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语文为哪般
让表达生动起来,让视野开阔起来,让感情丰富起来,让思想深刻起来。这几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为何要学习语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利用语文这个听、说、读、写工具,去接受古今中外的思想、智慧与文明的熏陶,提升人生的境界,提高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素质,进而改造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纲举才能目张,在登上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之前应该明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切不可只顾埋头赶路,不知抬头看天。
二、现状堪忧
语文课上了一堂又一堂,课文分析了一篇又一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长大成人了,高中毕业走出校门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无需明确地回答是与否,回想几个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些场景便一切明了。
作文课上。当抱着作文本刚刚走进教室时,下面立刻怨声沸天:“哎呀,又写作文!”有人宁肯大热天到操场上跑十圈,也不愿意坐在教室里憋作文。布置完作文题目,再看下面抓耳挠腮“挤牙膏”的、到处翻书找灵感的,比比皆是。作文交上来,不要说表达有多生动、思想有多深刻,就连最起码的字体整洁、文笔通顺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不到,文章错字连篇、语言干瘪、逻辑混乱、空洞无物。
文言文课上。老师在上面之乎者也地讲解文章,什么句子倒装、词类活用、实词虚词……可学生呢?有的一脸茫然,有的昏昏欲睡。
现代文课上。老师条分缕析,把章法、感情分析得面面俱到、津津有味,可学生却感到味同嚼蜡,心不在焉地顾左右而言他。
……
回顾到此,答案应该有了吧?一切结果都有原因,那这个结果原因又何在呢?左思右想,想知道个所以然,现终得其一二。
三、演员和导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意识一定要有,不但要有,而且一定要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什么?是演员,还是导演?
如果把老师定位为演员,那么对应的学生的身份就是观众,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在台上演,学生在台下看,教学活动是老师的独角戏。那如果把老师把自己定位为导演,那么相对应的学生的身份就是演员,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积极参与。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充分体现了,可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情况下却未真正得到贯彻。学生是个容器,只知被动地接受,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长此以往,学习兴趣消磨殆尽,还谈何教学效果?
四、行为与目的
正如一切结果都有原因,那么一切行动都有目的。我们很多时候注意的是行动的完美性,而忽视了行动是否与目的出现了偏差。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很多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痛,对其敬而远之,这是为什么?除了文言文自身的难度因素外,和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式有没有关系呢?不少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疏通课文、讲解文言知识上,而对于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却涉及甚少。难道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学习宾语前置?就是为了学习使动用法?文言知识很重要,也是考试的重点,必须要学,可学习这些文言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
文言知识是我们理解祖先思想的工具,这就像磨刀去杀鸡,刀是工具,杀鸡吃肉是目的。可很多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式就像只顾磨刀,刀锋利后,却忘了自己磨刀是为了杀鸡,所以学生很多时候是只知磨刀之苦,而不知肉之鲜美,时间久了便对磨刀失去了兴趣。
通过课本上那几篇文言文来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祖先的智慧与文明,更是为了给学生一把通向先民心灵的钥匙,让他们在走出校门后仍有探求祖先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可这种只知磨刀不知杀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体会文言的典雅和微言大义。
文言文教学只是一例,在其它的教学环节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非常不容乐观,除了语文课本外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原因除他们学习任务重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兴趣不足。兴趣缘何不足?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激发。很多老师讲少不放心,对课文分析面面俱到,可想想老师这样条分缕析地讲解课文目的何在?是把课文里蕴含的知识一股脑的倒给学生,还是给学生一把打开书籍宝库的钥匙?这种重分析,轻引导的做法是否也是本末倒置?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感情贫乏、思想空洞从根本上说是阅读贫乏的连锁反应,不读书不思考,何来好文章?欲求文章好,先做读书人。所以教师教授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做一个“读书人”,而不是“听书人”。
五、结语
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学生?
教给你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让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让表达生动起来,让视野开阔起来,让感情丰富起来,让思想深刻起来。这几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为何要学习语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利用语文这个听、说、读、写工具,去接受古今中外的思想、智慧与文明的熏陶,提升人生的境界,提高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素质,进而改造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纲举才能目张,在登上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之前应该明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切不可只顾埋头赶路,不知抬头看天。
二、现状堪忧
语文课上了一堂又一堂,课文分析了一篇又一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长大成人了,高中毕业走出校门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无需明确地回答是与否,回想几个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些场景便一切明了。
作文课上。当抱着作文本刚刚走进教室时,下面立刻怨声沸天:“哎呀,又写作文!”有人宁肯大热天到操场上跑十圈,也不愿意坐在教室里憋作文。布置完作文题目,再看下面抓耳挠腮“挤牙膏”的、到处翻书找灵感的,比比皆是。作文交上来,不要说表达有多生动、思想有多深刻,就连最起码的字体整洁、文笔通顺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不到,文章错字连篇、语言干瘪、逻辑混乱、空洞无物。
文言文课上。老师在上面之乎者也地讲解文章,什么句子倒装、词类活用、实词虚词……可学生呢?有的一脸茫然,有的昏昏欲睡。
现代文课上。老师条分缕析,把章法、感情分析得面面俱到、津津有味,可学生却感到味同嚼蜡,心不在焉地顾左右而言他。
……
回顾到此,答案应该有了吧?一切结果都有原因,那这个结果原因又何在呢?左思右想,想知道个所以然,现终得其一二。
三、演员和导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意识一定要有,不但要有,而且一定要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什么?是演员,还是导演?
如果把老师定位为演员,那么对应的学生的身份就是观众,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在台上演,学生在台下看,教学活动是老师的独角戏。那如果把老师把自己定位为导演,那么相对应的学生的身份就是演员,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积极参与。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充分体现了,可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情况下却未真正得到贯彻。学生是个容器,只知被动地接受,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长此以往,学习兴趣消磨殆尽,还谈何教学效果?
四、行为与目的
正如一切结果都有原因,那么一切行动都有目的。我们很多时候注意的是行动的完美性,而忽视了行动是否与目的出现了偏差。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很多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痛,对其敬而远之,这是为什么?除了文言文自身的难度因素外,和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式有没有关系呢?不少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疏通课文、讲解文言知识上,而对于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却涉及甚少。难道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学习宾语前置?就是为了学习使动用法?文言知识很重要,也是考试的重点,必须要学,可学习这些文言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
文言知识是我们理解祖先思想的工具,这就像磨刀去杀鸡,刀是工具,杀鸡吃肉是目的。可很多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式就像只顾磨刀,刀锋利后,却忘了自己磨刀是为了杀鸡,所以学生很多时候是只知磨刀之苦,而不知肉之鲜美,时间久了便对磨刀失去了兴趣。
通过课本上那几篇文言文来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祖先的智慧与文明,更是为了给学生一把通向先民心灵的钥匙,让他们在走出校门后仍有探求祖先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可这种只知磨刀不知杀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体会文言的典雅和微言大义。
文言文教学只是一例,在其它的教学环节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非常不容乐观,除了语文课本外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原因除他们学习任务重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兴趣不足。兴趣缘何不足?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激发。很多老师讲少不放心,对课文分析面面俱到,可想想老师这样条分缕析地讲解课文目的何在?是把课文里蕴含的知识一股脑的倒给学生,还是给学生一把打开书籍宝库的钥匙?这种重分析,轻引导的做法是否也是本末倒置?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感情贫乏、思想空洞从根本上说是阅读贫乏的连锁反应,不读书不思考,何来好文章?欲求文章好,先做读书人。所以教师教授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做一个“读书人”,而不是“听书人”。
五、结语
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学生?
教给你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让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