正确的手法冲泡茉莉花茶
  设计意图:教师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有初步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小组讨论,明确任务要求。
  (四)讲练结合、实施任务(4分钟)
  教学环节一:讲授新知,演示操作
  教师演示并讲解冲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二:小组练习、完成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按照正确的行茶手法进行冲泡练习。学生可根据学习页和“蓝墨云班课”里教师发布的微课,进行小组练习,完成任务;教师将巡回指导,个别示范,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解理论知识并加以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巡回指导,个别示范,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五)展示评价、检验任务(2分钟)
  小组展示: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评价: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最后教师对三组学生展示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学习后,进行上台展示,通过自评、互评等,教师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体验到了努力就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1分钟)
  1.总结提升,主题升华
  由学生总结知识要点,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从学生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补缺。教师主题升华,意在让学生在学习茶的过程中,领略茶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廉、和、仁、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2.布置作业
  回家后为父母冲泡一杯孝心茶,并将视频、图片或感悟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也可分享到“朋友圈”“抖音”等公共平台上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教师画出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本课所学。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为父母冲泡一杯孝心茶,将视频、图片、感悟等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或“朋友圈”“抖音”等公共平台上,大家相互交流、鼓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体验剪纸的快乐,感受拜年时热闹的场景。  2、能够用下基线或上基线的连接方法进行画面布局。  3、通过观察拜年时的不同动作,剪出外部轮廓和表情。  活动重点:能够用下基线或上基线的连接方法进行画面布局。  活动难点:剪出人物拜年时的不同动作和表情。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拜年的经验;  物质准备:视频、照片、剪刀、纸、胶棒、垃圾桶、抹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
期刊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題班会课)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论学习生活,做人或处世,他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老师们都知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难,可大家不知道培智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普通学生难上千万倍。培智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如流口水、吐口水、多动、重复、敲打东西、乱丢、乱画、随地大小便、情绪难控制、打人等。面对这些培
期刊
根据上教版中学劳动技术六年级第五单元“缝制成型”单元中的“卡套的设计与制作”要求,“缝制成型”单元共分为布艺基础、沙包制作、卡套的设计与制作、挂件的设计与制作4个小单元。其中“卡套的设计与制作”单元学习内容由“卡套的设计“与“卡套的制作”两部分组成,共分为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第1课时学生了解不织布的特性与用途,认识卡套结构,绘制卡套各部件草图和裁剪草图,并对草图加以优化。第2课时根据卡套设计
期刊
一、学生综合情况分析  1.自然情况  万行(化名),男,出生于2010年1月,患有严重孤独症。具有严重刻板行为,无语言交流迹象,有严重焦虑,对陌生环境极为恐惧。结合该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发展需求,对其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2.家庭情况  万行是家里的长子,父母离异,由其母亲抚养,家庭人员有其继父、同母异父的弟弟、祖母。其母亲长期外出务工,平时周末回家由其继父照看。根据了解,病因可能是
期刊
摘要: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概念及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学生理解数学本质的基本活动。本文以初中数学《变量与函数》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函数模型,并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通过具体行为表征实现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课堂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创设有效情境、问题驱动、抽取筛选、属性归类、明确常量和变量;引导学生关注“变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能正确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
期刊
适宜年龄班:小班  主题活动由来:  天阅园来了小客人。是谁呀?是两只可爱的小兔子,为什么会有小可客人来呢?原来是新的学期开始了,小二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彭彭。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有些分离焦虑,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们知道孩子家里养了一只大兔子,孩子非常喜欢,于是小二班也准备了两只小兔子,希望能够陪伴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自从小兔子来了以后,它就牵动了小朋友的心。小兔子的主题活动开始了!  主题活
期刊
摘要: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部编版新教材的推行,为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强化学术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越来越被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新的观念与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从前语文教学中知识点杂乱、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以新课标
期刊
一、教材分析  《剪羊毛》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澳大利亚广为流传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皮袄”来形容了工人们剪下来的羊毛,富于想像,很有童趣;歌曲为2/4拍子、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1乐句中前三句乐段的节奏基本一致,附点八分音符贯穿其中,句未都以X.X|X0这一节奏收尾,第四乐句从高音"2"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到“1”,表达了对劳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