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如何运用探究单进行学习?围绕这一观察主题,对数学《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从“探究任务能否有利于产生丰富的信息”,“能否利用特殊的探究信息推进教学”“探究信息是否充分分享和交流”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得出启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运用探究单充分地去探究。学生展示出的信息才会是非常丰富的。让教与学变得很饱满。
关键词:探究单 课堂观察 观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观察”中,探究单的开发和使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学的可能。学生利用老师设计的探究单进行前置学习,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由此产生丰富的探究信息,为课堂的精彩提供了可能。本文结合《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观察和分析来谈谈学生如何运用探究单进行学习的?
一、主题介绍
1.探究单是什么?
我们觉得“探究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学习活动,一般都用于知识的探究和运用。
2.探究单的作用是什么?
(1)探究单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
(2)借助于探究单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3)用外现的形式发现思维的误区。
二、工具编制:清单观察法
根据观察主题,编制了以下三个观察清单:
1.探究任务能否有利于产生丰富的信息?
2.能否利用特殊的探究信息推进教学?
3.探究信息是否充分分享和交流?
三、观察与分析
1.探究任务能否有利于产生丰富的信息?
从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清楚地明白任务是什么。并能够根据任务逐步完成,最终探究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能清楚的明确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将原本设计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大任务分解了四个小任务。这也是第一次试教以后进行的调整。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新知部分的探究是作为一个大任务来执行的。就是让学生不改变数和运算符号,但是要改变运算顺序,你可以怎么做?并请学生尝试算出结果。然后四人小组分享后再全班交流,得出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从第一次课堂上,我们发现当一个大任务抛给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思路清晰,很快找出多种添括号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但是有些孩子有点呆呆的,括号的添加比较随意;还的学生即便添加出来了括号,学生的计算错误也是比较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分析认为,因为对学生来说这个大任务太困难了。学生能完成任务,但是出现的错误比较多,到了组织交流时候也增加了困难,所以整个环节觉得不够顺畅,显得不够精彩。
所以老师进行了及时地调整,今天的教学就是把探究活动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把一个大任务变成了四个小任务,分步来解决。第一个任务还是这个问题:“不改变数和运算符号,但是要改变运算顺序,你可以怎么做?”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添括号的方法。然后马上进行交流,學生表现得也比较兴奋。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只研究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接着布置第二个任务:把这四个算式分一分类。学生很快就分好了:一类是小括号里面只有一步的,还有一类就是小括号里有两步的。这个任务也是比较轻松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进行计算;第四个任务就是交流。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得出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今天的探究比上一次试教更加得顺畅,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因为分解成了若干小任务。但是我们认为今天的任务有点过细,导致学生产生的信息不够丰富,思维力得不到更大的提升,可能会偏离学历课堂的本质。
所以我们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大任务的机会,只有多给机会锻炼,我们才不用时时担心学生行不行?但是这样的大任务的执行,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挑战,对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师生需要在平时的磨练中共同进步。
2.能否利用特殊的探究信息推进教学?
这里的特殊信息指的是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我们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任务布置下去,然后交流的时候,老师就挑选了那些正确的答案来交流,请了那些积极举手的孩子来交流。所以我们似乎觉得好像所有的同学都会了,都令人“满意”了,但是那其实是最不能满意的——因为如果学生都会了,那我们还教什么呢?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错误以及与众不同的“特例”,才是我们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常常害怕它——害怕这些“特殊信息”,就是害怕教学资源。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们老师对于错误资料就在眼前,但是却没有发现,所以就没能拿来作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就发现老师做得特别好的地方,比如每个环节老师都能结合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比如下面两个错例,老师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我们发现,老师很注重学生错误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发现错误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进行分析。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好的。
我们还特意去找了一些学生出现的错误,但是老师也有没发现的错误,这些错误资源是非常典型的,不拿出来交流应该说是一种遗憾。还有那些算不上错误但是又不太规范的例子,其实老师也可以将它们作为错误资源。比如下面几个例子,老师就没有及时拿出来交流,错失了一些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错误。不仅仅要发现错误,还要利用好那些错误资源,因为这些错误正是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
3.探究信息是否充分分享和交流?
