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灵魂与真实的人生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234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优雅细腻的文笔描写主人公简·爱这个善良、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艰辛,受尽磨难,但她性格倔强,勇于追求幸福平等的生活。小說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文学表现形态,引人入胜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在这两种形态的结合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关键词:《简·爱》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局限性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强的小说,作者赋予了女主人公简·爱与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身世背景,她们都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贫家女,都在寄宿学校上过学,都毕业后自食其力在别人家里做家庭教师,又都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人们评价这部书时说:“这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平生的写照。”这部小说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可以说是一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
  一、夏洛蒂·勃朗特的个人经历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这个时期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而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矛盾也已经逐渐转化成为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矛盾对抗。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思想意识。
  哈斯特·比约克从夏洛蒂的书信与作品中分析发现,她在《简·爱》和其他几部小说中提出了十分现实的工人问题与妇女问题。而帕特里·汤姆森则认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在妇女婚姻上力图挣脱封建桎梏与清教束缚对夏洛蒂的思想有着解放性的作用。在社会地位上,夏洛蒂所处的英国小资产阶级,在过去曾经是最稳定的阶级,而现在已经成为最不稳定的阶级。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双重丧失,让小资产阶级处于贫困潦倒的境地。作为一名家庭教师的夏洛蒂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她在给女友埃伦·纳西的信中写道:“我比任何时候看得更清楚,私人教师除了在她该干的劳累活之外,是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正是夏洛蒂对于家庭教师所代表着的小资产阶级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气愤与反抗,让她写下了《简·爱》这部作品。
  夏洛蒂在给妹妹的信中说道:“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同样的貌不惊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却要比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简·爱那种与生俱来的反抗性让她成为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在个人生活上,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是一名牧师,思想保守,对孩子的教育尤其严厉。西蒙德波伏娃认为,妇女的命运是由教育决定的。在父亲的教育下,夏洛蒂接受了女性贤良、奉献、温存、体贴的要求。为了父亲的眼疾,她放弃置办学校,直至父亲康复,这可以看出她的贤良和孝顺,而这种思想,就反映在了简·爱性格顺从性的一面中,对真实生活的描写也是这部小说中现实主义的体现。另外,由于家境原因,她的母亲和大姐、二姐早逝,父亲因身体不好而很少过问家事,家里的众多事务都由她操持。诸多的事务缠身,被迫处事待人,使得作者心中有与传统习俗和道德妥协的一面。为了生活,简·爱始终不可能与《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一样不羁与热烈奔放,简·爱的顾忌太多,责任也太多,因此,也更为现实。
  不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夏洛蒂个人的生活经历,她都不可能对这样的社会状况熟视无睹,“我悟出一个道理,无论是妇女,或是工人,当忍耐达到最大限度,勤奋达到最高程度时,当二者遇到挫折,痛苦与包围占上风时,受难者就自由了,他就有权利向上帝发出求援的尖锐呼声,如果凭借那样的呼声,他可以指望得到援救的话”。对于社会的反思,对于自己作为女家庭教师贫困生活的痛心,令她对于妇女的权利与社会地位极其敏感,而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上,夏洛蒂又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拥有着美好的想象,对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意与激情。
  二、《简·爱》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灵魂
  《简·爱》中一共集中描写了四个地方——舅妈家、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府和圣约翰家,每一处都十分贴近现实。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正如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说:“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简·爱出生不久父母就因病去世,于是便住在尖酸刻薄又无情的舅妈家,常遭受欺凌,得不到该有的尊重和爱,这让她没有一刻不想逃离。这里的一切情感都十分真实,就是一种对于生活真实的描写。
