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梦即蜃楼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主人公马骥人生经历的梳理分析,探讨了在权力、财富、爱情的追逐过程中,蒲松龄“世情如鬼”的深切体验,揭示了作家在对抗苦难命运时遭遇的人生幻灭,为《聊斋志异》具体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幻灭意識 心路探析 文化特质
  生活的坎坷、科场的淹蹇、创作的艰辛,无疑成为一道道附加在蒲松龄身上的枷锁,如何在这苦难的人生中获得解脱?一直是作家在《聊斋志异》创作中追寻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来,《罗刹海市》是一篇值得关注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作家对抗命运的灵魂脉动,感知到作品展现的人生追求与幻灭,品味出蕴含其中的人生况味。
  一、皮相之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一)世俗人生的选择 男主人公马骥出身于生活优越的商人家庭,加之其“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①,自然就有一种风流气韵。当读者逐渐沉入作品所展现的皮相之美时,一个巧妙的情节设置将我们从幻想中唤醒:马生的父亲年老归家,不再经商,他给儿子指出了一条很实际的人生道路,那就是读书求学饿不能食、寒不可衣,不如经商来得实际,希望马生面向现实逐利人生。马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人浮海”②,做起了海外贸易,向未知的大海逐利,他的选择不但为今后的人生经历埋下了伏笔,也使整个故事具有离奇烂漫的色彩。
  不难看出,在情节设置上作家用心至深,由马生外貌激发的想象入手,随即以现实的考量打破想象,有效地避免了作品陷入才子浪漫风流情节的俗套,又由出海经商埋下人生奇遇的伏笔。这样,故事伊始就有体现曲折跌宕的结构特点。
  (二)大罗刹国的荒诞 当马生行至大罗刹国时,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情况摆在了他面前。一方面,罗刹国举国上下皆以相貌之美丑作为衡量人物的唯一准则,国民自言“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③,故而形成了上以貌取人,下以色谋利的不良世风;另一方面,罗刹国对美与丑的评价与马生的认知截然相反,在中华被誉为“俊人”的马生因其难以为人接受的丑陋相貌在罗刹国中引发了极大的恐慌和混乱,“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④。与此相反,该国朝中权贵在中华人物马生眼里无不奇、丑无比。罗刹国的这段经历实在是对马生人生经验的颠覆,作者借此向我们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其一,皮相与人生价值挂钩,宣告了人生追求的幻灭。按照马骥父亲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看来,除了读书求学之外,人们尚可通过努力经商赢取人生的物质利益,这样的人生亦立足于通过个人奋斗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罗刹国仅凭外貌之优劣就决定了个人能否获得实现价值立足社会的机会(尽管评价的标准与中华大相径庭),实在是非人力所能及,个人的努力奋斗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描写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建构在无能为力的既定之中,追求的幻灭导致了社会成员无法也不可能找到一种实现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
  其二,丑美标准的荒诞对调,导致了既定认知逻辑的失效。中华之“俊人”乃罗刹国之怪物,罗刹国之冠盖实则面若夜叉之丑角。事物评价标准的颠覆,让马生丧失了评价的指向和意义。
  随着情节的推进,马生很快适应了罗刹国的一切规则,他用炭墨涂面,扮作张飞的丑陋样貌,又凭歌舞表演的才艺得到了国王的恩宠,然而他很快就遭到了同僚的孤立排挤,于是同村民相约赶赴海市。这一结构转换不仅符合故事的发展逻辑,也暗暗切合了文题中的“罗刹”与“海市”两个因素。如果说罗刹国的际遇隐喻着马生对财富、权力追逐的幻灭,那么,进入龙宫的一切经历,又对马生意味着什么呢?