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学生进行探究之后,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同桌的交流,小组内的交流,还有全班的展示交流。如果最终的交流呈现出来还是一对一的问答,这样的交流是没有价值的,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所以这节课上,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在交流时的表现。我们发现:同桌交流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能听同伴的发言,但是很少去评价、质疑或者补充。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节课比较出彩的地方也是交流。如:一位学生展示了他的错误资源,但在交流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其他同学帮忙指出加法算错以后,以为这样就好了,后来又有同学进行补充,即使加法算对,这道题还是存在问题,括号里第一步算完后还是应该要把括号移下来,而不能丢掉。这位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橡皮没擦干净也同样导致自己错误,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们认为,分享交流环节是最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相互观点的碰撞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方法,互动的语言。这样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四、主题再思考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观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探究单的使用的思考。我们也相信:用好探究单,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入。
1.一张“好用”的探究单
一份“好用”的探究单一定是基于学生起点的,能抓住学习重点的,能激发学生乐于去探索的学习单。不能太简单,但一定也不是学生不可突破的程度。
今天设计的探究单就是一份很“好用”的学习单。不是让学生直接尝试解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而是先让他们想办法改变运算顺序,再尝试计算,并归纳计算方法。
2.一张“乐用”的探究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自身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我们数学学科的内容其实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很难在其中发现乐趣,所以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或者用激励的语言引发学生想去探究的意识。
今天的例题就是一个算式。如果只是出示这个例题,大家一起进行尝试解答,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够的。所以设计了探究单就非常的恰当。从不含括号的三不混合运算,引发思考“如果不改变数和运算符号,但是要改变运算顺序,你可以怎么做”非常挑战的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想要去探究的欲望。
3.一张“合用”的探究单
新课程强调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经历这种互相讨论、倾听、补充、强调、修正、欣赏、沟通与分享的学习过程,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也可以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深入。
今天的课中,老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依次安排了三次交流,一次同桌交流,接着是小组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对他人的发言可以进行补充、质疑。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进行评价。这样的合作交流,一定可以促进自主探究深入。
4.一张“让用”的探究单
在自主探究中,我们一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要按照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基于每个学生相应的思考问题和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学生展示出的信息才会是非常丰富的。让教与学变得很饱满。
参考文献
[1]张菊荣.课堂观察:向“学习中心”转型——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J].人民教育,2013(7).
[2]崔允漷.論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
关键词:探究单 课堂观察 观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观察”中,探究单的开发和使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学的可能。学生利用老师设计的探究单进行前置学习,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由此产生丰富的探究信息,为课堂的精彩提供了可能。本文结合《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观察和分析来谈谈学生如何运用探究单进行学习的?
一、主题介绍
1.探究单是什么?
我们觉得“探究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学习活动,一般都用于知识的探究和运用。
2.探究单的作用是什么?
(1)探究单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
(2)借助于探究单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3)用外现的形式发现思维的误区。
二、工具编制:清单观察法
根据观察主题,编制了以下三个观察清单:
1.探究任务能否有利于产生丰富的信息?
2.能否利用特殊的探究信息推进教学?
3.探究信息是否充分分享和交流?
三、观察与分析
1.探究任务能否有利于产生丰富的信息?
从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清楚地明白任务是什么。并能够根据任务逐步完成,最终探究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能清楚的明确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将原本设计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大任务分解了四个小任务。这也是第一次试教以后进行的调整。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新知部分的探究是作为一个大任务来执行的。就是让学生不改变数和运算符号,但是要改变运算顺序,你可以怎么做?并请学生尝试算出结果。然后四人小组分享后再全班交流,得出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从第一次课堂上,我们发现当一个大任务抛给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思路清晰,很快找出多种添括号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但是有些孩子有点呆呆的,括号的添加比较随意;还的学生即便添加出来了括号,学生的计算错误也是比较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分析认为,因为对学生来说这个大任务太困难了。学生能完成任务,但是出现的错误比较多,到了组织交流时候也增加了困难,所以整个环节觉得不够顺畅,显得不够精彩。
所以老师进行了及时地调整,今天的教学就是把探究活动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把一个大任务变成了四个小任务,分步来解决。第一个任务还是这个问题:“不改变数和运算符号,但是要改变运算顺序,你可以怎么做?”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添括号的方法。然后马上进行交流,學生表现得也比较兴奋。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只研究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接着布置第二个任务:把这四个算式分一分类。学生很快就分好了:一类是小括号里面只有一步的,还有一类就是小括号里有两步的。这个任务也是比较轻松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进行计算;第四个任务就是交流。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得出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今天的探究比上一次试教更加得顺畅,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因为分解成了若干小任务。但是我们认为今天的任务有点过细,导致学生产生的信息不够丰富,思维力得不到更大的提升,可能会偏离学历课堂的本质。
所以我们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大任务的机会,只有多给机会锻炼,我们才不用时时担心学生行不行?但是这样的大任务的执行,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挑战,对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师生需要在平时的磨练中共同进步。
2.能否利用特殊的探究信息推进教学?