  而在简·爱十岁时,舅妈把她送到洛伍德学校,这是慈善学校,也是孤儿院。学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那里生活条件恶劣到一般人不能忍受,而夏洛蒂本人也曾经在寄宿学校上学。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是一个满口讲着仁义道德, 宣扬惩罚肉体以挽救灵魂的伪君子。他不愿意让自己学校的学生们收到一丝的好处,认为她们都是有罪之身,难以调教。当他发现海伦天生的卷发时,他的眼睛“眨巴了一下,仿佛看到了什么缭乱或惊扰他眸子的东西似的”,他不仅惊吓得结结巴巴,还气得手打哆嗦。夏洛蒂逼真地描绘了这位校长的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先生看到卷发时的诧异与愤怒,其实揭露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虚假的伪君子形象。
  在对于爱情的追求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上,《简·爱》又具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是以夸张、变异的艺术形象和富有想象性的表现形态,借助理想化的方式与途径来表达情感、愿望与人生追求的一种文学类型。浪漫主义关注个人的真实情感,有着个性化、抒情性与主观性。在最经典的一段话中:“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感情吗?你错了!我的灵魂和我的心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穿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简·爱虽然相貌平平,但是却坚强倔强,敢于热烈追求平等与爱情,具有浪漫主义主人公的特征。简·爱的反抗性在小说中也格外明显,她反抗校长,离开罗切斯特,拒绝圣约翰的求婚都是一种对于自我内心的坚守与追求。她不会违背内心的呼唤,我们可以从她的语言和行为中看到她的反抗性格。简·爱的反抗表现在她不会一味地服从人为或命运的安排,她一直在拒绝那些看似舒适与安逸的生活,而是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符合自己本心的生活。   小说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还体现在情节与环境的描写与设置上,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桑菲尔德府的环境与现实生活中极少存在的疯女人的形象也富有很强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19世纪的法国诗人蒙泰说:“《简·爱》的副标题应该叫作‘夏洛蒂的平生’,《维莱特》的副标题应该叫‘夏洛蒂的真实平生’。其实无论是《简·爱》还是《维莱特》,‘诗意’与‘真实’都是并存的。”
  三、《简·爱》的局限性
  19世纪的英国文学,其主流是以狄更斯和萨克雷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他们代表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罪恶与腐败,作了揭露和批判。
  作为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是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同时也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但是,虽然勃朗特姐妹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已经超过了这些主流的作家,不过其实她们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关注更多的是自我,而不是这一个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勃朗特的作品中,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存在較少,很多书本的主人公如《简·爱》中的简·爱,《维莱特》中的露西·斯诺都只是夏洛蒂·勃朗特自己的生活写照,而桑菲尔德府和维莱特城也都只是女主人公所生活的一片狭小空间。有人将其称为“主观的现实主义”或是“内向的现实主义”。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经验是胚胎,想象是催化剂,所以她的作品并不是像一般的现实主义那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与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在她们抒情化的情感描写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美与人情美。《简·爱》创造了一种浪漫、恐怖的气氛,但不脱离中产阶级的背景。《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道:“夏洛蒂的烂漫主义色彩和讽刺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在一个世纪中几乎成为所有女性小说家的写作典范。她通过一个敏感的儿童或中年妇女的观察来讲述故事,她的抒情风格,她从一个女人的立场来描写爱情,这些便是夏洛蒂在文学创作中的成果创新。”
  在这部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互交织、相映成趣,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化、抒情化、理想化,使它在现实主义的灵魂之中含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
  浪漫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并不是相对立的,有时也会是它不可分离的品质。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表现出了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与追寻,令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于她的作品之中,使得这一部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2] 冯茜.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宋兆霖.石楠荒原上的两朵奇葩[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作 者:钟今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方法,对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凯蒂个人历程的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恶魔”“天使”及“完美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凯蒂形象的变化,论述她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如何一步步摆脱男性主义的桎梏,开始觉醒。  关键词:《面纱》 女性主义 恶魔 天使 完美女性  W.S.毛姆(1874—1965)是一位雅俗共赏的英国作家。从1897年发表
