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是准确地理解所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很多因素阻碍理解,要想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问题就应该了解造成障碍的原因。本文拟从英语的基本单位词及句入手,寻找引起理解障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理解 障碍 词 句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的国际化发展,跨文化交际在时刻进行中,学习英语也成为一种时尚。可是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接收到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文化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交际方式的不同、信息结构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不同,等等。本文试从词和句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几个主要障碍问题,探讨提高理解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对词的理解障碍问题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明确地理解词义,势必造成交际失误。阻碍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词义的因素有很多。
1.词性变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了许多新事物;语言也随之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汇。但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无数的词来表达不断出现的新事物,“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语中采用了五种方法解决这个矛盾: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它们都会导致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其中,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词性变换(class shift)是最容易导致理解障碍问题的,因为词性变换会改变——甚至完全改变词义。例如在以下三个句子中fast的词性与词义变化:
John sure drives fast.It makes me nevous!(副词,修饰drive,理解为:很快地)
Sandra is a really fast learner.(形容词,修饰learner,理解为:快的)
I’m going to fast today;I won’t eat anything until tomorrow.(动词,理解为:绝食)
当fast做动词时就很容易产生理解障碍,尤其是假如没有后半句的解释。再如:
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sound.(名词,理解为:声音)
The driver sounded his horn.(动词,理解为:按响)
The doctor says I have a sound constitution.(形容词,修饰constitution,理解为:健康的)
He sleeps sound every night.(副词,修饰sleep,理解为:熟睡)
2.词的蕴涵意义
词的意义包括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指称意义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陆国强,1999),在跨文化交际中,词的指称意义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问题,因为它是人们在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根据《牛津简明英语语言词典》的解释:蕴涵意义指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意义,是词语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词的蕴涵意义受到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相同的词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含有不同的意义,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理解障碍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颜色词。
以“红(red)、黑(black)、白(white)”为例。中国是个崇尚红,轻黑忌白的国家。红色是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追求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赐予它吉祥、喜庆的涵义。许多与红有关的词都表达出一种欢喜、积极、正义的意义,如:红娘、红火、红人、分红等。黑色人们认为它只会带给人悲痛与哀伤,象征着不祥、奸恶、阴险、非法等含义,如:黑暗、黑社会、黑名单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的体现。白色,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凶兆、失败、愚蠢等,如:白喜事、白费力、白痴、白眼狼、白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常把red与“火、血”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英语中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危险、紧张等,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等。“black”在西方文化中大多也是表达贬义,象征意义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圣经里,黑色象征着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如:black Friday(不幸的星期五),blackguard(恶棍)等。“white”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幸福、美丽、善良等,如:a white day(白色的日子,即吉日),white moments of life(人生白时,转义为人生最得意之时)等。
二、对句的理解障碍问题
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所处民族的历史、生态、宗教、民俗等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具有民族性。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人的思维是依靠语言表达出来,即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或载体。正是思维的民族性造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问题。
1.思维方式影响句子结构
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性;而东方人长于整体性,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西方人采用焦点视思维方式,而东方人采用散点视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也有人形容英语的句子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汉语句子结构犹如“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英语句子一般多为长句,以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为中心,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句子组织严密,句法功能明显;汉语一般多为短句,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句子松散,句法功能不明显。例如:“What I saw that day in Madrid was 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 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ured teams was shamefully deteated in early rounds.”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无论语序、断句的方式和地方还是各信息点之间的连接方式都不相同。
2.思维方式影响句子的表达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肯定、否定及双重否定表肯定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英语为肯定时,汉语思维模式下的信息接收者会首先考虑肯定表达,反之亦然。事实上,有时候英语的肯定形式所表达的是汉语的否定意义,或者英语的否定形式所表达的是汉语的肯定意义。这也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句子理解产生障碍。如:He is the last man I want to marry.句中没有否定词,也没有表否定意义的词,可是相对应的中文意思是“我决不嫁给他”,而假如理解成“他是最后一个我想嫁的人”就错了。在回答问题“Don’t you want to have a try?”时,回答“No,I don’t.”时是表示“是的,我不想。”而回答“Yes,I do.”时表示“不,我想。”在这种语境下,如果把“No,I don’t.”理解成“不,我想。”把“Yes,I do.”理解成“是的,我不想。”就把说话者的意思完全理解反了,势必造成交际失败。
三、结语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许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理解障碍的因素,如语境、习惯表达、风俗、语音语调、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等。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如何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顺利、更准确地理解,或者说传达和接收信息呢?根据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笔者拟就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1.扩大词汇量,构建词汇网。
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构建词汇网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在记忆一个英语单词时能同时了解并记住与之相关的其他词性及形式。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也能让储存在大脑中的词汇信息有序完整而且缜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有效、快速地调动这些信息。
2.扩大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
学习英语只学语音、词汇、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学习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能全面地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觉得冲突误解不断,障碍重重。
3.调整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
思维方式是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理解障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及交际方式。
