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宁武关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武关为明内长城的“外三关”之首,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县城,其西有偏头关,其东有雁门关,《边防考》载:“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宁武县境内的长城整体上看有两道,一是位于县境北部大体呈东西走向的明长城,一是从县境西南斜至东北的北齐长城。从构筑材料看,既有石墙,也有土墙,还有砖墙。此外,宁武县境内还有20余座关堡,有马面及敌台共200余座。
  宁武关是蒙元骑兵南下的重要通道,仅嘉靖十九年(1540年)就從此侵入两次,抢至忻州、崞县,地方大遭荼毒。嘉靖二十年(1541年)宁武关设总兵,据险扼吭,统重兵以弹压之。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设宁武兵备道及管粮通判,建学、立仓,“规制大备,屹然称雄镇矣”。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宁武关图说”记载,宁武关先后整修了4次,首先“旧筑小土堡于今城之西,是为宁文堡”,景泰元年(1450年)筑宁武土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添筑西关土堡一座,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又建东关土堡一座。



  宁武关城因踞凤凰山之北,民间称之为“凤凰城”,传说如果遇到紧急战事,这座城可以如凤凰一般飞离危险。“凤凰城”这样的命名及传说在明长城沿线多座城堡中都有,例如平虏城(今朔州市平鲁区)等。宁武关城依傍着恢河,南北为通道,而东西两面皆是山,即使到了今天,宁武县城也还是狭长的条状。宁武关也并非是明代才在此设关。汉代此处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汉楼烦关南口,县北阳方口即为汉楼烦关北口。北魏时期,此处有广宁、神武二郡,到了唐代,这里设置了宁武郡,自此开始使用“宁武”之称。
  宁武城在明代属“山西镇”。“山西镇”与“大同镇”“宣镇”加起来组成明长城“九边”的中间部分,统称“中三边”,也是明帝国首都北京的重要防线。宁武关城曾在东、西、南三面开门,门上建有关楼,今城门皆不存,留下了“西关”“东关”等相关的街巷地名。今宁武县中医院附近有一座楼阁,上层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下为砖砌券拱十字穿心门洞,迄今车辆人流川流不息。朝北的门额上写着“含阳”,朝南的门额上写着“仪凤”,南北两面两层楼檐下皆有四字匾。东西两面的门洞上没有字。朝南的门前立有石碑,上书“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武关”。整座关城遗址尚存部分夯土残墙,西部有一段城墙获得了修复,有台阶可以登临。上到高处,整个宁武县城一览无余,城墙外山脚下即是铁路,路基压住了部分城墙。



  这段城墙外有一座小公园,葬着明末的守城将领周遇吉。明末李自成从陕西起兵,渡过黄河后以几十倍兵力逼近宁武关,在这里遭到三关总兵周遇吉凭借天险拼死抵抗。明军临危不惧,周遇吉严词拒降,后终因寡不敌众,宁武关城破,周遇吉力尽被俘,被李自成军队乱箭穿心而亡。宁武城破之后,周夫人刘氏率领家人守着总兵府,居高临下射杀敌人无数,最终箭尽之后下令烧了总兵府,与入侵者同归于尽。李自成遭宁武关重挫心生惧怕,一度想退回陕西,不想随后的大同镇、宣镇主动投降,明长城防线门户大开,李自成得以顺利进入北京城,大明王朝终结。惨烈的明末宁武之战为宁武关增加了一份忠勇刚烈之气,京韵大鼓的传统曲目有《宁武关》,即为赞扬周遇吉一家的壮举。清初著名学者“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有写宁武关的诗:“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降恨晋阳。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高。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其中“将军死战哀宁武”即指周遇吉。今宁武城有周遇吉故居,城外有他的陵园,清人对他极尽褒扬。
  出了宁武关沿着恢河往北走20余公里,有长城的阳方口。长城由神池县龙元村进入宁武县大水口地界,经大水口至阳方口,从阳方口向东南经黄羊梁,抵西麻地沟,然后折为东北方向至姬庄,再经宽草坪、盘道梁抵段庄,然后出宁武县人代县境。





