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一份简单的试卷中通常会有60%~70%的内容和计算有关,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小学阶段的各种考试中,每次都会涉及到计算题目,而每次计算题目的得分率却低得惊人。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小学考试,初中和高中考试都存在这种现象。是题目很难,还是有其它的原因?怎样避免计算失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已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就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的情况,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我根据以上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一、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
要告诉学生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做好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多作举例说明。
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学生喜而乐见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三、注重训练口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四、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
1.要弄清算理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而且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灵活应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3)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
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
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时,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
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六、重视错例收集反思提升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算错、抄错、遗漏、混淆、思路偏差等差错,我认为:开展错例摘录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更有利于使教师针对错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复习,避免了盲目性。它不但可以做为复习资料直接使用,还可以作为题库备用。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只要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学生在训练中,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讲速度,在数量上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求灵活新颖。我想,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快就会提高。
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我根据以上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一、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
要告诉学生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做好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多作举例说明。
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学生喜而乐见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三、注重训练口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四、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
1.要弄清算理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而且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灵活应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3)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
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
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时,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
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六、重视错例收集反思提升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算错、抄错、遗漏、混淆、思路偏差等差错,我认为:开展错例摘录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更有利于使教师针对错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复习,避免了盲目性。它不但可以做为复习资料直接使用,还可以作为题库备用。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只要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学生在训练中,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讲速度,在数量上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求灵活新颖。我想,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快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