  二、情爱之幻: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龙媒入海 故事由罗刹国转向龙宫的描述,以“龙媒”这样一个有趣的设置作为结点完成链接,“龙媒”的寓意何在?一方面,“龙媒”是男主人公马骥的字;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带马生入龙宫的媒介乃是一匹骏马,东洋三世子乘骏马而来,“授生骑,请与连辔”,后来二人皆与“所骑嘶跃入水”⑤。“马”意象的反复暗示强化,使情节由骏马而龙,由龙而至龙宫,“龙媒”之谓落到实处。
  (二)才子佳人 马生与龙女结为夫妻的人物关系突出体现了“才子佳人”的模式特征。其一,相貌般配。马生“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龙女有仙人之姿。其二,才华匹敌。“以其赋驰传诸海”⑥的马生常常与同样才高的龙女啸咏于龙宫玉树之下。此外,马生驸马之位、龙宫绚丽奢华的生活都具有象征权力、财富的符号意义,使得情爱之幻达到了极致。
  (三)缘尽归乡 情幻至极则至于破灭,马生与龙女美好情缘的终结始于马生在龙宫中兴起的思乡之情,而龙女的拒绝相随人间直接导致了情缘的终结。在人情与禁忌的冲突中,人类的情爱尽管真挚动人,但仍然在龙女的清醒认知中节节败退,人类的悲哀显得无力而狭隘,在马生的哀泣中龙女的态度颇令人回味,她说:“归养双亲,见君之孝。人生聚散,百年犹旦暮耳,何用作儿女哀泣?”⑦马生的纠结于小情感、小裹结,反衬出龙女的豁达通透。
  三、浮生梦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一)情爱梦醒 游历结束后马生归家,父母尚在而妻子已另嫁他人,这一现实功利的选择强化了“梦醒”的主题,与马生执着于梦的人生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马妻的离开无不是利益权衡后的选择,这样的人生符合世俗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在马父欲为子再续娶一妻时,马生的拒绝表明了他仍然在坚守着情挚守义之梦。在“幻”与“真”的交错中孰真孰幻?孰梦孰醒?这样的人生况味已显而易见了。
  (二)亲情梦醒 如果说建立在两个陌生个体之间的男女情爱有其不稳定性,那么,由血缘为纽带的父母子女的情缘关系又做何论?马生这一角色集中表现了世俗生命对一双儿女的疼惜与呵护,父子、父女的天性人伦是他突出的特点。而与此共存的是作家对人间世俗情感的点醒,这种点醒借由龙女的形象完成:对丈夫马生,龙女在送还儿女时于信中明言不能永好为宇宙的规律,缺憾、痛苦方是人生永恒的主题;面对儿子福海因思母而自投入海数日乃返,女儿龙宫因思母而掩面哭泣,龙女劝说他们“儿自成家,哭泣何为?”⑧主张他们放下人生过往的一切负担,不要过分沉溺于小儿女情态,只有放下,方可迎来新的开始。龙女飞逝,决然告别了丈夫与子女,用她切实的言行同亲情作别,以其选择现身说法。
  四、结想为梦: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蒲松龄曾自言:“痴情惟我谅,狂态恃君知。”⑨当读者随马生经历了他人生的一切,收获的不单是一种阅读的审美体验,更是一次人生意义的自我拷问。我们不难感知到蒲松龄在故事创作时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命运中苦难的承担让他急于寻求一个精神的避难所,以求获得平复和安抚。这种在多舛命运下,寻求慰藉却又无法逃避现实的荒诞和无奈在古代众多的作家身上皆有体现,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屈原笔下光怪陆离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李白诗中的月与酒,关汉卿的铜豌豆,曹雪芹的大观园……无不是人生幻灭之后的精神避难所,而梦醒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心中更深的悲凉。蒲松龄笔下的马生不仅给予了他暂时的慰藉,也能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他为代表的众多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
  {1}{2}{3}{4}{5}{6}{7}{8}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岚玲、虚舟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第130页,第131页,第131页,第131页,第132页,第132页,第132页。
  {9} 〔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7页。
  参考文献:
  [1] 张友鹤整理.聊斋志异(会校会评会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黄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作 者:魏佳,文学硕士,云南省普洱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及普洱本土文化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亭秋馆词钞》是晚清许禧身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词钞》卷二中的《含真图咏》:一、陈家有女初长成、明决友顺玉亭亭;二、兰萎玉碎香消殒、一缕馨香袭世间;三、芳华杳逝心音在、灵异入梦慰相思。通过对《含真图咏》神幻梦境的探析,追忆昌纹奇幻般的诸多仙迹,去感受丧女之痛的主基调以及其家人对她的深深怀念。  关键词:《亭秋馆词钞》 含真仙迹图 神幻梦境  《亭秋馆词钞》为晚清女诗人许禧