  阳方口为河口,地势宽展平漫,东西走向的长城在此跨过南北走向的恢河。沿着恢河继续往北即朔州城,也就是汉代的马邑。阳方口由1道长墙、3座城堡共同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军事防御单元。河东为关城阳方堡,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万历四年(1576年)增修。堡城周二里,规模不大,但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虽离虏巢稍远,实为三关屏翰、宁武要冲”(《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阳方口关城有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是扩建出来的,位于旧城的东侧。今关城多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旧城东南角与新城连接处有一座角台,新城东墙中部有一座马面。   阳方口所在恢河以西,长城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堡,长城南侧的阳方口1号堡为长方形,周长不足300米,石砌墙,开南门。今墙体坍塌严重,堡内荒废,没有建筑。长城北侧的阳方口2号堡为正方形,周长不足100米,为土夯墙体,今坍塌严重,堡内残存抗战时期晋绥军所修掩体等痕迹。今阳方口依然是晋西北、大同、太原的交通枢纽,有同蒲线、宁岢线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由此穿过。



  宁武关以南50公里有宁化城遗址,位于今宁武县化北屯乡宁化村。遗址坐落在汾河边,隋炀帝在此修了汾阳宫城,北宋嘉祐占六年(1061年)在此设置宁化军,在隋宫城旧址轮廓的基础上修了宁化军城,金、元时期一直沿用。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设宁化巡检司,山西都指挥使常守道率部前来驻扎,将旧城六里二百七十步、南边关厢裁去,于城东山坡上随地形筑城。此后又经过若干次整修,万历十年(1582年)砖包,到此时,宁化城周长为“三里零二百一十二步,高三丈五尺,设守御千户所、掌印巡捕、城操各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七百四十员、名,火路墩九座。”(《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今宁化城遗址尚存部分城墙,还有城门3座、瓮城2座,一些庙宇、衙署获得了整修,城内一条主街两边修了多处仿古门面房,村外公路边修了游客中心,各处供游客使用的标识、示意图都很齐全,汾河边还修了一座高大的牌楼。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良,汾河水丰沛而清澈,山西有个知名的老陈醋的老字号品牌叫“宁化府”,今在太原,但名字及历史渊源都出自这里。
  从宁武县狭长的行政区划图和地形地貌图看,恢河润其北、汾河泽其南。恢河总体向东,是桑干河的上游,“恢河伏流”自古就是宁武的八景之一,宁武关也曾修有水关。而汾河一路向南,经过太原到达运城后归入黄河。宁化城坐落在管涔山旁,沿汾河修筑的公路串起了宁武县的主要旅游景点芦芽山、汾河源头景区、万年冰洞、悬棺、栈道等,而明以前的早期长城也修筑在这一带。