总之,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8.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作者系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理解 障碍 词 句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的国际化发展,跨文化交际在时刻进行中,学习英语也成为一种时尚。可是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所接收到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文化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交际方式的不同、信息结构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不同,等等。本文试从词和句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几个主要障碍问题,探讨提高理解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对词的理解障碍问题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明确地理解词义,势必造成交际失误。阻碍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词义的因素有很多。
1.词性变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了许多新事物;语言也随之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汇。但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无数的词来表达不断出现的新事物,“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语中采用了五种方法解决这个矛盾: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性变换和俗词源。它们都会导致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其中,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词性变换(class shift)是最容易导致理解障碍问题的,因为词性变换会改变——甚至完全改变词义。例如在以下三个句子中fast的词性与词义变化:
John sure drives fast.It makes me nevous!(副词,修饰drive,理解为:很快地)
Sandra is a really fast learner.(形容词,修饰learner,理解为:快的)
I’m going to fast today;I won’t eat anything until tomorrow.(动词,理解为:绝食)
当fast做动词时就很容易产生理解障碍,尤其是假如没有后半句的解释。再如:
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sound.(名词,理解为:声音)
The driver sounded his horn.(动词,理解为:按响)
The doctor says I have a sound constitution.(形容词,修饰constitution,理解为:健康的)
He sleeps sound every night.(副词,修饰sleep,理解为:熟睡)
2.词的蕴涵意义
词的意义包括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指称意义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陆国强,1999),在跨文化交际中,词的指称意义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问题,因为它是人们在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根据《牛津简明英语语言词典》的解释:蕴涵意义指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意义,是词语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词的蕴涵意义受到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相同的词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含有不同的意义,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理解障碍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颜色词。
以“红(red)、黑(black)、白(white)”为例。中国是个崇尚红,轻黑忌白的国家。红色是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追求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赐予它吉祥、喜庆的涵义。许多与红有关的词都表达出一种欢喜、积极、正义的意义,如:红娘、红火、红人、分红等。黑色人们认为它只会带给人悲痛与哀伤,象征着不祥、奸恶、阴险、非法等含义,如:黑暗、黑社会、黑名单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的体现。白色,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凶兆、失败、愚蠢等,如:白喜事、白费力、白痴、白眼狼、白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常把red与“火、血”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英语中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危险、紧张等,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等。“black”在西方文化中大多也是表达贬义,象征意义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圣经里,黑色象征着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如:black Friday(不幸的星期五),blackguard(恶棍)等。“white”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幸福、美丽、善良等,如:a white day(白色的日子,即吉日),white moments of life(人生白时,转义为人生最得意之时)等。
二、对句的理解障碍问题
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所处民族的历史、生态、宗教、民俗等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具有民族性。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人的思维是依靠语言表达出来,即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或载体。正是思维的民族性造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问题。
1.思维方式影响句子结构
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性;而东方人长于整体性,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西方人采用焦点视思维方式,而东方人采用散点视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也有人形容英语的句子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汉语句子结构犹如“长江流水,后浪推前浪”。英语句子一般多为长句,以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为中心,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句子组织严密,句法功能明显;汉语一般多为短句,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句子松散,句法功能不明显。例如:“What I saw that day in Madrid was 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 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ured teams was shamefully deteated in early rounds.”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无论语序、断句的方式和地方还是各信息点之间的连接方式都不相同。
2.思维方式影响句子的表达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肯定、否定及双重否定表肯定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英语为肯定时,汉语思维模式下的信息接收者会首先考虑肯定表达,反之亦然。事实上,有时候英语的肯定形式所表达的是汉语的否定意义,或者英语的否定形式所表达的是汉语的肯定意义。这也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句子理解产生障碍。如:He is the last man I want to marry.句中没有否定词,也没有表否定意义的词,可是相对应的中文意思是“我决不嫁给他”,而假如理解成“他是最后一个我想嫁的人”就错了。在回答问题“Don’t you want to have a try?”时,回答“No,I don’t.”时是表示“是的,我不想。”而回答“Yes,I do.”时表示“不,我想。”在这种语境下,如果把“No,I don’t.”理解成“不,我想。”把“Yes,I do.”理解成“是的,我不想。”就把说话者的意思完全理解反了,势必造成交际失败。
三、结语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许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理解障碍的因素,如语境、习惯表达、风俗、语音语调、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等。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如何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顺利、更准确地理解,或者说传达和接收信息呢?根据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笔者拟就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1.扩大词汇量,构建词汇网。
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构建词汇网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在记忆一个英语单词时能同时了解并记住与之相关的其他词性及形式。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也能让储存在大脑中的词汇信息有序完整而且缜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有效、快速地调动这些信息。
2.扩大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
学习英语只学语音、词汇、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学习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能全面地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觉得冲突误解不断,障碍重重。
3.调整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
思维方式是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理解障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及交际方式。
总之,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8.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作者系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