那一院子的灿烂,是俗世里最庸常的温暖啊,照得见人世间的爱与永恒。  ——题记  远远的就是一团粉,云里雾里,土砌墙前。花都开好了,如粉如霞,那般脱俗,宛若仙子。  是桃花。  我望着相片里梦幻的场景,眼角不觉淌下两行清泪。悄然无声。手一点点挪到心房处,紧紧揪住。阵阵抽茧剥丝般的蚀骨之痛不时涌上心头。  泪眼朦胧中,脑海深处最为美好却也埋藏最深的回忆,如同一场迟到多年的洪汛,时至今日终于漫到我眼前。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接班人,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当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路径多种多样,而巧用红色资源、延伸德育路径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以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努力探索本地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德育路径,以拓宽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内涵,培养更多合格的新时代的学生。尤其,对地方学校而
摘 要:《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的可信编年史,《春秋左氏传》为其作注。《左传》不仅生动再现了历史,为我们构筑了春秋时代历史发展的框架,同时还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作为“叙事之最”的《左传》在叙述语言、材料剪裁、行文逻辑等方面都堪称叙事典范。鲁桓公六年楚随交锋,仅此一事便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以此为例,能够初步探寻一些关于《左传》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左传》 叙事 楚随交锋
摘 要:这位现世的罹难者、孤凄者终于再次梦醒,再次面对“人生如梦”“人生无意义”的残酷现实。不止如此,在本部分中,我们看到她似乎根本没有回归现实,或者说她的生命、她的叙事此刻只能存在于更悠远、更深长的往昔梦境中。如果说前面锺书许“我”的那个万里长梦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做梦,那么,此刻的重温可就是先生有意的选择,固执的坚守,是以昨日之是反衬今日之非,以见出人生的没有意义,以见出“往昔”的不可再得,或
摘 要:《废都》作为出版后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其女性形象却极少有人专门论之。小说中最主要的女性人物便是唐宛儿,本文试通过作者理念的践行者、庄之蝶之镜像和小说之结构关节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唐宛儿这一重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废都》 唐宛儿 人物形象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出版以来,历经坎坷,赞骂者皆有,庄之蝶是其中的主心骨,通过男性主人公庄之蝶来论说其中的主题思想的更是不计其数,但在文本中和庄之
秋天,是一首精美而又婉转的诗。碧水映晴空,清夜画月明。盈一杯婉约,将一笺心语吟成满纸风情,听斑驳的印痕诉说着秋水长天的故事,轻叩一扉木门,问:“时代变迁,有何不变?”   秋阳杲杲,踏着一路晨露去往那熟悉的小巷,也曾听闻“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此等香味却是满含质朴与甜美。   “外婆,我来啦!”我从门后探出脑袋,外婆应声来答,脸上的欣喜早已溢出,唤着我的乳名:“来啦,我正煮粥呢,快来尝尝!”我闻
摘 要:李宗仁,民国时期最后一位代总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1949年,国民党战败,李宗仁前往美国。1965年7月携夫人回国,并在临终之前,留下一封遗信。这封信包含着对祖国统一的希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肯定,也包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期盼。这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件。  关键词:李宗仁 遗信 蒋桂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遗言是一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活动的实施,不仅需要有学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在当前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导致有效地培育孩子受到了限制。作者以家校合作为切入点,就如何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校合作;家长配合;实施对策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突飞猛进。但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还有不少家长受到传统教育理念
摘 要:林海音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为数不多的小说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这些作品或多或少与林海音的北平生活相关,既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的风采古韵,又细腻地刻画了北平人的人情物事,身为“异乡人”的她融入了北平这座古城,尽显其特殊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林海音 人文关怀 异乡人  林海音被形容为“台湾的半个文坛”,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她先后担任《联合副刊》的主编,编辑《纯文学》月刊及《纯文学丛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