乡友宁志荣先生的《薛传》终于将要出版发行了,这个“怀胎”将近两年的“孩子”我是望眼欲穿地期待着。它不仅是我们家乡里望或者万荣的一件文化雅事,更是山西文坛的一件盛事,因为它是被列入山西作协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出版工程计划的一件大事。我知道“怀胎”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她的“出生”就赋予了更加特殊的意义。  作者用串珍珠以成珠宝项链的手法,以薛各个时期的诗词、楹联以及理学思想为珠,手持金丝,辛勤撺掇,完整地记
摘 要:心理语境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概念,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方向,对言语交际也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试图通过明确语境环境下心理语境的定义和内容,同时运用矛盾修饰法心理语境,对文学作品《围城》的语言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心理语境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心理语境对艺术表现力的推动作用。此外,本文透过对《围城》心理语境营造的探析,建立心理语境与文学的关系,以期为心理语境概念的理解提供新的角度
【热点点击】  100年前,中国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外部,饱受世界列强的欺辱蹂躏;内部,旧民主主义革命迎来的是换汤不换药的社会现实——专制畅行,腐败横生,战乱频仍……中国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长夜难明赤县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五四爱国青年将“德先生”“赛先生”请进中国,当南湖红船上一个个甘愿以身许国的志士将世界上最先进的
半冬眠和深度冬眠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約45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进程中,地球上的气候经历着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通常都在百万年以上),气温就会急剧下降,进入一段漫长的极寒时期,科学界称之为冰河期。   第四纪冰河期是距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次冰河期,著名的迪士尼电影《冰河世纪》就是以这个时期为背景的。此后,地球经历了多次小冰期和间冰期。在间冰期内,地球气温暖和舒适,各种动植物繁衍
摘 要:施蛰存的短篇小说《石秀》是对历史经典《水浒传》中石秀人物故事的一次重塑,更侧重对石秀言行进行心理分析。《水浒传》中的石秀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而施蛰存笔下的石秀则是一个用“假道义”掩盖自己畸形心理的变态杀人狂。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畸形心理 精神分析  《水浒传》中的石秀练就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外号“拼命三郎”,在蓟州街头因打抱不平与杨雄结拜为兄弟,施耐庵极力塑造的是一个正派的
摘 要:当社会生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心”之后,“边地”似乎就是一个与“中心”相对应的地域概念了,就文学创作领域而言,如果仅仅是从字面意思来分析的话,那么,所谓的“边地”书写无非就是一种取材于边远地区的书写,远离生活中心、淡化时代感的书写。然而,“边地书写”的文学作品并非都是一个类型,尤其在主题表达方面更是各不相同。雪漠的小说取材于中国的西部农村,小说所描写、反映的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生活
摘 要:孤独感的表达一直被认为是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重要思想主题。本文主要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探求文中的孤独主题。通过对文中四位女性人物(曹青娥、吴香香、章楚红、庞丽娜)的命运分析,笔者认为就孤独感而言,女性人物承担的精神负累,比男性更多更重;她们对精神知己的探求,也显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知己 女性人物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人民文学》在2009年刊载了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
摘 要:《西厢记》是元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其开篇的楔子更是王实甫写作功力的集中体现。本文拟从开篇楔子在引出人物、奠定基调和交代地点事由方面的内容结构作用,以及在语言、情节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探究《西厢记》开篇楔子的艺术价值,以为借鉴。  关键词:《西厢记》 王实甫 楔子  王实甫的杂剧剧本《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描写了崔张的爱情故事,对后来以
摘 要:现代语境下,文学的知识分析日益取代着诗意的整体理解,本文力图将文学还原,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仅从文学作为精神存在的视阈来透视文学的本体构成,也就是通过文学回归文化的策略来重新阐释文学的意义,这种经过再阐释的文学由于濡染了文化的最高属性,便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获得了更为本真的生存价值。  关键词:文学 文化 存在 意向性 美 爱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说:一个智慧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提供见证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