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日食

来源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22日,整个长江流域观赏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景,让不少人过了一把“仰望天空”的瘾。日全食往往可遇不可求,数百年或许才有一遇,而且由于地域、气候等关系,转瞬即逝,因此能欣赏“天狗吞日”的震撼场景,实属三生有幸。
  我国在公元前2300年前已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台,观测日全食的历史也悠久,早在公元前2137年就有人观测到了日全食,仅清代以前的史料记载(不含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的记录。
  在古代,观测日食主要是用水盆反射的方法,这种方法最早见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开元战经》。到了宋代,人们用油盆代替了水盆。元朝的郭守敬用小孔成像法能够准确测量食分(食分是被月亮遮住的太阳部分视直径与整个太阳视直径的比)。到了明朝末年,天文学家徐光启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日食。
  今天我们知道,日食是月亮正好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遮住太阳的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是古人不太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之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片漆黑、昼夜颠倒,令古人吃惊不小。古人认为出现日食太可怕了,预示大灾大难即将来临;还认为,这是天神对人间帝王施政不良的警告或戒惧。
  所以,在古代一旦出现日食现象,古人是相当严肃的,会谨慎处理。特别是一国之君,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得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得罪了天神,才引发了日食。与此同时,就是想法子“拯救”太阳,将太阳从“天狗”的嘴里抢下来。
  日食发生时,老百姓往往会走上街头,集体大呼小叫。有鼓的敲鼓,没有鼓的则会拿出锅碗瓢盆用力敲打。击鼓时,官方还会安排武士,站在城墙、山顶等最高处,往天上疯狂射箭,直到“天狗”被吓走,太阳或月亮重新出来,击鼓、叫喊才会停下来。
  “击鼓”常常与祭祀同时进行。祭神的场地,一般设在土神庙内。祭祀可不是简单祭品便能应付过去的,一般要宰杀猪、羊一类“小牲”作为祭品,敬献神灵,不用牛这样的“大牲”。
  “拯救太阳”是国家性质的集体行为,所以往往都是由天子领头。《毂梁传》上有详细的记载说:天子举行拯救太阳的祭祀,要设置五种旗,陈列五种兵器、五种鼓;诸侯只能设置三种旗,陈列三种兵器、三种鼓。大夫击鼓于城门,士人敲击木梆,都是为了充实阳气。
  到了现代,我们已经彻底明白日食的原理,仅把它当作罕见的天文景观来欣赏。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还有两次观赏日食的机会:2010年1月15日将发生日环食,云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公众可一睹日环食风采:2012年5月21日,日环食天象将再次上演,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澳门等地公众可欣赏。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生态工程原理,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提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的分析方法,并应用这些理论,对解决采料、弃碴、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