这里的特殊信息指的是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我们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老师任务布置下去,然后交流的时候,老师就挑选了那些正确的答案来交流,请了那些积极举手的孩子来交流。所以我们似乎觉得好像所有的同学都会了,都令人“满意”了,但是那其实是最不能满意的——因为如果学生都会了,那我们还教什么呢?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错误以及与众不同的“特例”,才是我们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常常害怕它——害怕这些“特殊信息”,就是害怕教学资源。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们老师对于错误资料就在眼前,但是却没有发现,所以就没能拿来作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就发现老师做得特别好的地方,比如每个环节老师都能结合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比如下面两个错例,老师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我们发现,老师很注重学生错误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发现错误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进行分析。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好的。
我们还特意去找了一些学生出现的错误,但是老师也有没发现的错误,这些错误资源是非常典型的,不拿出来交流应该说是一种遗憾。还有那些算不上错误但是又不太规范的例子,其实老师也可以将它们作为错误资源。比如下面几个例子,老师就没有及时拿出来交流,错失了一些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错误。不仅仅要发现错误,还要利用好那些错误资源,因为这些错误正是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
3.探究信息是否充分分享和交流?
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学生进行探究之后,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同桌的交流,小组内的交流,还有全班的展示交流。如果最终的交流呈现出来还是一对一的问答,这样的交流是没有价值的,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所以这节课上,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在交流时的表现。我们发现:同桌交流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能听同伴的发言,但是很少去评价、质疑或者补充。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节课比较出彩的地方也是交流。如:一位学生展示了他的错误资源,但在交流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其他同学帮忙指出加法算错以后,以为这样就好了,后来又有同学进行补充,即使加法算对,这道题还是存在问题,括号里第一步算完后还是应该要把括号移下来,而不能丢掉。这位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橡皮没擦干净也同样导致自己错误,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们认为,分享交流环节是最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相互观点的碰撞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方法,互动的语言。这样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四、主题再思考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观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探究单的使用的思考。我们也相信:用好探究单,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入。
1.一张“好用”的探究单
一份“好用”的探究单一定是基于学生起点的,能抓住学习重点的,能激发学生乐于去探索的学习单。不能太简单,但一定也不是学生不可突破的程度。
今天设计的探究单就是一份很“好用”的学习单。不是让学生直接尝试解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而是先让他们想办法改变运算顺序,再尝试计算,并归纳计算方法。
2.一张“乐用”的探究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自身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我们数学学科的内容其实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很难在其中发现乐趣,所以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或者用激励的语言引发学生想去探究的意识。
今天的例题就是一个算式。如果只是出示这个例题,大家一起进行尝试解答,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够的。所以设计了探究单就非常的恰当。从不含括号的三不混合运算,引发思考“如果不改变数和运算符号,但是要改变运算顺序,你可以怎么做”非常挑战的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想要去探究的欲望。
3.一张“合用”的探究单
新课程强调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经历这种互相讨论、倾听、补充、强调、修正、欣赏、沟通与分享的学习过程,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也可以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深入。
今天的课中,老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依次安排了三次交流,一次同桌交流,接着是小组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每一次交流都是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对他人的发言可以进行补充、质疑。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进行评价。这样的合作交流,一定可以促进自主探究深入。
4.一张“让用”的探究单
在自主探究中,我们一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要按照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基于每个学生相应的思考问题和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学生展示出的信息才会是非常丰富的。让教与学变得很饱满。
参考文献
[1]张菊荣.课堂观察:向“学习中心”转型——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J].人民教育,2013(7).
[2]崔允漷.論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