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白衣战士 冲锋在前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l521fn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的一个医生家庭,1974年考入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1976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84年12月因工作突出,被任命为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因在救治重症非典病人过程中,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2003年3月25日凌晨,叶欣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7岁。
   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叶欣所在的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按照部署,做好了排查和紧急抢救非典病人的准备。面对急剧增多的患者,身為共产党员的叶欣紧张排班,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急危重非典患者本身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抢救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面对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巨大危险,叶欣和时任二沙岛分院急诊科主任的张忠德默默作出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患者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尽量避免同事感染。
   3月4日,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不断上升。但直到被送入病房隔离留观,她依然记挂着科室里的几名危重病人。“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2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2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通过呼叫仪,她渐显微弱的声音不时响起在急诊科。
   为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专家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已不能说话的叶欣却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的同事们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
   叶欣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荣获“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章”,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其他文献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長治平顺县,17岁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太行山夹缝中的西沟村“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申纪兰说:“一句话就是,金、木、水、火、土什么也没有,人民吃不饱穿不好。”   为了让全村人吃饱肚子,1951年劳动模范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已完不成生产计划,李顺达提出让申纪兰担任副社长,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
位于湖北武汉市蔡甸区的野战国防园国防教育馆内,吴运铎铜像巍然耸立;雕像身后,6个大字金光闪闪——“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191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工人。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奔赴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
他们是歷史选择的一代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
镇江润扬大桥下,有一处茅以升纪念馆,馆内一角陈设着从茅老北京的家里原样搬来的书房,一张木桌,一把竹藤椅,一排满是专业书籍的书柜……这个书房曾是他晚年的精神乐园。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中学毕业后,茅以升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