  过了汾河源头景区右拐继续往北,进入管涔山深处的坝沟湾村旁,公路从这里切开了长城。国家文物局的“中国长城遗产”官网上,指出这段长城为北齐长城,而路边文保碑上标明这里是“东魏长城遗址”。明前的早期长城在宁武县境内是从西南部的黄草梁长城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至阳坡上村转东进入原平市境内。这段长城与县境北部的包砖明长城有明显区别,“东魏、北齐长城只沿山脉的最高脊岭修筑,有山险、河险、土墙、石墙,以石墙为主。山险即利用山脊自然险峻,稍做削铲,在防御前沿做成陡壁,典型段落为宁武县管涔山段长城,既有茂密的林木,又有陡峭的崖壁,只在山脊低洼的鞍部地段修筑小段墙体”(李培林《忻州市长城总述》)。
  从坝沟湾村过长城继续沿着汾河逆流而上1公里多,可见一个岔道山口,即是支锅石口,这里有一处摩崖石刻,上书“紫塞长城”,字体呈长方形,每字长1.3米,为明正德七年(1512年)宁武关兵备张凤狐所题。经过这处石刻向右继续深入2公里,就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王化沟村,这个古老的村庄修筑在海拔2000米的悬崖上,临崖的部分是原木铺的窄小栈道,游人靠近时需要仰视,若想进入,就得沿着石阶层層攀登上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寨景象颇为奇峻。
其他文献
【摘 要】合作学习是目前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为对象分析了其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是初中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高中及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学好初中数学十分有必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初中数学的学
期刊
青年,对于时代而言,就是一种责任与希望。  我经常会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脉络中思想着青年与时代的问题。看似一个宽泛的甚至有着几分理想主义色彩的话题,我却从来把它看作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塑造历史行动主体所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每个时代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青年群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与创造。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发表过一系列关于青年与时代问题的论
期刊
作为“中国五岳”中的“北岳恒山”,仅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以南4公里处的一小段山岭,而它真正的面孔是包括“北岳”在内的一条雄伟山脉。它东起太行山脉,西接吕梁山脉东侧的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其最西端是宁武县阳方口。恒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横陈于晋北大地中央。其主体长约200千米、平均宽度20-30千米,其中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就有108座,海拔2016米的“北岳”根本不是山脉主峰。  恒山
期刊
1942年8月,著名学者、藏书家、戏曲史家吴晓铃应邀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执教。1946年底,返归北平。1947年,供职于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中心,繼续在北大、清华、辅仁等校兼课。在此期间,他仍然常去琉璃厂一带的旧书肆中闲逛,查漏补缺之余,偶尔也能淘到一些珍罕的戏曲古本。  某日,吴氏在一冷摊中淘得一册铅字排印的“新书”,印制时间距其过眼过手不过十余年时间而已。已坐拥明清善本戏曲藏书数千册的吴氏,
期刊
一  粉雕玉砌的山桃,仿佛一夜间,哗啦啦开放了。长治平顺县彩凤山脚下彩凤公园的清晨,是在花香中醒来,在曼妙的音乐中醒来。  那三眼古井,如今人们知道的,只有两眼了。一眼沉默于彩凤山脚下一株246年向北扑去的老柳一侧,一眼位于东八卦小广场的长廊前。我专门去寻找过第三眼古井,保洁员说只知道公园有两眼古井,至于第三眼,没有听说过。它最终落入了历史的洪荒。  它们幸运地在公园建设中被保留了下来。雕花的青石
期刊
大凡熟悉山西党史、山西青运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段核心的史实:在高君宇的指导下,山西青年学生创办了一份思想启蒙报纸——山西早期《平民周刊》,加之后来高君宇那篇《本刊复活宣言》檄文,“本刊在过去之七十八期中,抱定为人民奋斗之宗旨,不断地以山西实况报告世人,代人民呼号,且不断地将世界思潮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的径途”,在国内外史学界广为传播,奠定了这份报纸在五四运动时期及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中
期刊
在几千年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了精神上的互激、物质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互学,各兄弟民族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彼此交往互为依存而时有争夺。这种潜移默化的民族融合,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而北方游牧民族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无疑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生质的变化的一大创举。  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互
期刊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类书,是明朝永乐年间奉明成祖朱棣命而编著。全书22870卷,11095册,3亿7千万字。惜当时书编成并未付印,只有二抄本分别为正本、副本,各自保存在文渊阁和皇史宬。清代,《永乐大典》正本藏乾清宫,副本入翰林院,后不幸乾清宫失火焚毁正本;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副本又遭焚毁和劫掠。致《永乐大典》今国内外仅存400册,其中收录着山西人薛景石编著的《梓人
期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到敌人后方去”。八路军三个师东进北上山西,先后开辟了晋绥、晋察冀、晋冀豫等十多块根据地。到1944年9月,根据地人口达到9100万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城县位于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腹心,山高沟深林密,远
期刊
灵石县张家庄镇的杨尚文家族,世代繁衍兴盛,在耕读,治家,为官方面,卓有影响,位居灵石“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列。杨氏一族能够长盛不衰,除杨尚文言传身教对于杨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后代的兴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之外,杨氏家训的制定也起到了极强的内在约束和推动作用。杨氏家训内容:    读书为本 耕田为根  女慕贤淑 男思尽忠  慷慨仁慈 济危扶困  立品修行 敬谨从事  自修自立 报本追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